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呵妄非心三~举拳辨见】❸</p><p class="ql-block">☀️1. 经文:</p><p class="ql-block"> 【(199)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p><p class="ql-block">☀️2. 方便解释:</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执吝在那个专门搞分别、搞察颜观色的了知性上,非得要把它作为你的真心。那么,离开色、香、味、触等诸尘万法的千变万化,你这个心就应当有自己独立完整的体性。就像你现在,在认真聆听我讲法,就是因为通过声音留在你的记忆里面,然后你分别是我讲法、讲的怎么样……纵然不看、不听、不嗅、不尝、不触、不想,停止一切见闻觉知,连六种意识心也统统停止。但是,守的这个无形无相、无动无静的“幽闲”之心,就如同过去的前尘影事一样就在那里等着。只要种种境界出来,种种法尘随时干扰你,你的这个【无动无静的“幽闲”之心】随时根据前尘影事搞分别妄想了。</p> <p class="ql-block">☀️3. 具体解析:</p><p class="ql-block">🌙⑴.【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p><p class="ql-block"> 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p><p class="ql-block"> 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p><p class="ql-block"> 尘事业,别有全性。】</p><p class="ql-block"> 佛在这里是批判阿难,说:你执著这个“分别觉观”的“了知性”一定是你的心,其实,这个分别心、妄想心也是我们的真心,是一个本体。但阿难这个阶段还停留在六种意识心层面,还有顽固的我执,所以说还不能跟他讲真实话。佛针对阿难的情况以邪来攻邪。前面讲了妄心是前尘虚妄相想,是因尘而有,离尘无体。佛抓住阿难的邪点,既然你说心有一个存在,那这个心应离开尘相还有个体,佛以阿难有体的知见破他的知见。“执吝”,“执”是我执,执著,“吝”是吝啬,小气,也就是我执很重的人多是吝啬鬼。</p><p class="ql-block"> “诸尘事业”,“事”是名词,表万法。“业”是动词,表万法动静之相。造业就要动,造业了还要业力牵引,也是动。“诸尘事业”就说尽十法界森罗万象、千变万化,这都是妄识心。“别有全性”,“别有”是另外有,自己单独有。“全性”是独立个体的体性。“别有全性”,你的这个性是离开根、尘单独存在的,也就是离开根、尘还有个体性。就比如说离开这个茶杯“别有全性”,那一定有个东西站出来,有名有貌、有形状大小、有方位处所,而且看得见摸得着。事实上按别教来讲,“空如来藏”那个真心离开尘相就是有“全性”的,只是拿不出来给人家看,有智慧的人能看到。如拳头变手掌后,眼看不到拳,心能知道掌就是拳变的,这个眼看不到心知道又拿不出来的拳,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它和拳一样,如如不动的在后面,随时准备随念变现。这个“如如不动”,不是一动不动,而是可动可不动,这个动不是妄动,而是随缘变动,缘尽后又归回原来位置。但怎么动怎么不动都没有离开真心本性。这就是眼见的掌和心见的拳没有区别,是一个东西,这个拳头就是真实存在。虽然无形无相,用智慧来观照,比有形有相还要真切。</p><p class="ql-block">🌙⑵.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p><p class="ql-block"> 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p><p class="ql-block"> 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p><p class="ql-block"> 法尘分别影事。</p> <p class="ql-block">“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就像你现在听我讲法,这就是通过声音留在你的记忆里面,然后你再分别出是我在讲法。这些分别都是我的声音留在你的记忆中,所以你才能分别是我而不是别人,是用心在分别,这个听法之心就是对声音的境起念的。依此类推,见色、嗅香、尝味、觉触、知法,是用你的那个心对这些境界而产生的种种分别起的念,所以叫“而有分别”。产生了种种的心,这叫“分别”。这些都是前尘虚妄相想,是法尘,是前尘分别影事。只要对境起念就要分别,然后打妄想、区别、想象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对法尘做出分别,这叫“而有分别”产生的种种心,这种种心就是意识心、分别心、妄想心。假如这个心没有呢?对任何境界不起念不分别了呢?那六识心就没有了,也就归元了。这样的人就到了第七识了,在世间这样的人就是傻子。这就是在教我们怎么修行,做傻子。</p><p class="ql-block">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即使不看、不听、不嗅、不尝、不触、不想,一切见闻觉知也就是我们的六种意识心统统停止向外攀缘。“内守幽闲”,“内”就是我的后七识。“幽”是表第七识无形无相。“闲”,是无动无静,不动也不静,这个幽闲在佛法里一般地把它说为后七转识。后七转识为什么不动不静呢?它看上去不动,可它却是最大的动。其实六尘只要有一个境界出现,六识心马上就开始分别,这个幽闲的后七转识马上就开始搬运第六识分别出来的结果,到前七识再到第八识里去储存起来。这个“守”看上去不动,其实是最大的动,因为它是心动,等待也是动,守也是动,所以内守是最快的动。后七转识搭在第六识上,前七转识搭在第八识上,看上去没有分别心,其实它时刻在这里等待使用,等待是心动,只是没有起动,因为境界没有出来。只要境界一来马上就分别,所以叫“内守幽闲”,“闲”在这里。虽然没有动,它有一个“守”,还在用心“守”。