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会永远在路上

笑看风云

罗玉会,河北省定州人,1958年考入天津大学机械制造系机械制造专业。<div><br><div><br></div></div> <b>(一)在天津大学的时光</b> 罗玉会1958年考入天津大学机械制造系机械制造专业,后转入无线电系 英姿飒爽:罗玉会1958年入学后在天津大学门口照 在天津大学读书时三同学于校园,右一是罗玉会 1959年建国10周年在机制系部分同学在工厂门前合影,后排右五为罗玉会 1959年罗玉会在机制系宿舍自学政治 罗玉会大学二年级时,在天大主楼石台阶上照 师生校园内合影。后二排左四为罗玉会 机制系全班合影,后排右二为罗玉会 机制系全班在教学楼前合影,右四为罗玉会 1963年毕业时无线电系全班同学在北京天安门前合影。后排左七为罗玉会 <b>(二)在神秘的地方当了一名无名英雄</b> 罗玉会1963年毕业分配到北京二机部九局(后改核工业部九院),同年11月进而又分到青海国营综合机械厂(221厂),对外宣称机械厂,实际是核武器研制厂,从此隐姓埋名工作和生活在一个不被外人所知的在神秘的地方—青海高寒缺氧的金银滩上。自此从事核武器研究工作长达22年(1963—1985),参加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和研制工作。<br> 国营二二一厂旧址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这里被称为中国原子城 。<br> 1956年,中央政府决定建设核武器研制基地。同年2月,来自全国各部队的两千多名转业军人、七千多名农民工和两千多名建筑工人开进当地,开始基地建设 。<br> 1958年,面对西方核讹诈的威胁,党中央决定在青海金银滩建立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对外称“青海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青海矿区”。<br> 1958年7月,中央批准基地选址报告,选址于青海省海晏县境内的金银滩草原 。<br> 1962年,新型微秒级电雷管诞生了,为试爆成功原子弹、氢弹。需要微秒级的电雷管,没有先例没有样品,为造出合格的电雷管,研究人员从试制到定型,两年多时间里做了5万多次试验。<br> 1964年,基地正式投产 。 <div>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r>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br> 1987年6月,为适应国际形势变化,表明中国政府全面禁止和摧毁核武器,维护世界和平及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转移的立场,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了撤消国营221厂的决定,同时对基地核设施进行了彻底的无害化特殊处理,经国家级验收完全符合有关环保规定,对放射性污染物实施了特殊处理,使当地环境接近或达到原有水平。<br> 1988年,海北州遵照国家化剑为犁、和平利用、造福人民的构想,着手考虑接收利用221厂 。<br> 1995年,国营221厂旧址整体移交海北州政府,并定名为西海镇。同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退役 。</div> 研制基地与世隔绝,与大山为伴 当初的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旧貌 建在山凹里的厂房 建在山里的厂房 那时设备和生活物资都是用汽车穿过茫茫戈壁滩运送而来 1964年10月16日在罗布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的蘑菇云 现场欢呼的人群 受到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 罗玉会曾和两弹元勋们一起工作。在那里工作了七、八年,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参与和亲历者。<br>参加核事业的人千千万万,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艰苦创业,自力更生,隐姓埋名,无私奉献!受到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和专家是有了名的,其他都是无名的,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和牺牲。 马兰基地是上世纪50年代由中国军人在新疆罗布泊西端一片戈壁滩上建设而成。