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油画真正传入中国并立足中国画坛且成为一个独立画种始于20世纪。这100年来,油画这个具有西方文化“基因”的外来绘画品种,要存活于东方文化的“母体”并得到发展,“中西合璧”的本土化是历史的必然。对近现代中国美术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蔡元培的中西融合思想,其核心即是明确主张中国美术要走一条“中西融合”的道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李铁夫,1869-1952</b></p><p class="ql-block"><b>生于广东鹤山,中国最早到英、美学习美术的画家,以坚实的艺术功力饮誉画坛,与当时欧美大画家并驾齐驱;也是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为他题赠“创国元勋”四字。他淡泊名利,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即重返艺坛。1950年,广东省长叶剑英派人专程迎接他回到广州,委任为华南文联副主席和华南文艺学院名誉教授。他不仅是油画家,还是雕塑家(曾获金奖)、书法家、诗人,在影剧方面也有建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李铁夫 / 画家冯钢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李叔同,1880-1942</b></p><p class="ql-block"><b>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中国油画、广告画的先驱,其绘画作品、风格和艺术主张对中国近代美术史具有重要意义。在日本留学期间,就读于东京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科,跟随黑田清辉、长源孝太郎等画家学习绘画。艺术风格受到当时流行于日本的西方印象派绘画的影响。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他同时是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李叔同 / 半裸女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张弦,1893-1936</b></p><p class="ql-block"><b>生于浙江青田县,二三十年代他曾两次赴法留学,30年代初任上海美专教授,对东西方绘画均有所研究。1932年加入决澜社。崇尚野兽派及后印象派画风,并曾提出油画与民族形式结合的问题。</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张弦 / 英雄与美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陈抱一,1893-1945</b></p><p class="ql-block"><b>现代油画家,生于上海,原籍广东。1913年留学日本专攻西画。1921年毕业回国后自创“抱一绘画研究所”。1925年于上海创办中华艺术大学,与丁衍庸负责西画科。并先后在上海美专等校任教。还与乌始光、汪亚尘等组织了“东方画会”、“晨光美术会”,与徐悲鸿、潘玉良等组织 “默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陈抱一 / 冬雪</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王济远,1893-1975</b></p><p class="ql-block"><b>原籍安徽,生于江苏武进。1912年毕业于江苏第二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于上海参加西洋画社团“天马会”,后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教务长。1926年赴欧洲旅行,考察西洋美术,1927年创办“艺苑绘画研究所”,数次赴日考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王济远 / 山边小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颜文樑,1893-1988 </b></p><p class="ql-block"><b>生于江苏苏州,1911年入商务印书馆画图室学习西画,1922年与胡粹中、朱士杰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28年入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回国,主持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的教学,1953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颜文樑 / 山林清溪</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王悦之,1894-1937</b></p><p class="ql-block"><b>原名刘锦堂,号月芝,生于台湾台中。20世纪早期油画的代表人物之一。青年时期赴日本求学,1920年回国,在上海、北平、杭州等地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王悦之 / 亡命日记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汪亚尘,1894-1983</b></p><p class="ql-block"><b>浙江杭州人,号云隐。擅中西绘画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习山水。1916年赴日,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回国后任上海美专教授,并曾去欧洲考察,后执教于新华艺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汪亚尘 / 乡村景色</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徐悲鸿,1895-1953</b></p><p class="ql-block"><b>江苏宜兴人,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留学,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美术作品。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将西方现实主义绘画观念和方法引入中国的先驱者之一,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也是影响20世纪中国画坛的重要人物之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徐悲鸿 / 角山鸟鸣</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刘海粟,1896-1994 </b></p><p class="ql-block"><b>现代美术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早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开始从事艺术活动,1912年创办了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当时称“上海图画美术院”),于1914年在我国艺术教学中第一次提倡使用人体模特儿进行写生训练。