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笔春秋——记篆刻名家张铭建

潘世远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铁笔春秋——记篆刻名家张铭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潘世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在济南的文化艺术星空中,张铭建宛如一颗璀璨而持久发光的星辰。他的名字,似其手中那柄精妙刻刀,于书画篆刻的浩瀚苍穹里,镌刻下深邃且别具一格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张铭建先生降生于 1953 年的山东济南,这座老城仿若一座无尽的文化富矿,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其父投身教育事业,于这样满溢书香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幼年的张铭建便对书法篆刻萌生了极为浓郁的兴致。往昔的儿时岁月里,他时常依偎在父亲身旁,入神地凝视着父亲在书房中笔走龙蛇,一幅幅书法佳作仿若灵动的蛟龙跃然纸上;那一方方古朴印章,恰似历史的使者,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气息。从此,他幼小的心灵便种下了书法篆刻的艺术种子,就此踏上这充满魅力与挑战的艺术漫漫长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忆起童年时光,张铭建先生曾满含深情地感叹:“父亲的书房,那可是我艺术梦想最初启航的港湾,那些笔墨纸砚与印章呵,编织成了我童年最为绮丽美妙的梦之锦缎。”在那一方小小的书房天地中,墨香袅袅,文化的韵味似涓涓细流,淌入他的心田。年幼的他总是静静端坐一隅,目光紧紧追随着父亲的一举一动,心中暗自许下宏愿,定要在这书法篆刻的领域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绚烂天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张铭建先生不仅心怀对艺术的炽热挚爱,更具备扎实深厚的学术素养与丰富多元的工作阅历。他手握研究生学历的文凭,身为高级经济师,曾在济南市粮食局市中分局副局长、天桥分局党委书记以及山东金德利集团党委副书记等诸多重要岗位上肩负重任。然而,那繁忙冗杂的公务并未如汹涌浪潮般淹没他对书法篆刻的执着追寻,反倒似强劲的东风,成为他在艺术航道上扬帆破浪、奋勇前行的澎湃动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每当夜幕缓缓降临,城市的喧嚣如潮水般渐渐退去,张铭建先生总会悄然步入自己的书房。在那昏黄而柔和的灯光映照下,他轻轻拿起刻刀,仿若一位即将开启神秘时空之旅的行者,一头扎进书法篆刻的奇妙世界。他常言:“夜晚的静谧安宁,能让我的灵魂挣脱尘世羁绊,更加专注且深情地与古圣先贤展开穿越时空的对话,去体悟他们那深邃无垠的艺术精髓。”那一方方尺寸精巧的印章,仿佛化作了他与悠悠历史、灿烂文化沟通交融的神圣桥梁。每一刀的镌刻,皆倾注着他对艺术的如痴如狂与虔诚敬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书法篆刻那漫长而艰辛的学习征程上,张铭建先生有幸得数位名家悉心点化。其篆刻之师乃西泠印社社员、海右印社社长贾鹏先生。贾鹏先生的教导,如春日暖阳,毫无保留地洒在他的艺术之路上,令其在篆刻艺术的沃土里深深扎根,稳稳打下坚实厚重的基础。而于国画领域,他则师从著名画家、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副院长于源春教授。于教授言传身教,恰似春风化雨,滋润他在国画天地中茁壮成长,取得令人瞩目的长足进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张铭建先生回首跟随贾鹏先生学艺的往昔岁月,感恩之情溢于言表:“贾鹏先生对我的倾囊相授,那真可谓是毫无保留。他传授给我的,绝非仅仅是篆刻的外在技巧,更是引领我深入探究篆刻背后那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高远深邃的精神追求。”在贾鹏先生的谆谆教诲下,张铭建先生自最初临摹秦汉印玺起步,如勤勉的学子,一步一个脚印,逐渐领悟并掌握了篆刻的基本技法与艺术规律。他常常在先生的书房中,一待便是从晨曦微露至夕阳西下,全神贯注地观摩先生的心血之作,如海绵吸水般聆听先生的每一句教诲,反复琢磨每一刀的力度把控与韵味营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于源春教授的国画课堂,则似一扇通往中国传统绘画那浩瀚艺术宇宙的神奇大门,让张铭建先生得以尽情领略其中的博大精深与无穷奥秘。于教授既注重对学生绘画基本功的严格锤炼,仿若精心雕琢璞玉,又大力鼓励他们在绘画创作中大胆展现独特个性与非凡创造力。