也有的把它说为“定中独头意识”,也有的把它说为第六识中的忘记功能。</p> <p class="ql-block">纵然不看、不听、不嗅、不尝、不触、不想,停止一切见闻觉知,连六种意识心也统统停止。但是,守的这个无形无相、无动无静的“幽闲”之心,那个后七识就如同过去的前尘影事一样就在那里等着,只要境界出来了,随时干扰你,你的无动无静幽闲之心随时出来搞分别,搞妄想了。后七转相上不动但是在,这是打比方。那个幽闲之心就在里边守着一动不动就象法尘一样,在,可拿不出来 ,只有自己知道。</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1. 经文:</p><p class="ql-block"> 【(201)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p><p class="ql-block">☀️2. 方便解释:</p><p class="ql-block"> 佛对阿难讲:阿难,我不是非要强迫你把这个妄想分别心说成不是你的真心,现在,只要你细细揣摩你的这个心。佛又退一步讲:如果离开前尘,还有分别性的话,也许那个就是你的真心。那么,再用智慧来观照,离开了前六尘,心有没有分别性?如果没有分别性的话,你怎么能想起来?如果是死东西的话,你前面六种意识心再怎么想都想不起来。如果你现在用来分别的这六种意识心,离尘无体了,那就是前尘影事。一切六尘都有生、住、异、灭,并非常住的,当六尘灭时,意识心“离尘无体”了,那么这个心也没有了,你谈这个心如同龟毛兔角,无稽之谈!还谈什么心呀?心没有了,如同你的真身(法身)断灭了,那用什么去修证无生法忍呢?用什么去成佛呢?</p><p class="ql-block">☀️3. 具体解析:</p><p class="ql-block">🌙⑴.【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p><p class="ql-block"> 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p><p class="ql-block"> 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p><p class="ql-block">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p><p class="ql-block"> 前尘分别影事。】</p><p class="ql-block"> “敕”是帝王对臣民不可抗拒的命令,有强迫性。“执”是我执心。“非心” 的“心” 是真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但”是只要。这个“心”就是指六种意识心,包括五种俱生意识心,统统在内。现在,只要你用你这个第六意识心细细揣摩。这个心“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汝真心”,离开前尘,如果你的心还会分别的话,也许这个就是你的真心了。比如眼睛离开了灯光,眼睛就没有刺激了,离尘了……离尘无体了。按凡夫的思维来讲,你那个心离开了前尘还有分别性的话,这个心就是你的真心了。当然这是佛退一步讲的。再用智慧来观照,离开了前六尘,心有没有分别性?如果没有分别性,你怎么能够想的起来?如果是死东西的话,你前面六种意识心再怎么想也想不起来。</p><p class="ql-block"> 离开了前六尘,心有分别性,分别性应该就是意识性,这是一种功能,这个功能只要人没死这个功能就不会消失,所以离开了前尘,心还有分别性,因为还活着。所以不管有没有前尘,这个能分别的性一直没有离开我,一直都在。如果没有分别的性,你怎么能想起来,怎么能用意识心这个功能去分别呢?不能用意识心去分别,你怎么想起来?那还是用,想就是用,想就是意识心,想就是分别心,只要是想就是用意识心、分别心去妄想,去分别,这个功能就在。如果是死东西,你前面六种意识心再怎么也想不起,就是分别的性不起作用,和死东西一样,六种意识心不起作用,停止了,但没有死掉。就象灯泡,为什么不亮?因为停电,所以灯不亮,不是灯泡坏了。我不思维、不分别,不是我没有思维心、分别心,是当下没有分别的东西,但是,我会思维会分别。</p><p class="ql-block">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分别性”就是六识心。你现在用来分别的这六种意识心如果“离尘无体”,尤如前尘影事一样拿不出来。</p><p class="ql-block">🌙⑵.【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p><p class="ql-block"> 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p><p class="ql-block"> 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p><p class="ql-block"> 生法忍?】</p><p class="ql-block"> “尘非常住”,就是一切东西都是一个念,一真一切真,一常一切常。一切有形有相的六个尘一切境界,它们有生有灭,都是无常,它生住异灭,它变化不停。只有我们那个空性是常住的。整个世界都是有为法,都是生灭法,都不是常住法,这是于分别法而言。</p><p class="ql-block"> 用究竟法而言,没有哪一法不是永恒常住,它仅仅是示现种种变化,是我们心的妙用。“永恒常住”是无始无终之义,它也生不出来,它也死不回去,都是不生不灭的。</p><p class="ql-block"> “若变灭时”,如果按你说的,这个心灭了,没有了,不存在了,六种意识心离尘无体了,六尘灭了,我的那个意识心也不存在了,那你的这个心在哪里?没心了。心都没有了,这个法身也不在了,那你拿什么来修证无生法忍?这里的“无生法忍”可以观照为禅宗的“见空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下面是【楞严经】第40讲录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