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 尼山是中国先哲孔子的诞生地,是历代儒客朝拜之圣地,据《史记》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尼山因此闻名遐迩。</b></div><div><b> 据《史记》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故尼山名扬遐迩。孔子因为尼山而得名仲尼,</b></div><div><b> 尼山因为孔子“集大成”而成为中国文化源头的重要标志之一。</b></div><div><b> 在昌平山北面的沂河岸边,有一古村落叫“鲁源村”,鲁国在此设立昌平乡,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昌平乡担任陬邑大夫。《阙里文献考》载:“昌平山在尼山南五里,下有鲁源林。即《史记》所云昌平乡也。”因昌平山下多泉,泉水汇入沂河西去,乃鲁水之源,故村名鲁源。康有为手书“古昌平乡”石碑立于村中。孔子父亲生活过的鲁源村,孔子母亲的家乡颜母庄,孔子出生的夫子洞,形成中国文化特有的圣父、</b></div><div><b> 圣母、圣人的圣境格局,尼山圣境由此得名。</b></div><br> <b>尼山圣境周边山环水抱,共同成为山东省省级文化旅游度假区的有机组成部分。</b><div><b> 尼山海拔340余米,五峰并峙,五川汇流,有元代杨奂所著《东游记》所称的尼山八景:雄浑并峙的五老峰,尼山孔庙后门前的中和壑,洗砚涮笔的智源溪,传说中老虎喂养孔子的坤灵洞(夫子洞),孔子临川一叹的观川亭,和文德林、白云洞、鲁源村。另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尼山孔庙建筑群。 尼山南侧的圣水湖原称“尼山水库”,始建于1958年,2017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b></div><div><b> 尼山西侧为昌平山,因山顶平而广阔,古人取吉祥之意而得名,孔子父亲叔梁纥曾任昌平乡陬邑大夫。</b></div><div><b> 东南为颜母山,以孔子母亲颜征在命名。</b></div> <b>尼山圣境</b><div><b> 景区以“孔子的世界,世界的孔子”为主题,旨在打造一个文化修贤度假胜地和世界级人文旅游目的地。</b></div> <p class="ql-block"><b>尼山圣境孔子像,高72米,基座高度为18米,海拔高度为273.8米,是世界最大最高的孔子像之一。</b></p><p class="ql-block"><b> 由著名雕塑家吴显林先生主持设计,以唐代画家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图》为参考,按照“可亲、可敬”、“师者、长者、智者”的形象定位进行塑造,统领尼山圣境文化空间制高点。 </b></p><p class="ql-block"><b> 2015年12月,孔子像正式落成。铜像的造价100亿元。</b></p> <b>大学堂依山而建,整体呈退台式形制,儒家思想智慧与现代建筑艺术结合,包含集贤厅、大学之道、七十二贤廊、仁厅、义厅、礼厅、智厅、信厅、礼乐堂等有序的、仪式化的文化空间。大学堂是文化的学堂、艺术的殿堂,通过东阳木雕、山西泥塑、苏州刺绣、福州漆画、景德镇陶瓷画等中国传统艺术经典之作,表达不同的文化主题。</b> <b>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br>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br> 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b>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