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江南,同里古镇是个特别的存在。历史上,这里因自然条件优越,成为吴地最富庶的地方,而取名“富土”;由于“富土”这一名称在当时被认为过于奢侈而在唐初改为“铜里”。到了宋代,当地人又将“富土”两字相叠,通过拆字法,将“富”字一拆为二,变成了“同里”。</p> <p class="ql-block">已有千余年历史的同里古镇,属江苏省苏州市域,四面环水,水资源十分丰富。这些河流不仅为同里提供了独特的水乡景观,还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交通和灌溉作用,造就了这块“富土”。</p> <p class="ql-block">江南古镇美在水。同里为如同丝带般的河道所环绕,河水清澈,波光粼粼。水不仅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同里的“美容师”。</p> <p class="ql-block">岁月悠悠,同里古镇依然富庶。同里之富,富在河流,富在造型各异的桥梁。15条河流将同里分割开来,49座古桥又将一块块岛状的土地连接起来,成为风情万种的江南水乡。</p> <p class="ql-block">古镇中的每座桥梁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风格,有的如长虹卧波,有的如弯月高悬,有的满目沧桑,这些桥梁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同里古镇的标志性建筑,甚至是信仰的载体,比如并称为“三桥”的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p> <p class="ql-block">真所谓一座桥,一处市口,一处江湖。</p> <p class="ql-block">同里之富,富在人气,富在人才辈出。自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同里先后出状元一人,进士四十二人,文武举人九十三人;先后出过叶茵、徐纯夫、莫旦、邹益、梁时、何源、计成、王宠、朱鹤龄、沈桂芬、陆廉夫、袁龙、陈沂震、顾我錡、黄增康、黄增禄、任预、陈去病、金松岑、严宝礼、费巩、王绍鏊、蓝公武、冯新德、杨天骥、费以复、刘汝醴、范烟桥、金国宝、沈善炯、冯英子等等名人大家。倪瓒、顾瑛、韩奕、姚光孝、董其昌、殳丹生、沈德潜名人也曾流寓同里。</p> <p class="ql-block">因而,同里之富,富在拥有大量的大宅园林,士绅富豪的住宅和名人故居达数百处。</p> <p class="ql-block">有建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朝处士朱祥宅“</span>耕乐堂”。</p> <p class="ql-block">耕乐堂是典型的明式江南民居,前宅后园,依水而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1年作为旅游景点修复后对游客开放,2</span>013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有陈氏旧宅、 陈氏宗祠及后花园组成的珍珠塔园。</p> <p class="ql-block">陈氏旧宅,又称“孚寄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监察御史陈王道扩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进士陈锐重建。</p> <p class="ql-block">珍珠塔景园的后花园,虽为新建,却是一座精致典雅的园林,北枕东溪,南连三桥,抒写着江南文人的清秀之风。园内建筑错落有致,山涧流水潺潺,假山耸峙,长廊曲折通幽,石桥临水锁澜,廊桥飞虹卧波,池水碧波潋滟,林木葱茏秀翠,鲜花四时不绝。身临其境,让我们遥想昔日封建官吏的豪华生活有了依据。漫步其间,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有闻名海内外的退思园。这座老宅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是安徽兵备道任兰生,被弹劾革职后,耗资十万两白银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退思园的精华在园林。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桥廊榭轩,围绕中心水池,紧贴水面而建,因而被称为苏州园林中最为著名的“贴水园”。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作为景点向游人开放的老宅还有建于民国十一年间(1922年)的嘉荫堂。</p> <p class="ql-block">“嘉荫堂”的最大看点在主厅:仿明式结构,高大肃穆。在梁上有仿明代官员帽翅的棹木,民间称之为“纱帽厅”。厅内到处刻着图案,五架梁两侧刻有八骏图”,梁两端刻有‘风寒牡丹,梁底则刻有“称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图案,就连拳头大小的一块“峰头’,也刻上了寓意“连生贵子”的莲蓬。</p> <p class="ql-block">还有“崇本堂”。这是同里富户钱幼琴于民国元年购买顾氏“西宅别业”部分旧宅翻建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这座百年老宅,经修复后已辟为江南水乡婚俗馆向游客开放,为“崇本堂”注入了浪漫气息。</p> <p class="ql-block">还有“同知衙门”太湖水利同知署。该署于清雍正八年初设于苏州吴江县同里镇,是太湖流域治水的专门管理机构。