<br> 1964年10月,随着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马兰基地由此始为外人所知。 <br> 1959年5月,勘察大队在那里规划蓝图,正值马兰花盛开,时任核武器试验靶场主任、即后来的马兰基地第一任司令员张蕴钰将军便提议,将基地生活区命名为“马兰”。 <br> 马兰2011年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红色旅游项目第二批经典名录。 <br> 2012年10月,投资600多万元的“马兰军博园”开工奠基。此项目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委、县政府与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合作,已完成军博园红色旅游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景观设计。<br> 馬兰在新疆红山里,红山是部队21军住地,也是国家核实验基地。当时太艰苦了且保密,如今成了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马兰红山军博园 <div><br></div> 建设中的马兰新城 马兰新城 马兰群雕 程开甲塑像 曾经荒漠的马兰,现己绿树成荫 曾经荒漠的马兰,现己绿树成荫 罗布泊第一塔雕塑 马兰魂雕塑 当年的将军楼 马兰现貌 马兰电视台 罗玉会在“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前赋诗一首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 <b>(三)转战四川</b> 罗玉会1969年随单位调转至四川绵阳九院(核动力研究院),先后在二所、十所工作。<div> 九院属二机部,专门从事研究和设计核武器的,最初的基地221厂在青海高寒缺氧的金银滩上,即“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后来搬迁四川,即现在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馬兰与九院历属不同,一个是“国防科委”属部隊,一个是“国防科工委”,都是军事工业。</div> 1974在十所一室小组研讨会上,正面左二为罗玉会 1975年12月罗玉会所在的研制小组荣获十所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后左一为罗玉会 1976年十所一室全体留念,后二排左七为罗玉会 1978年任题目负责人负责研制16路“数/码”记录仪,用于国家(21-93)任务,试验取得园滿成功。与“时/幅”变换部分组成“多路信号传输系统”,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获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0年由院部组织的“激光传输联合调研”小组在桂林,后排右一为罗玉会 1983年,负责研制成功“激光器/雪崩探测”(LD/APD)数码光纤传输系统,用于国家(21-94)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在当时,这是一次技术性突破,也是我国首次把光缆传输应用于国防核测试研究,开辟了光缆代替电缆的新途径。获1983年九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并报国防科工委,获科技成果四等奖。<br> 随后参加了两次全国性学术交流会(全國第一届激光应用工程学术交流会和国防科工委召开的“843”会议)。发表文章两篇:“一个短距离光纤传输系”,见《电子与测试》杂志1982年2期。“激光传输在核爆测试中的应用”内部收藏。<br> <div>21-94平洞试验工程车及设备议器与测试信号图片</div>75年参加研制“时/幅”变换系统和8路“模/数”记录仪用于国家(21-92)试验。<div> 1976年9月罗玉会与同事们在新疆场地执行21-92任务,毛主席刚刚逝世打倒了“四人帮”,革命热情极高,罗玉会当场赋诗:<br>悲哀声中迎“国庆”,<br>心情沉重!<br>悼念领袖和导师,<br>热泪潮涌!<br>天山巍巍,<br>戈壁峥嵘,<br>大漠深处摆帳蓬。<br>悲痛化作千钧力,<br>主席遗志记心中。<br>軍民并肩齐奋战,<br>定为祖国立新功。<br> 1976.9.30.<br><h3><br></h3> 1983年,负责研制成功“激光器/雪崩探测”(LD/APD)数码光纤传输系统,用于国家(21-94)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在当时,这是一次技术性突破,也是我国首次把光缆传输应用于国防核测试研究,开辟了光缆代替电缆的新途径。