在艺术上,他勇于探索,融合中西,在油画、中国画、书法、美术理论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刘海粟 / 黄山温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王道源,1896-1960</b></p><p class="ql-block"><b>湖南常德人,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归国后初任上海美专教授,后在上海江湾天通庵车站附近创办上海艺专,与陈抱一、倪贻德等名家皆为艺术同道,在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任西洋画教授。建国后曾任教于华南人民文艺学院美术部,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教授是广州美术学院油画教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王道源 / 邻家少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符罗飞,1896-1971</b></p><p class="ql-block"><b>广东文昌人,192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1930年考入意大利奈波利皇家美术大学研究院绘画系,。曾先后在意大利、法国、英国、奥地利举办展览,甚得好评。1935年应邀参加威尼斯国际艺术赛会并获奖,1938年回国、建国后,一面创作,一面从事美术教育,历任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建筑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符罗飞 / 假日的海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卫天霖,1898-1977</b></p><p class="ql-block"><b>卫天霖,1898-1977山西汾阳人,字雨三。1920年赴日留学,毕业后任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研究员。1928年回国任中法大学孔德文艺学院艺术部主任、北平大学西画系教授等职。卫天霖教授多年致力于将印象派的光色变化和激情笔触植根于中国油画之中,并在同民族艺术的融合中形成了凝重、淳厚、色彩斑澜的油画风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卫天霖 / 芍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方君璧,1898-1986</b></p><p class="ql-block"><b>福建闽侯人,中国二十世纪初为数不多的女性画家之一。出生于名门望族,曾经留学法国,在巴黎期间其作品《吹笛女》作为第一位中国女性画家的作品入选“巴黎美术展览会”。1984年巴黎博物馆为她举办了“方君璧从艺六十年回顾展”,给予这位在巴黎起步的东方女画家的业绩以充分的肯定,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方君璧 / 吹笛女</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常玉,1900-1966</b></p><p class="ql-block"><b>本名常有书,生于四川顺庆。早年赴日本习画,1921年转法国勤工俭学,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研习油画,毕业后侨居法国。擅长油画、水彩,油画受表现派和野兽派影响,但其作品更为简括、明亮,大多由浅色块构成主调。</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常玉 / 马</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关良,1900-1986</b></p><p class="ql-block"><b>生于广东番禺。1917年关良随二哥去日本留学,他坚持已见进了川端绘画学校。1923年回国,历任上海美专、广州美专、国立艺专、浙江美院等校教授,后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他早期作品以油画为主,后转为水墨戏曲人物,这与他自幼喜欢中国戏剧有关。</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关良 / 舞台化妆室</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林风眠,1900-1991 </b></p><p class="ql-block"><b>广东梅县人。自幼喜爱绘画,曾随祖父雕石,在父督导下临摹《芥子园画传》,随中学美术教师学习写生。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先入国立第戎美术学院,后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柯罗蒙工作室,专习油画。1925年离巴黎归国,出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并发起组织北京艺术大会,倡导新艺术运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林风眠 / 渔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倪贻德,1901-1970</b></p><p class="ql-block"><b>浙江杭州人。1922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留校为俄籍西画教师普特西斯基画室研究生。1927年东渡日本,入东京川端绘画学校,从藤岛武二学画,并组织中国留日美术研究会。1928年回国,先后任教于广州美术学校、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32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并组织摩社,主编《艺术旬刊》,后为决澜社主要成员。</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倪贻德 / 风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司徒乔,1902-1958</b></p><p class="ql-block"><b>广东开平人。1928年赴法国留学,师从写实主义大师比鲁。1930年赴美国,以绘壁画为生。翌年回国,任教于岭南大学。1934年至1936年任《大公报》艺术周刊编辑,1946年偕同夫人冯伊湄往美国纽约治病,1950年回国,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擅长油画、水彩、粉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司徒乔 / 槟榔屿风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潘玉良,1902-1977</b></p><p class="ql-block"><b>生于江苏镇江.1918年考入上海美专,师从王济远习西画。上海美专毕业后得到潘赞化支助,赴法留学,先后在里昂、巴黎学习,1925年以优异成绩获取罗马奖学金,到意大利罗马皇家美术学院深造,研习绘画和雕塑。1926年,其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获金奖。1929年刘海粟在罗马聘请 她任上海美专教授,遂于是年回国,在上海举办个展,并被聘兼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被誉为中国第一位女性西画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潘玉良 / 人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丁衍庸,1902-1978</b></p><p class="ql-block"><b>生于广东茂名。