张铭建先生在国画的学习探索之旅中,恰似勇敢的航海者,不断在笔墨与色彩的汹涌海洋里破浪前行,其国画作品也逐渐孕育出独树一帜的迷人风格,既有传承千年的传统韵味,恰似古曲悠扬,又融入现代的审美情趣,仿若时尚新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经无数个春秋的刻苦钻研与不懈奋进,张铭建先生的书画篆刻作品仿若金秋时节的累累硕果,成绩斐然。其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各级展览中脱颖而出,斩获殊荣。这些荣誉,绝非仅仅是闪耀的光环,更是对他多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与卓越艺术才华的由衷肯定与深情赞誉。他的作品亦频繁亮相于《羲之书画报》《齐鲁晚报》《济南时报》等诸多知名书刊之上,如繁星点点,照亮了广大读者与艺术爱好者的心灵天空,赢得了他们的诚挚喜爱与热烈赞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张铭建先生的篆刻作品,恰似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独具风姿的奇葩,风格超凡脱俗,技艺炉火纯青。其白文印仿若古朴厚重的历史丰碑,浑厚朴茂,生动古拙。篆法方圆相济,似阴阳调和,相得益彰;章法严谨有序,如军阵威严,纪律严明;刀法刚劲有力,一丝不苟,若工匠雕琢传世珍宝。朱文印则宛如灵动飘逸的仙子,竭尽流转圆美之能事。篆法深得玉箸小篆之妙,秀挺绰约,似弱柳扶风;疏密有致,如星罗棋布;雅静秀润,仿若春日新荷,露水晶莹。他的诸多作品,如《济南七十二名泉》《济南名胜》《叶剑英诗句》《峨眉山十景》等,在全国、省、市的书法绘画篆刻大展中屡获佳绩,频繁入选并载誉而归。这些作品以其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张铭建先生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与深刻理解,以及对人文情怀的深切感悟与独特表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国美协理事、吉林美协常务副主席谭全昌先生曾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下,有幸品鉴张铭建先生的篆刻艺术,不禁拍案叫绝,由衷赞叹:“其刀法自然天成,妙趣横生,真可谓是当世一绝!”当时的艺术交流活动现场,谭先生的目光甫一触及张铭建先生的作品,便似被磁石深深吸引,再也无法移开。他仔细端详,只见那刀法娴熟流畅,似行云流水,线条灵动且充满力量,仿若灵动的蛟龙穿梭于方寸之间,却能巧妙地营造出大气磅礴的艺术气象,着实令人惊叹不已,钦佩有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山东老年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健亦对张铭建先生的篆刻艺术赞誉有加,其专门撰写的评论文章《艺海驰骋 美贯金石——张铭建和他的篆刻艺术》荣登《山东老年书画报》。文中,王健先生满含激情地写道:“张铭建先生的篆刻作品,恰似一阵清新怡人的春风,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独特感受。他在虔诚传承古老篆刻艺术传统的坚实根基之上,勇于大胆创新,独辟蹊径,最终成功塑造出属于自己的鲜明独特艺术风格。”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还特别提及张铭建先生为《山东老年书画报》精心设计的印章,盛赞其设计构思巧妙绝伦,寓意深远悠长,仿若一颗璀璨明珠,为报纸增添了一抹浓郁厚重的文化亮色与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张铭建先生在艺术创作的领域中披荆斩棘,收获颇丰,同时,他亦以极大的热情与积极的姿态投身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之中。曾几何时,他与山东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王光先携手并肩,共同踏入一场盛大的画展殿堂。在那画展现场,艺术的气息如芬芳馥郁的花香,弥漫在每一寸空气之中。两位艺术家仿若久别重逢的老友,就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这一深刻而永恒的主题,展开了一场深入灵魂、激情四溢的交流探讨。王光先会长对张铭建先生的艺术才华与创作理念钦佩赞赏之情溢于言表,他满含深情地说道:“张铭建先生的作品呵,恰似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既有源自传统的深厚根基,又有彰显时代特色的蓬勃新枝,为我们老年书画研究会这方艺术天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与蓬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靳鹤亭教授亦是张铭建先生艺术道路上一位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重要挚友。