2014年为有效保护和利用这处珍贵的文化遗产,对同知署旧址进行了修缮并新辟太湖水利展示馆,让更多人了解太湖水利和水文化。</p> <p class="ql-block">同知衙门所用房屋始建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主人陈沂震是陈家牌楼陈王道五世孙,康熙年间进士,历官营缮司主事、礼科给事中、刑科掌印给事中。雍正初年,陈家卷入政事被抄家,名下房产罚没充公。雍正八年,朝廷将陈宅改建成同知衙门。衙署南沿街临河,分中、东、西三路建筑。房屋有7进,大门宽7间,内里宽17开间,东西备弄,后为花园,房屋共91间,占地总面积17亩8分。</p> <p class="ql-block">还有的老宅已辟为商用,如建于清末和明国年间的明园。明园原为清朝一品大员沈桂芬故居,后由沈氏子孙翻建,如今已被改造为高端精品民宿。内部设施包括书房、茶室、小花园、假山露台、池塘等。整个建筑群的设计既体现了传统江南民居的风格,又融入了现代化的元素,如彩绘玻璃和实木家具,使得古老的建筑与现代生活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还比如明清遗构已改造为“花筑·简园客栈”。这座小巧玲珑的庭院由一方水池和二条小溪构成半亩方塘,亭台榭廊具备,湖石点缀,鱼翔浅底,流水潺潺,辟有“禅语思源”“浅溪泛月”“浮舟乐琴”“枫石流瀑”四个小景,一派江南园林风貌,为古镇增添了别样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有豪宅,就有高墙,就有深巷。深巷是同里古镇又一种别样的风情。</p> <p class="ql-block">巷子有宽,有窄,最出名的穿心弄,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p> <p class="ql-block">从深巷中看退思园的后墙又是另一番滋味。</p> <p class="ql-block">高墙是豪门与外界的分界,是昔日外人仅能看到的景观,今日却成古镇一道充满历史感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同里之富,富在大量的明清建筑,完整的格局,竹行街、富观街、新填街、上元街、三元街、东溪街、鱼行街、南新街等八条街道,或宁静恬淡,或绿树掩映,或依水傍屋,使古镇依旧处在古风古貌的氛围之中。</p> <p class="ql-block">鱼行街最具代表性,整条街道保持着相当的本地风俗及生活气息 被认为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里古镇保持最为完好的江南老街。</span></p> <p class="ql-block">满眼皆最具江南古镇特征的排门板店铺,有的依旧是光阴的包浆,有的得到了维修,成较大规模地存在是鱼行街的一大亮点。</p> <p class="ql-block">最具江南古镇特点的还有南园茶社。南园茶社建于清末,初名福安茶馆,因南社大佬陈去病和柳亚子的提议而更名为“南社茶社”。</p> <p class="ql-block">茶楼分上下两层,200多席。旧时一楼还提供小吃、垂钓、购物、茶艺表演等项目,二楼为品茗对弈、赏玩、听小调小曲,环境舒适宜人。眼下,老茶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人的需求,增添了各式茶食、茶点和茶宴飨客。</p> <p class="ql-block">撩人怀旧之情的复古大灶、竹壳热水瓶、八仙木桌、长板凳、古风收银台……<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百年茶社仍是浓浓的传统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二楼茶座布置得雅致敞亮,临窗座位面河,视野极佳。每天下午还有苏州评弹演出。</p> <p class="ql-block">而“明清一条街”则是同里古镇极力打造的旅游商业街,1996年辟建,街长160余米,保存了原来的条石路面,街两旁的建筑多为明清年代所造,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貌,各色店招小旗在古街上空飘动,老街古风扑面。</p> <p class="ql-block">明清街可欣赏到富遮繁盛的古镇商市,街道石板铺地,两侧商店毗连,有土特产店、古玩店、刺绣工艺店、丝绸商店、字画墨宝店,有的现做现卖特色传统美食,还有鸡头米、猪油年糕、酱蹄等本土美食……</p> <p class="ql-block">同里之富,富在多姿多彩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既有地域特征的风雨长廊,</p> <p class="ql-block">又有温馨的枕河人家,</p> <p class="ql-block">还有热闹的水街集市,</p> <p class="ql-block">更有荡悠悠的摇撸船……</p> <p class="ql-block">同里古镇的景观既高大上,又古朴接地气,既有十分充足的商业,又不是一种“新天地”。同里古镇内的814家商户,涵盖了文旅类、民宿类、餐饮类、零售类、服务类等多个领域,且多由本地人经营。12000多名原住民生活在古镇内—这是活体古镇最重要、最珍贵的指标。</p> <p class="ql-block">如此同里,在江南古镇中并不多见:1995年,被列为省级首批历史文化名镇;2003年11月27日,被列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4年12月30日,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3年旅游人数超过了700万,其多方面的价值正为更多的人所认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