16岁开始学习绘画,中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先后在川端画学校补习素描。1921年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就读,主习西画,深得校长黑田清辉赞赏,年弱冠,作品已人选日本中央美术展。1925年学成返国,在上海立达学园任西画教授,兼任神州女学艺术科西洋画教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丁衍庸 / 抱琴的女人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关紫兰,1903-1986</b></p><p class="ql-block"><b>生于上海。1927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科,师从陈抱一。同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文化学院美术部,并在神户市举办个人画展。画作中透出东方女性的端丽和大方的气质,为三四十年代画坛颇富才气的女画家之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关紫兰 / 少女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吴大羽,1903-1988 </b></p><p class="ql-block"><b>生于江苏宜兴,1922年去法国留学,曾在法国雕塑大师波尔代尔工作室学习。1927年回国,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五十年代以来,曾任上海画院副院 长,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油画雕塑院艺术顾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吴大羽 / 女孩坐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周碧初,1903-1995</b></p><p class="ql-block"><b>生于福建平和。1924年厦门美专毕业,翌年赴法国巴黎,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与徐悲鸿、颜文梁、林风眠等为同窗好友,1930年归国,参与徐悲鸿等发起之“默社”画会,参加第一届绘画展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周碧初 / 上海外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乌叔养,1903-1966</b></p><p class="ql-block"><b>浙江镇海(今属宁波)人,1922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后转辗于江苏各艺术院校任教。1930年公费赴日留学,进日本东京帝国美术学校,攻读油画。1936年回国。1937年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56年,从江苏师范学院调到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任教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乌叔养 / 老人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许幸之,1904-1991</b></p><p class="ql-block"><b>江苏扬州人。1919年进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23年进上海东方艺术研究所进修。1924年东渡日本,留学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1929年回国,担任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科主任,并与江丰、胡一川、蔡若虹、张诤等组织时代美术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许幸之 / 浣衣女</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常书鸿,1904-1994</b></p><p class="ql-block"><b>生于浙江杭州。我国第一代敦煌学家,敦煌石窟艺术保护与研究的先驱。1926年赴法国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学画,后被保送至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师从新古典派画家劳伦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常书鸿 / 甘孜山风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伍步云,1904-2001</b></p><p class="ql-block"><b>广东台山人,赴菲律宾艺术大学深造,在校期间受到素描、水彩、油画技法札实的磨练。1946年任聘于香港英华书院美术主任。1966年开始便到黄山、杭州、西湖等地进行写生旅行,画法上笔触粗犷跳动,色彩层次增加而丰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伍步云 / 故宫一角</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唐一禾,1905-1944 </b></p><p class="ql-block"><b>湖北武汉人。1928年在武昌艺专完成学业后,留校任教。1930年入巴黎美术学院,从师于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劳郎斯研习油画。1934年回国,任武昌艺专教务长。唐一禾在艺术上的主张是“理想的现实主义”,他的艺术具有民主性、人民性的强烈色彩和豪壮的激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唐一禾 / “七七”的号角</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吕斯百,1905-1973</b></p><p class="ql-block"><b>江苏江阴人。1927年入东南大学艺术系学习,师从徐悲鸿。1929年赴法留学,先在里昂国立艺术学校学习,后入巴黎朱里安油画研究院,师从劳伦斯深造。他同时喜爱塞尚与夏尔丹的艺术。1934年回国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系主任,并将在法国所学诸流派艺术融入个人风格之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吕斯百 / 风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余本,1905-1995</b></p><p class="ql-block"><b>广东台山人。1928年考入加拿大盛尼美术学校,1931年毕业于多伦多省立安德里奥艺术学院。1935年回到香港。1956年9月举家回国定居。1957年余本的油画艺术就进入一个新阶段。他力图做一个半路出家的中国画家,通过墨画的尝试去了解民族的绘画传统,以便在油画创作上民族化有所借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余本 / 海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丘堤,1906-1958</b></p><p class="ql-block"><b>福建霞浦人,1928年上海美专第二届西画系毕业,随后赴日本东京考察学习,受后期印象主义之影响。