靳教授曾满怀敬意地赠送张铭建先生一幅书法佳作,其上笔力雄健地书写着“厚德载物”四个大字。张铭建先生亦满怀感恩与敬意,回赠靳教授自己精心篆刻的作品《济南七十二名泉》。靳鹤亭教授还欣然为《张铭建书法篆刻集》挥毫作序,并以“设计有气势 刀法见精神”为题,专门撰写文章深入评论张铭建先生的篆刻艺术。在那篇序言中,靳教授饱含深情地写道:“铭建先生于篆刻艺术之境,可谓是精研深究,造诣非凡。其运刀之时,潇洒自如,似闲庭信步;线条灵动跳跃,仿若精灵起舞。他具备极强的艺术驾驭能力,作品之中精气内蕴,蓄势待发;风格清新雅致,仿若空谷幽兰,芬芳四溢,其艺术前景,实乃不可限量,一片光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滕西奇教授与张铭建先生之间,同样有着一段深厚绵长、感人至深的艺术情谊佳话。张铭建先生曾满怀热忱地为滕西奇教授篆刻印章,滕教授见之,喜出望外,对其作品的精妙之处赞赏有加,并出于对后学的关爱与期望,给予了悉心诚挚的指导。滕教授在点评张铭建先生的印痕时,毫不吝啬赞美之词:“铭建先生在篆刻领域,堪称技艺精湛,炉火纯青。运刀之际,如鱼得水,流畅自然;线条灵动且富有韵律,恰似天籁之音。其对艺术的驾驭能力令人惊叹,作品之中精气内敛,深沉含蓄;风格清新典雅,恰似清风拂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假以时日,必成大器,艺术之路定将繁花似锦,大放异彩。”滕教授不仅以言语鼓励,还慷慨赠送张铭建先生书法佳作,并为《张铭建书法篆刻集》题字留念,以实际行动表达对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奋勇前行的坚定支持与殷切期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在艺术界内部的广泛交流与深度合作,张铭建先生还时刻心系社会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积极主动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他曾先后为《中国商界》《儒商传媒》《脉迪古方》《墨白嘉品》等诸多报刊和企业精心设计印章商标。这些匠心独运的设计作品,恰似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不仅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他卓越超凡的艺术才华,更为企业和文化机构披上了一层高雅华贵的文化锦裳,增添了无可估量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济南电视台亦被他的艺术魅力所深深吸引,曾专门对其书画篆刻艺术进行专题报道。通过电视荧幕这一广阔的传播平台,让更多原本对他知之甚少的普通民众,得以深入了解这位在艺术领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杰出艺术家,使他的艺术影响力如涟漪般扩散至更广泛的人群之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张铭建先生那弥漫着墨香与艺术气息的书房里,各类书画篆刻作品琳琅满目,艺术书籍堆积如山。四周墙壁之上,挂满了他与众多艺术大师的珍贵合影以及他那些在艺术征途中斩获的获奖作品。这些珍贵的物件,无一不是他在艺术道路上砥砺前行、辉煌历程的生动见证。每当有宾客慕名前来拜访,他总会如热情好客的主人,满脸笑容地引领客人参观自己的作品,并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对艺术的深刻感悟。他常常语重心长地说道:“艺术,绝非仅仅是个人的情感抒发与才华展示,它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伟大传承,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我满心期望,能够凭借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由衷喜爱中国传统书画篆刻艺术,使这颗古老而璀璨的艺术明珠在新时代的曙光中,重新焕发出熠熠生辉的生机与活力,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在张铭建众多的篆刻经历中,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刻制图章堪称一段佳话。当他接到为莫言篆刻图章的委托时,内心满是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敬重。他精心挑选了一方质地温润、色泽沉稳的印石,在构思阶段,反复研读莫言的文学作品,试图从那些深邃的文字世界里捕捉灵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起笔落刀之时,仿佛与莫言笔下的文学天地建立起了微妙的联系。刻刀在印石上缓缓游走,每一道线条都倾注着他对莫言文学成就的理解与钦佩。