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用笔千古不易”

王辉书法工作室

<p class="ql-block">被元仁宗称为“一门善书”殊荣的赵孟頫i,即使有“日书万字”之说,也还是难以复唐宋之盛,这是时代所限,不是哪个个人力所能及改变的,但是,他力倡上求二王真谛,把被唐人肢解为“有法”又被宋人曲解为“尚意”的晋人书法真谛还其原貌,对于他个人的实践而言,是非常有成就的。</p><p class="ql-block">在实践上倡导“复古”的赵孟頫以他出众的悟性,在书法理论上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用他在著名的《兰亭十三跋》中的现成语,叫做“结字因时相沿,用笔千古不易”。这一观点,在后世引起了众多的争论,但争论本身也正证明了他的观点的价值所在。 </p><p class="ql-block">从字面上看,似乎“千古不易”之说是明显的谬论,连世界都在不断运动变化着,书法史即使缩小到技法史,伴随着书写姿势、书写工具的不断改变,用笔岂能“千古不易”?难道以赵孟頫如此大家却不明这个常识?</p><p class="ql-block">有人批评说他浅显,这种批评虽很痛快,却未必有说服力,站在一个不“附和”的立场上看,赵孟頫倒是说出了一个并不那么容易发现的真理: 在结构与用笔之间,他注重用笔规律的总体把握,是摆脱了实用的文字立场而走向对线条的重视,这是一个书法大家应有的态度。在千变万化的用笔现象中提取出“千古不易”的规律来,是基于毛笔本身的工具性能而发的。在它的背后,包含着对线条立体感、力量感和节奏感等诸美感的深刻认识与把握。所谓“缺陷”只是在于赵孟頫的观点逻辑力量不强,因为按他对用笔千古不易命题的内涵把握,结体在内在构成规律上也应该是“不易”的,但这并不影响他仍然是一位对书法美有独到认识的“先知”。 </p><p class="ql-block">他不是一个专门的“理论家”,因此他不会从抽象思辨的立场上对书法进行观照,而只能从积累雄厚的创作经验中提取出一些精粹并加以整理与阐发。赵孟頫如此,他前后的其他同类型的研究家不也如此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