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文殊 清凉五台(三)

天行健

<p class="ql-block">  法界文殊 清凉五台(三)</p><p class="ql-block"> 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9年),初名大孚灵鹫寺,明初重建改为大显通寺,它不仅是五台山全山寺院之首,更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之一,被誉为“释源宗祖”。</p> <p class="ql-block">  至显通寺,五台山佛协的悟达师父已在此等候,师父很年轻,颇善言辞,佛法有悟,陪着我们一路讲解,甚是感激。</p> <p class="ql-block">  显通寺有七座大殿,风格各异,绝无雷同。大文殊殿为第二座大殿,殿内共有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为大智文殊,前面是藏秘文化的五方文殊,与五方五台相应,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的是甘露文殊,七尊不同的文殊菩萨共聚一殿,确与众不同。五台山还有黄、白、赤、黑、青五色文殊之说,又有灯笼文殊(吉祥寺)、带箭文殊(菩萨顶)之传。文殊菩萨,智慧圆满,法相千万!</p> <p class="ql-block">  第四座大殿是无量殿,供无量佛。无量殿外观似一两层结构建筑,而实际是一个一层的穹窿拱洞,全殿由青砖垒砌,扶摇直上,无梁无柱,华盖宝顶,故又称无梁殿,为我国明代建筑之瑰宝,这令我想起峨眉山万年寺普贤铜像的无梁砖殿来。 </p> <p class="ql-block">  无量殿门楣上嵌有七块砖磨匾额,依次为“发菩提场”、“普光明殿”、“仞地天宫”、“夜魔天宫”、“兜率天宫”、“他化天宫”、“逝多园林”。这七块匾代表了《华严经》中释迦牟尼讲法的七处道场,据说佛祖在此七处讲经九次,故该殿建筑又暗含“七处九会”之意。</p> <p class="ql-block">  第六座大殿曰铜殿。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万历帝母亲李太后之师妙峰和尚以所受布施造铜殿三座,殿共两层,青铜铸就,中央大佛一尊,四壁铸满佛像,外镀金箔,金碧辉煌,故又有“金殿”之名。铜殿铸成,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宝华山,一置五台山,今仅存五台山一座。殿前原有与铜殿同期铸造铜塔五座,按东西南北中置放,隐喻五台山五座台顶,可惜抗战时为倭寇盗走三座,现仅东西两座为原塔,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  出寺转回宾馆,与昌善法师、章样摩兰法师、悟达师父共聚,昌善法师知我所愿,取出《清凉山志》一本,并于扉页题下“法界文殊 清凉五台”相赠,这或许便是来自峨眉山的我与五台山的缘分吧! </p> <p class="ql-block">  下午有人离开返程, 我们未走的却想最后去看看真容寺,不想刚走出门,天空忽然毫无征兆的下起雪来,漫天飞舞,甚为奇观,这似乎是菩萨在向我们开示,五台山确是一个清凉世界!</p> <p class="ql-block">  真容寺全称为万佛洞真容禅寺,始建于唐贞元年 ,历经沧桑,原寺已毁,因后世重修时于此发现了唐武宗灭法时所藏万尊佛像而得名,2011年佛门耆宿梦参长老受邀住持重建,渐具规模 ,2017年老和尚在走过一个多世纪后也于此圆寂,现寺院的“真容寺”牌匾正是梦参老和尚亲笔,“山门”匾额则为查良镛(金庸)所书。真容寺整体为仿唐木质建筑,雍容大气,独具一格,初识者往往认为是日式建筑,其实这才是我们自己的盛唐风格,只是目前寺院还未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五台一行,功德无量,然未能至昌善法师主持的黛螺顶一观。“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人。”留一点遗憾吧,想想也是,人生本来便多是遗憾的一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