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名片——中国宣纸文化园

祁俊

<p class="ql-block">  “中国宣纸文化园”本不在我们这次皖南旅游的行程内,可到了泾县,不去中国宣纸文化园,好似到了苏州不去虎丘,到了南京不去中山陵,乃憾事也。于是,大家一致意见是增加项目——去“中国宣纸文化园”游览。</p> <p class="ql-block">  到了售票窗口,每位票价60元,还好,不算太贵,就在用支付宝集体付费的一刹那,我突然发现,景区门口公示牌上赫然写着:无偿献血2000毫升以上免费。周老师立即确认“我无偿献血量够了!”通过微信小程序一查,3400毫升!马主任一查,2400毫升,也够了!天南地北去过若干个旅游景点,对无偿献血者免门票的福利还是第一次遇到,泾县文旅真是用心了,为你们点赞!</p> <p class="ql-block">  走进园区,迎面扑来的便是那无比浓郁的文化气息。青山远黛,近水含烟,园区内环境清幽,建筑典雅,翠竹小径相映成趣。最吸引眼球的,便是文化园的核心项目之一的中国宣纸博物馆,也是全国首个系统性综合性宣纸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中国美术学院的设计师们脑洞大开,建筑以宣纸为灵感,用层层叠叠的方式堆砌成一座巨大的白色宫殿,在群山环抱下,这座像纸一样做成的房子展现了中国的极致美学,是画境更是意境。建筑本身通过大面积的留白,通过极少物象来控制画面,营造空间意境。建筑沿水布置,与背景的连绵山体相呼应。大量连续的坡道,强化纸山行旅的趣味。</p> <p class="ql-block">  走进园区,犹如在“纸山”间行走。建筑以白色混凝土切片为主要元素,颇有手工毛边宣纸的感觉。主题文化园,馆场建设,宣纸元素明显。主色调,就是一个“白”,白色是圣洁的象征,就像是宣纸洁白似锦。于青山绿水间;究其形,线条多型,就是一叠错落有致的宣纸。美在线条,无论是直线还是曲线,在一笔一划的勾勒中展现出的是丝滑的美感。细节处,精心布置的池、石、树、荷,或黑、或绿,或青,或粉,直接形成了最为生动的中国水墨丹青画卷,这里处处都是美景,处处可以出片。</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宣纸文化园,最重要的当属宣纸文化体验。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观看宣纸生产制作的过程,感受其独特的魅力。我们来到了宣纸制作展示区,这里展示了宣纸的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选料、浸泡、捣浆、捞纸、烘干……最让我惊叹的是在捞纸师傅的捞纸演示,两个人配合默契,整体动作给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感觉。一张张湿漉漉的纸娴熟地从竹帘上荡下,那轻薄如蝉翼、润墨如云的宣纸便缓缓成形,码在他们身旁的一个纸墩上。</p> <p class="ql-block">  一张张的纸码得厚实了,看起来就成了一块巨大的刚出锅的豆腐,隐隐地冒着氤氲之气。那码到一起的一张张湿漉漉的纸,黏到一起可怎么办?师傅告诉我们,不必担心,只因注入纸槽的纸浆中已经掺入了一种生长在本地的野生猕猴桃藤的汁水,码在一起的纸张也能完美无缺地分离开来。宣纸之美,美在传承。师傅们娴熟的动作和气定神闲的神采,展现出“大国工匠”的自信和坚守。那看似简单的“捞”“挑”“锤”中, 流传着千年不绝的代代相授,传承着万古不朽的华夏文明,连接着割舍不断的民族血脉。</p> <p class="ql-block">  在宣纸博物馆,我们有幸见到张大千、刘海粟、李可染、潘天寿、傅抱石、林散之、郭沫若、启功、赵朴初等书画名家的真迹近百件。难怪讲解员说整个宣纸文化园投入达8个亿,且不说文化园的基础设施投入,就这上百幅名人字画,那一幅不值百万。宣纸博物馆展示了宣纸的历史发展、技艺、品种与品质以及文化传承。宣纸薄如蝉翼,润如青云,不仅质地绵韧,纯白细密,而且具有不腐不蛀,润墨性强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学者在宣纸上挥就了一篇篇佳作流传千古,绘制了一幅幅山水出神入化。它既能充分展示书画家们的特点,同时也展现了水墨的魅力和神韵。博物馆里珍藏了国宝级的老宣纸和字画,每一张薄薄的纸,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宣纸历经世事沉浮,依然保存完整,静静诉说着前世今生,展现其无穷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中国宣纸制作技艺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入选理由中,明确讲到“自唐代以来,它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宣纸主要以泾县当地青檀木树皮为主料,按比例配入沙田稻草浆。其制作工序可分为6大步骤,若细细地分出来,则需要108道传统工序。从原料采集到成品制成需要三年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  三丈三”巨宣需要44名身高相近、技艺精湛的捞纸工默契配合,整齐划一地重复捞纸动作。捞完的宣纸经过扳榨,送到蒸汽盘贴区域,盘贴24小时之后方可以上架,随后8名工匠一起动手,三丈三巨宣像一块巨大的白绸铺展开来,再由晒纸团队进行晒纸工作。烘干后的宣纸,师傅用钢管将它卷起再运送到剪纸车间。据说,现在一张最贵的普通生宣,三丈三,大约1万多一张。</p> <p class="ql-block">  文脉绵长,山水幽美。白色是宣纸的颜色。文字、文房、文明,应是文化人喜欢的地方。宣纸,泾县,徽派小院,国风客厅,这是独属于宣纸的浪漫,也是独属于中国文化的浪漫。时间不早了,离下午五点闭馆还有十分钟时间,我们抓紧时间拍照打卡。走出宣纸文化园,才发现原来宣纸文化园和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融合在一起,让人产生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我们就身处在一幅巨大的水墨画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