那朱文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似在诉说着莫言作品中如潺潺流水般的细腻情感与宏大叙事;白文部分则古朴厚重,仿若承载着莫言所描绘的历史沧桑与人性的深沉。最终刻成的印章,篆法精妙独特,章法别具匠心,既彰显出莫言在文学领域的卓越地位,又融入了张铭建自己对文学与篆刻艺术融合的深刻感悟,成为文学与艺术跨界交融的生动例证,也在张铭建的篆刻生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进一步丰富了他在文化艺术交流与创作中的多元实践。</p> <p class="ql-block">此外,他还为南京市建邺区书协执行主席虞宁和浦口区书协主席张发祥等人篆刻印章。为虞宁主席篆刻的印章,篆法独特,线条流畅自然,似潺潺溪流环绕青山翠谷,巧妙地契合了虞宁主席在书法艺术领域中追求自然、洒脱的艺术风格与高雅的艺术品味。而给张发祥主席篆刻的印章,则刀法刚健有力,章法疏密得当,如巍峨高山屹立于天地之间,彰显出张发祥主席在书法创作中大气磅礴、雄浑厚重的艺术特色与坚毅的艺术气质。这些印章作品,不仅是艺术交流的珍贵见证,更是篆刻艺术在不同地域、不同艺术风格交融碰撞中绽放出的绚丽火花,进一步推动了书画篆刻艺术界的交流与合作,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无限魅力与多元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张铭建先生于书画篆刻艺术之林,以笔为剑,以刀为锋,书写春秋,镌刻传奇。他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一步一印,坚定不移,用自己的智慧、才华与不懈努力,为中国传统书画篆刻艺术的繁荣发展竖起一座巍峨的丰碑,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这片艺术的浩瀚星空中追寻梦想,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如今,张铭建先生担任着《中国篆刻家》杂志执行主编、海右印社副秘书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书画学会会员、中国王羲之书画艺术研究院山东分院篆刻委员会主席等众多重要职务。他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书画篆刻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努力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更多的人热爱和投身于这一伟大的艺术事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潘世远,别号潘万里,笔名一弘、八百山人。他是中国诗歌学会、中国小说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南京市作家协会、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南京市诗词学会会员,同时也是江苏省群众文化学会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东方巨龙书画艺术家研究协会理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潘世远专注于民间文化艺术的研究与创作,涉及写作、书画、雕塑等多个领域。自 1985 年踏上文学创作之路以来,其作品累计达 200 余万字,广泛刊载于各大报刊杂志和文学网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在文学创作方面,他的长篇小说《放风筝的女人》荣获中国第十四届优秀小说奖优秀奖,《莫问天涯路》初选入围今古传奇第二届文学奖,还有《大学生村官张正友》等作品。小小说有《狗娃》《金蛋》《别致的网恋》等,散文有《走访江宁佘村潘宅古建筑群》《柴庄》《我的同学上官》等,诗歌有《晨》《漆桥》《或许是爱情的表达》等。其作品散见于《扬子晚报》《江苏经济报》《江苏广播电视报》《金陵晚报》《文化艺术报》《三角洲》《今古传奇》等四十余家报刊杂志。此外,《题什子门》在丹噶尔古城龙年春联征集活动中荣获第三名,《我与南京图书馆的深厚情缘》入选 2024 年南京市建邺区“图书馆情缘”征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在书画领域,国画作品《满山红》刊登于《江苏经济报》“诗情画意”版,《高山通灵》亮相《精短小说》封面,《云川雾林》《云山开悟》《山韵清音》《神峰仙洞一局棋》等多部国画作品刊载于《青年文学家》封面及封底。国画作品《老山魂》在“初心向党,砥砺前行”——第二届南京市退役军人书画摄影大赛中荣获优秀奖,书法作品(临金农漆书)入选“鉴古出新——南京市第三届临帖展”,书刻作品《军魂》《中国梦》入展“叩刀问版”——南京市第七回现代刻字艺术展,在多种艺术创作中屡获佳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