申氏天子门生——进士谱

懒渔懒夫

<p class="ql-block"> 申氏天子门生——进士谱</p><p class="ql-block"> 申书余</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2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申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是当今中国人口排行第123位的姓氏,总人数一百七十六万余,约占全国人口的0.11%。百家姓排名第298位。族人多以魏郡、琅琊、丹阳、辽东为郡望。在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历史中,申氏先贤才能卓越、成绩斐然,先后有66人中式进士成为天子门生。</p><p class="ql-block"> 一、申氏称谓之说</p><p class="ql-block">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代表的是女性祖先的家族共同符号,而氏是从姓中衍生出的分支,出现于父系氏族社会,用于区分同一姓下的不同家族。随着氏族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远古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淡化和遗忘,西周时,姓已逐步变得可有可无,氏开始变成一个人的主要称谓符号。秦汉以后,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姓成为姓氏的总称,但大部分是以氏为姓。申姓即以是以氏为姓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二、申氏由来之源</p><p class="ql-block"> 申氏组成有五:一是出自姜姓。以国名为氏。据《姓氏考略》和《元和姓纂》、《史记》等所载,商末时,原姜姓封国在今河北省卢龙一带的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周灭商后“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境),后人居住在大河一带。周宣王时,其族一部分被封于谢(今河南省南阳),建立申国,春秋初为楚国所灭,后人以国名为氏,是为申氏。留在大河一带未迁走的伯夷、叔齐后人渡过大河,移居陕西,称为西申,后称为申戎,又叫姜氏之戎。西周末年,曾联合犬戎攻周。后被秦所灭。其后人也以申为氏。二是来于地名。炎帝后人吕封于申地,这个申地在今上海市一带,今黄浦江就叫申江,称为申吕。战国时楚公子春申君黄歇封于此地,申江改春申江。申吕建立申国,为伯爵,称申伯吕。后被楚所灭,后人以国为氏,也是申氏。三是源自芈姓。芈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姓氏,它是周朝时期楚国贵族的祖姓。申叔时,楚国公族。因为封地在申,所以称申叔时。申公之后裔遂以邑名为氏,后人有申叔跪,申叔展等也继承了这一姓氏。四是源出汉化。出自他族改姓和少数民族。明代时期云南永昌军民府(今云南保山)同知、傈僳族酋长在改土归流运动中取汉字单姓“申”为姓氏,取地名“太保山”为名,称申保,其后裔子孙世代沿袭,称申氏至今;清满洲八旗姓申佳氏、申穆哩氏后改单姓申;云南凉山地区彝族阿牛氏,部分具有官身的头人改冠汉字单姓为申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山西上党一带的元潞王家族改姓汉姓“申”并留居当地,传承至今;蒙古、土家族、白族、京族、苗族、侗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部分群众改为汉姓申氏。</p><p class="ql-block"> 三、申氏迁徙之脉</p><p class="ql-block"> 申氏发祥于今河南南阳一带。春秋初期,申国很快就被强大的楚国吞并了,伯夷的后人很可能很快纷纷以国为氏而姓申了。据许多学者判断,先秦时代的楚国,有很多姓申的人士,大概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春秋战国期间,申姓名人云集,代表人物主要有:申伯、申不害、申俞、申舟、申犀、申骊、申蒯、申枨、申叔仪等,这些名人分布于鲁、郑、楚、韩、晋、吴等国,表明当时申姓人已分布于今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河北、江苏等地。西汉时,申姓名人依旧甚多,有必要提一下的尚有栎阳(今江苏省溧阳)人申砀,苍梧(今属广西)人申朔,表明此际已有申姓人入居祖国南端——广西。此期至东汉,东海人见诸史册的申姓有申咸、申转、申君,为后期申姓琅琊郡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东汉末期,有申仪入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申姓发展史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期,此期,申姓历史上的三大郡望——魏郡、琅琊郡、丹阳郡开始形成,并逐渐昌盛起来,并有力的推动了涵盖其郡望的省份:河北、山东、安徽等地申姓的发展。隋唐之际,申姓有一支由湖北迁居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并有一支由丹阳徙居信州(今江西省)。五代十国到两宋,申姓族人已广泛地分布于今江苏、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南方诸省。明初,山西申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此际,已有申姓人迁居至今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清初,闽、粤一带的申姓开始陆续有人迁至台湾、东南亚及欧美等地。亦有豫鲁一带的申姓迁入东北。如今,申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申姓约占全国汉族申姓人口的43%。</p><p class="ql-block"> 四、申氏进士之概</p><p class="ql-block"> 据《明代历科进士题名碑录》《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等史料所载,结合浙江大学龚延明教授主持编纂以登科人物的传记资料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在线数据库产品《历代进士登科数据库》和北京籍古轩图书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华科举库》统计,申氏先贤在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史中,才能卓越、成绩斐然,先后有66人中式进士成为天子门生。其中,一甲状元1人,二甲5人,三甲33人,科甲无考27人。从地域上看,山西省申氏中式进士人数最多,达14人;江苏省次之,达10人,但出了1名状元,河南、河北、四川等三省再次之,都是8人;陕西、浙江等二省都是3人;山东、湖南、贵州等三省都是2人,江西、福建、甘肃、上海、湖北等五省则都是1人,另有1人的省份信息无考。从类型上看,传统文进士有63人,武进士有3人。从朝代上看,明代申氏中式进士人数最多,达26人;宋代次之,达18人,清代再次之,达16人;金代则有4人;唐代和五代十国则都是1人。详情见《申氏天子门生——中式进士情况统计》。</p><p class="ql-block"> 五、申氏官宦之谱</p><p class="ql-block"> 申氏中式的66名进士中,任职信息见诸史料记载的有47名,任职无考者有19名。官职最大者为勇夺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科状元的江苏省苏州市人氏——申时行。申时行高中状元后,官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左庶子、少詹事兼侍读学士、詹事兼侍读学士。万历三年(1575年)官至历任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加太子宾客。万历五年(1577年)转吏部右侍郎,次年转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政。万历七年(1579年)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晋太子太保,九月再晋少傅,次年加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十二年(1584年)升少师、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位居首辅。首辅,相当于现今的国务院总理。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卒,年八十。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赠太师,谥文定。值得一提的是,在申氏中式的66名进士中,申时行、申用懋、申绍芳系祖孙三代,属于“一门三进士”;申佳胤、申涵盼是父子关系,属于“父子进士”;申无夷、申万全为胞兄关系,则属于“兄弟进士”。申氏66名天子门生——进士的中式时间、籍贯、任职等信息详见《申氏天子门生——进士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