1931年为上海美专研究员,1932年参加“决澜社”,成为唯一获“决澜社”奖的画家,是中国第一代女油画家。业余爱好是建筑设计与服装设计等。1932年与庞薰琹结为伉俪。抗日战争中,因子女皆幼,家务繁重,但仍坚持在极艰难条件下抽空画油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丘堤 / 水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方干民,1906-1984</b></p><p class="ql-block"><b>浙江温岭人。1925年学习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1929年回国任教于上海新华艺专、国立西湖艺术学院,并创办“长风西画研究会”。历任国立艺专、上海美专教授、南京部队文工团美术教员、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方干民 / 西子湖边夕照明</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庞薰琹,1906-1985</b></p><p class="ql-block"><b>江苏常熟人。1921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学医,课余学绘画。1924年毕业,次年赴法国,入巴黎叙利思绘画研究所学画,1927年在巴黎格朗歇米欧尔研究所深造。1930年回国,系统研究中国画论、画史,参加旭光画会、苔蒙画会,成为当时有进步倾向的新兴美术启蒙运动组织者之一。1931年在上海昌明美术学校、上海美专任教。与张弦、倪贻德发起成立美术社团“决澜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庞薰琹 / 江南土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朱沅芷,1906-1963</b></p><p class="ql-block"><b>广东开平人,中国第一代留学海外的华裔艺术家,深受立体派、野兽派及共色主义的影响。1927年又赴巴黎发展,在法国期间又受到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技法空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朱沅芷 / 工业之轮在纽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秦宣夫,1906—1998</b></p><p class="ql-block"><b>广西桂林人,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1930年考入法国高等美术学校,进入吕西安·西蒙教授工作室学习油画。1934年回国,先后担任过国立艺专西画系主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全国美术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是中国近现代颇有成就的美术家、美术史论家和美术教育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秦宣夫 / 重庆梯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唐蕴玉,1906—1992)</b></p><p class="ql-block"><b>唐蕴玉,1906—1992)江苏苏州人,1920年毕业于上海神州女子学校美术科西画专业,师从陈抱一、王济远、关良等名家。毕业后任教于上海启秀女校。1927年春,随同柳亚子夫妇东渡日本,结识日本画家桥本关雪,被誉为“中国江南一才女”,是中国油画前辈中少数优秀的女性画家之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唐蕴玉 \ 同学M君</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陈秋草,1906-1988</b></p><p class="ql-block"><b>原籍浙江鄞县,世居上海。肄业于上海美专,1928年起与潘思同、方雪鸪等筹办白鹅画会,1945年起创设劲草社,1946年后参加上海美术作家协会。抗战时期,他的画多含寓意,或运用隐喻的手法来宣扬民族意识。陈秋草兼擅中国画。1949年后,陈秋草曾任上海美术馆馆长等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陈秋草 / 堑上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杨三郎,1907-1995</b></p><p class="ql-block"><b>台湾台北人,1923年赴日本留学,首先进入京都美术工艺学校。后转入关西美术学院西洋画科,接受严格的学院派训练。1927年回台,与倪蒋怀、廖继春等人共组“赤岛杜”。1929年荣获台湾美术展览会特选第一名。1931赴法留学,潜心研究欧洲诸大博物馆所藏名画,次年作品入选法国秋季沙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杨三郎 / 灯塔</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杨秋人,1907-1983</b></p><p class="ql-block"><b>广西桂林人。擅油画。桂林人。他是现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史上一位有理想,有思想,有高尚品格的默默耕耘的教育家,曾历经广东省立艺专,广州市立艺专,华南文艺学院,中南美专,广州美术学院等院校。绘画吸收民间艺术和国画技巧,赋予风景画以中国青绿山水的装饰风格,所绘桂林山水尤其清新雅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杨秋人 / 晨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陈士文,1907-1984</b></p><p class="ql-block"><b>浙江仙居人,国立西湖艺术院国画系肄业,一九二八年自费去法国入里昂美术学校攻研西画,得到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的青睐,给他转为公费名额,才得以继续留学,留法历时九年,对中西画都有较深的造诣,他的作品曾在巴黎造型艺术展览会上获沙龙荣誉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陈士文 \ 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吴作人,1908-1997</b></p><p class="ql-block"><b>安徽泾县人,生于江苏苏州,1926年入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系,1927年至1930年初先后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从师徐悲鸿先生,并参加南国革新运动。早年攻素描、油画,功力深厚;间作国画富于生活情趣,不落传统窠臼。</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吴作人 / 齐白石画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王肇民,1908-2003</b></p><p class="ql-block"><b>安徽萧县人,先在杭州艺专与李可染一同求学,后因参加“一八艺社”被开除,赴北京进入北平艺专。抗战初期曾参加新四军,后奔父丧进入四川靠当中学教员维持生计。抗战后到武汉入武昌艺专任教,建国后随并校入中南美专,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授。