获1983年九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并报国防科工委,获科技成果四等奖。<br> 随后参加了两次全国性学术交流会(全國第一届激光应用工程学术交流会和国防科工委召开的“843”会议)。发表文章两篇:“一个短距离光纤传输系”,见《电子与测试》杂志1982年2期。“激光传输在核爆测试中的应用”内部收藏。论文中的页面</div> 罗玉会1984年3月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国防科工委“843”会议 罗玉会与清华大学原九院技安处处长刘志林(老友战友老乡) 罗玉会同志荣获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 罗玉会荣获的原子弹爆炸成功纪念章及证书后照 罗玉会荣获的原子弹爆炸成功纪念章后即兴赋诗<br> 罗玉会1985年转业调到河北省委党校从事电化教学工作,高级工程师。 <b>(四)退休后在书法领域驰骋</b> 罗玉会退休后在书法界勤耕不辍,造诣颇深,佳作频出,在河北书法界声名鹊起。书法艺名清风居 展示书法 <b>部分书法作品</b> (<b>五)老友杜家宏及诗友的赞誉</b> 老友杜家宏在罗玉惠荣获原子弹爆炸成功纪念章后赋诗多首<br>(一)<br>贺罗玉会同志荣获原子弹爆炸成功纪念章<br>一声霹雳将士呼,<br>火云炽烈形蘑菇。<br>国防从此添神器,<br>丹心永将伟功铸。<br>(二)<br>《赞罗老获纪念章》<br>罗老风采映荣光,<br>玉质人才绽锋芒。<br>会得功勋铭史册,<br>喜获纪念意绵长。<br>原子爆响六十载,<br>弹耀中华震四方。<br>纪念徽章载荣耀,<br>章显功绩永流芳。<br>(三)<br>罗布泊起蘑菇云,<br>玉宇震动惊帝魂,<br>会当摄伏诸魔怪,<br>清风长拂地球村。<br>(四)<br>庆祝原子弹试爆成功六十年及罗玉荣获纪念章<br>一声惊雷蘑菇云,<br>中华民族腰板挺,<br>千年屈辱抛天外,<br>祖国面貌日日新。<br>(五)<br>时光如梭六十旬,<br>罗老当年献青春,<br>埋头苦干为强国,<br>如今倍受世人尊!<br>(六)<br>贺罗玉会老师荣膺光荣纪念章<br>国防基石看罗老,<br>民族脊梁有清风。<br>核云腾起六十载,<br>神州高唱东方红!<div>(七)</div><div>赠罗老<br>杜家宏<br>两个工科男,<br>求学海河边。<br>河工与天大,<br>一北一南边。<br>罗生和杜生,<br>相差六七年。<br>人生各有路,<br>彼此不相见。<br><br>岁月悠悠长,<br>过了六十年。<br>校院合一体,<br>老来翰墨缘。<br>书画诗影群,<br>你我得相见。<br>情趣有同好,<br>言语心相连。<br>谈吐很知心,<br>相见不恨晚。<br>方知罗布泊,<br>埋头研两弹。<br>历经千般苦,<br>奋发在马兰。<br>共赞老英雄,<br>至今六十年。<br>党校一明星,<br>群里生光艳。<br>而今过米寿,<br>神清体康健。<br>老干搭平台,<br>罗老走在前。<br>风清气自正,<br>日暖玉生烟。<br>祝福罗老师,<br>颐寿得永年!</div> 罗老今年是八十八米寿,但是老友杜家宏写了大师的名句,“何止於米,相期以茶”,以表祝贺! 诗友赞罗老的诗句<div>(一)</div><div><b>贺罗玉惠同志荣获原子弹爆炸成功纪念章</b><br>一声霹雳将士呼,<br>火云炽烈形蘑菇。<br>国防从此添神器,<br>丹心永将伟功铸。</div><div>(二)</div><div><b>贺罗玉惠同志荣获原子弹爆炸成功纪念章</b><br>一声霹雳将士呼,<br>火云炽烈形蘑菇。<br>国防从此添神器,<br>丹心永将伟功铸。</div><div>(三)</div><div>《赞罗老获纪念章》<br>罗老风采映荣光,<br>玉质人才绽锋芒。<br>会得功勋铭史册,<br>喜获纪念意绵长。<br>原子爆响六十载,<br>弹耀中华震四方。<br>纪念徽章载荣耀,<br>章显功绩永流芳。</div><div>(四)</div><div>罗布泊起蘑菇云,<br>玉宇震动惊帝魂,<br>会当摄伏诸魔怪,<br>清风长拂地球村。</div><div>(五)</div><div>一声惊雷蘑菇云,<br>中华民族腰板挺,<br>千年屈辱抛天外,<br>祖国面貌日日新。<br></div><div>(六)</div><div>时光如梭六十旬,<br>罗老当年献青春,<br>埋头苦干为强国,<br>如今倍受世人尊!</div> 罗玉会己年近九秩,他一生总有向往和追求,他一直在路上,是我等学习的榜样。<div> 向罗玉会老人致敬!</div> 制作:吴祥云 2024年12月23日 谢谢收看 <div><br><div><br></div></div>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