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龙兴寺,作为运城市新绛县十二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之一,坐落于龙兴镇四府街社区,龙兴路北端的高阜之上。龙兴寺始建于唐朝,初名碧落观,至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更名为龙兴寺。宋代时,宋太宗赵匡胤曾寓居于此,一度改为宫殿,后复归僧侣,寺名得以恢复。直至1991年,龙兴寺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处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 龙兴寺采用中轴对称布局,从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山门、108级台阶、碧落碑、大雄宝殿、东西配殿、龙兴宝塔及宋金古墓。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见证了岁月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碧落碑,被誉为国宝级文物,高226厘米,宽103厘米,厚21厘米,碑文共计630字,是国内独一无二的篆刻书法石碑。其笔法流畅自如,如行云流水,遒劲有力,浑然天成,自宋朝以来,篆书家皆奉其为金科玉律,不敢轻易改动一字。碑文成于唐高宗李治总章三年,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据《直隶绛州志》记载,碧落碑的碑文系唐韩王李元嘉之子李训、李谊、李撰、李谌为其先妣房氐太妃(房玄龄之女)造像祈福所刻。然而,因宫廷政变,原碑被武则天的支持者摧毁,李氏父子也因此罹难。直到公元705年,唐中宗二次登基,才恢复碧落观,并重新刻制了现存的碧落碑。这段历史不仅彰显了碑文的艺术价值,更揭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政治斗争。</p> <p class="ql-block"> 碧落碑不仅以其精湛的篆刻技艺著称,更是山西乃至全国古建筑中的一件瑰宝。它不仅记录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也为后人研究古代政治、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 龙兴塔,是绛州古城的一道标志性风景。该塔建于唐代,塔身呈八角形,共十三层,高达42.4米,全部用磨光的青砖砌成。塔身各檐下的椽、柱、斗拱均为木结构,工艺精美绝伦。龙兴塔不仅是一座建筑杰作,更是一幅历史画卷,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辉煌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龙兴宝塔矗立于寺内,风姿绰约,尤为奇特的是塔顶会冒出青烟。这一现象在清朝光绪年间已有记载,光绪己亥年(1899年)间,塔顶腾起青烟,直冲云霄。此后,在1937年、1971年和1976年,以及最近的1993年,都曾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引得万人围观。至于其中的原因,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令人遐想无限。</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内的彩塑作品是龙兴寺的另一大亮点。殿内供奉有七尊宋金时期的佛像,包括中间的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东侧的报身佛“卢舍那佛”,西侧的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在三座主佛两侧,还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和观音菩萨。这些彩塑通体高约4.5米,面相庄严,衣袂宽厚,身形伟健,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的历史背景十分丰富。据史书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曾在此寓居,使得这座寺庙更加具有历史意义。由于战乱和年久失修,大雄宝殿在清代曾进行过重修,殿内彩塑也在特殊时期遭受过破坏。2014年,大雄宝殿再次进行了全面修复,恢复了往日的辉煌。此外,殿内还保存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重修碑刻,记录了寺庙的历史变迁和重要事件。</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不仅是龙兴寺的核心建筑,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它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宗教文化的宝贵资源。</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和资料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