他的作品,是一百多年来西方写实主义绘画进入中国后达到成熟的标志之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王肇民 \ 静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胡善余,1909-1993</b></p><p class="ql-block"><b>广东省开平县人,1929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师从林风眠、蔡威廉两位教授。1934年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师从法国当代著名画家西蒙教授,作品《自画像》、《静物》入选法国春季沙龙。1935年回国,到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任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胡善余 / 葛岭望西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阳太阳,1909-2009</b></p><p class="ql-block"><b>广西桂林人。十岁始学习中国画。1929年考入上海美专西画系,后转入上海艺专。1932年和庞薰琹、倪贻德等发起组织 “决澜社”,投身现代艺术的实验。1935年东渡日本,入日本大学艺术研究科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参加抗日宣传工作。1949年以后主要在南方各艺术院校任教并继续他的油画、水彩画的民族化的探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阳太阳 / 水上渔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胡一川,1910-2000</b></p><p class="ql-block"><b>油画家、版画家,福建永定人。原名胡以撰,曾化名胡白夫。1929年入杭州国立艺专,参加一八艺社和美联,并加入共青团。1933年转入共产党。1936年在厦门《星光日报》及厦门美专任记者和教员。抗战后到延安,任鲁艺木刻工作团团长。1939年创办木刻工厂,大量印刷套色年画、抗日宣传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胡一川 / 南海油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李瑞年,1910-1985</b></p><p class="ql-block"><b>天津人,1929年入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学习西洋画1933年赴欧洲留学,先后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和法国巴黎国立高等学校学习。40年代和50年代初,与徐悲鸿、黄显之、吕斯百合作教学。李瑞年以素描和油画风景作品闻名,被徐悲鸿称为中国油画风景第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李瑞年 / 沙坪新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春翔,1910-1991</b></p><p class="ql-block"><b>河南太康人,毕业于河南第一师范学校艺术系、杭州艺专(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师从早期油画大师林风眠和潘天寿,被林风眠称作"最杰出的学生之一"。1958年赴美定居三十余年,以出人意表的奇绝构图、用色,将东方的墨韵与西方的压克力彩完美结合,铸就其中西合璧、独一无二的艺术语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春翔 \ 雄与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李青萍,1911-2004</b></p><p class="ql-block"><b>湖北荆州人。1931年考入武昌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由武昌美专校长唐义精推荐到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35年新华艺专毕业,留上海闸北安徽中学任教。1937年在新华艺专研究生班攻读西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李青萍 / 秋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王式廓,1911-1973</b></p><p class="ql-block"><b>出生于山东莱州,1934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1936年入读于日本国立东京美术学校。七七事变后,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任任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员、研究员,1950年—1973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王式廓作品弥补了中国近代美术文化中崇高专美的审美品格,表现出质朴刚毅“大吕黄钟”式的悲壮胸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王式廓 / 血衣</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孙宗慰,1912-1979</b></p><p class="ql-block"><b>孙宗慰,江苏常熟人,寄居北京,193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师徐悲鸿、吴作人、吕斯百。1946年起,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建国后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并执教于中央戏剧学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孙宗慰 / 蒙藏人物歌舞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兽,1912-2003 </b></p><p class="ql-block"><b>广东高要人,1927年考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毕业后入上海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31年毕业于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图案画系,1932年东渡日本留学。1933年赴日本学画,入川端画学校、日本大学艺术科、前卫洋画研究所学习,初用笔名赵兽。留日期间,与梁锡鸿,方人定,李仲生等创立“中华独立美术协会”。</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兽 / 迈向新生活的一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林达川,1912-1985</b></p><p class="ql-block"><b>广东新会人,1930-1932年就读于杭州国立艺专,1934年考入日本国立东京美术学校,师从日本一代宗师梅原龙三郎和安井曾太郎。作品多次参加日本美术展览会并获奖,是战后日本美术界获得最高荣誉的华人。1953年执教浙江美术学院,1983年受聘为浙江省油画研究会顾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林达川 / 富春江风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梁锡鸿,1912-1982</b></p><p class="ql-block"><b>广东中山人,1927年至1930年,先后就读于广州市立美术学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中华艺术大学。1933年东渡日本,入东京日本大学艺术科。抗战初期,任教于香港岭英中学,战后应高剑父聘请,任广州市立艺专西画科教授。解放后,先后于华南文学艺术学院、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任行政职务近三十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梁锡鸿 \ 晚霞船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陈荫罴,1913-1995</b></p><p class="ql-block"><b>广东中山人,1934年进入美国洛杉矶奥蒂斯艺术学院就读,1940年取得美术硕士学位,1942年在旧金山荣勋宫举行个展,同年参加奥蒂斯艺术学院年度展,获得油画类第一名。1947-49年返回中国,个展于广州市文献馆及上海。1950年返美并开始研究抽画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陈荫罴 / 桃花源</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孙多慈,1913-1975</b></p><p class="ql-block"><b>孙多慈,安徽寿县人,1930年到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作旁听生,与徐悲鸿产生感情。全面抗战爆发后,与徐悲鸿的联系一度中断。因父亲坚决反对她与所爱的老师徐悲鸿恋爱,于是1940年孙多慈与许绍棣结婚。1949年,孙多慈随丈夫许绍棣前往台湾,日益精研绘画,成为知名画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孙多慈 / 蝶恋花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黎冰鸿,1913—1986</b></p><p class="ql-block"><b>广东东莞人。早年从李铁夫学油画,长期任教浙江美术学院,历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杭州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探索油画民族化之路,将绘画技巧归纳为“意、章、形、色、笔“五字诀。晚年所作油画风景,尤重意境创造。</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黎冰鸿 / 南昌起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董希文,1914-1973</b></p><p class="ql-block"><b>浙江绍兴人。我国油画民族化的先驱者之一。1933年,他从杭州之江大学土木工程系转入苏州美专,又入杭州美专,先后师从颜文樑和林风眠。1943年到敦煌艺术研究所并在那里度过了三个春秋,临摹敦煌壁画并运用于油画创作之中,使画风发生了转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董希文 / 苗女赶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沙耆,1914-2005</b></p><p class="ql-block"><b>浙江鄞县人。早年曾就读于上海美专和中央大学艺术科,为徐悲鸿的学生。1937年赴比利时留学,1946年回国。</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沙耆 / 天台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冯法祀,1914-2009</b></p><p class="ql-block"><b>安徽庐江人,193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受业于徐悲鸿、颜文梁、吕斯百、潘玉良等大师门下。1946年随徐悲鸿到北平,参加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创办工作。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建立后聘为教授、首任绘画系主任兼油画系主任。中国油画学会顾问、徐悲鸿国际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徐悲鸿艺术学院首席顾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冯法祀 \ 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莫朴,1915-1996</b></p><p class="ql-block"><b>江苏南京人。曾在苏州美专、中央大学艺术系、上海美专学习油画,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3年到延安鲁艺美术系任教。在战争年代里,物资奇缺,他只好转而从事木刻创作。日本投降以后,莫朴重新拿起油画笔,开始创作他的油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莫朴 / 山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艾中信,1915-2003</b></p><p class="ql-block"><b>生于上海,师从和追随徐悲鸿、吴作人等第一代油画大师,是我国的杰出画家、艺术家。他提倡现实主义,主张创作立足于生活,是参与推进中国现代油画的优秀先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艾中信 / 阵风</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罗工柳,1916-2004</b></p><p class="ql-block"><b>广东开平人。1936年就读于杭州艺专时开始从事木刻创作。抗战爆发后,在武汉参加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第三厅美术科的工作,并参与组织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1938年到延安,进鲁艺学习。同年参加由胡一川率领的木刻工作团,赴太行山进行敌后斗争。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赴关中农村深入生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罗工柳 / 地道战</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涂克,1916-2012</b></p><p class="ql-block"><b>生于广西,中国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35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油画系就读。曾随陈毅将军部队进入上海,受命创办“上海美术工场”,任创作组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涂克 / 山中小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祝大年,1916-1995</b></p><p class="ql-block"><b>浙江诸暨人,早年在杭州国立西湖艺专和北平同立艺术专门学校学习。1934年赴日本东京帝国美专攻读陶瓷美术。1938年回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陶瓷艺术、现代壁画、现代工笔重彩的开拓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祝大年 / 黄山云气</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李骆公,1917-1992</b></p><p class="ql-block"><b>生于福建福州。1936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40年曾在上海大新公司画廊举办黑沙骆画展。1941年考入日本大学艺术专科,1944年回归。1947年以来先后任东北大学讲师、辽东学院教授、津沽大学教授 、天津河北师范学院(今天津美院)美术系主任。天津美术学院创始人之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李骆公 / 街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宗其香,1917-1999 </b></p><p class="ql-block"><b>宗其香,江苏南京人,幼家贫,自学美术;1939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1944年毕业,被徐悲鸿聘为中国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水彩教研室主任、中国画系山水科主任。他素养全面,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素皆有佳作,与蒋兆和、李可染、李斛并称“新中国美术改革派四大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宗其香 / 邕江竞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杨立光 ,1917-2000</b></p><p class="ql-block"><b>湖北武汉人,。1935年考入武昌艺术专科学校附属艺术师范科,1938年入武昌艺专绘画科西画组,1941年重庆励志总社特聘杨立光任职于总社美术股,专司油画创作。建国后与蒋箴予、刘依闻、程白舟携手为筹建湖北教育学院艺术科,曾任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湖北教育学院艺术科主任、华中师院图画系主任等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杨立光 \ 抽烟的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吴冠中,1919-2010</b></p><p class="ql-block"><b>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等。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吴冠中 / 红莲</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李斛,1919-1975</b></p><p class="ql-block"><b>四川达州人,自幼家境贫寒,1935年考入四川省立成都师范学校学习美术,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受教于徐悲鸿、黄显之、吕斯百、傅抱石、谢稚柳等。1951年在中央美院国画系,教授素描、创作课,兼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素描课。196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科主任,与蒋兆和、李可染、宗其香并称“新中国美术改革派四大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李斛 \ 披红斗篷的老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刘依闻,1919-</b></p><p class="ql-block"><b>湖北武汉人,1941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油画专业,并留校任教。自此,一直从事高等美术教育,历任湖北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硕导及湖北美术院副院长,中国美协会员,湖北美协顾问及油画学会顾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刘依闻 \ 绍兴水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朱德群,1920-2014</b></p><p class="ql-block"><b>生于安徽萧县,1935年进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1941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即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1945年任教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1949年任教台北师大艺术系。1951至1955年任教于台湾师范学院。1955年定居巴黎,从事绘画创作。1980年入籍法国。1997年当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朱德群 / 胜利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丁雄泉,1920-2010</b></p><p class="ql-block"><b>出生于无锡,1946年移居香港,1952年赴巴黎,1960年移民纽约,成为一名流行艺术家。2001年开始定居荷兰阿姆斯特丹。1952至2002年,曾在法国、荷兰、加拿大、瑞典、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台湾、上海地区举办个人画展100余次。他以绝丽的色彩及在大胆的表达方式见称,树立了独立於主流画风之外的特列风格。</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丁雄泉 / 孔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无极,1921-2013</b></p><p class="ql-block"><b>生于中国北京。童年在江苏南通读书,并学习绘画。1935年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1948年赴法国留学,并定居法国。在绘画创作上,以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参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蕴,创造了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绘画空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赵无极 / 山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谢谢阅览 来源网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由于篇幅 结构限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敬请观看 此文[续2]</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