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唐代中央政府构成与运行机制

人在旅途

<p class="ql-block">唐代与汉代相比较,中央政府构成与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合理,更加符合施政实际情况的需要。</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皇帝褫夺了丞相权力,自己亲自执掌,把原本属于皇室内部管理的机构转为国家公务机构,这样做极不合理,又带来许多弊端。唐代开启,把汉末那些以皇室内部机构名义设立的政府部门,一律归并重建,使得设置完善合理,并为之统一命名,成为规范化的政府机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太宗李世民</span></p> <p class="ql-block">唐代的中央行政机构分为三大部分,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的首长叫中书令,门下省的首长叫侍中,尚书省首长本来也叫令,因为唐太宗在登基前曾担任过尚书令,因此以后门下省不再设这个职位,而是设立左仆射和右仆射二人共同执掌。中书省和门下省是制定政策的决策部门,尚书省是单纯的执行部门。尚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它的机构最庞大,包括六个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唐代以后,直到大清一直沿用这六部设置,成为固定政府部门,只是它们地位排列顺序有时有变动,不过吏部始终处在第一的位置。</p><p class="ql-block">唐代中央行政机构的运行机制是这样的。皇帝的圣旨产生的过程是一个集体决策的过程,首先由中书省拟出初稿,上报给皇帝,皇帝如果同意,就批一个字“敕”,初稿返回后,由门下省审查,如果同意就交由尚书省执行,如果不同意就写上自己意见返回中书省重议,这叫“涂归”,也叫“涂驳”,初稿再由中书省复议。也就是说,门下省掌握有副署权,没有它的同意,这道圣旨是发不出去的,即便是皇帝已经同意的也不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代名相房玄龄画像</span></p> <p class="ql-block">后来为了提高办事效率,中书省在拟旨前与门下省共同商议,尽量事前取得一致意见。他们开会的地点叫“政事堂”,参加会议的人数可多可少,最少时仅尚书令和门下侍中二人,有时因为讨论问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人数可达十余人。所以,在唐代初期,只有中书令和门下侍中权力最大,被称作“真宰相”。尚书省左、右仆射只有在取得“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机务”之名时才可参加政事堂会议。这样,三省首长都是“真宰相”。不过,开元以后尚书省的左右仆射都不再有这种固定资格,有时可以参会,有时则不行。</p><p class="ql-block">皇帝所下的每道圣旨,上边除了必须有皇帝批的“敕”字外,还必须要有中书省和门下省加盖的“中书门下之印”,否则尚书省可以拒绝执行。皇帝如果不经中书门下同意私自下旨,则被认为是非法的。</p><p class="ql-block">由以上决策机制可以看出,唐代的皇帝并不是像戏剧、影视作品中描写的那样一言九鼎,说一不二,大小事都由他一人做主,反倒是皇帝的权力受到很大制约,他绝对不可以任意作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玄宗李隆基画像</span></p> <p class="ql-block">举一个例子。有一次,唐中宗想给某人封官,可是又怕中书省不同意,所以私下下旨授予某人官职。他自知理亏,所以圣旨封袋是斜着封上的,圣旨上他批的“敕”字,也不敢用朱笔红色,而是用黑色墨汁。所以,这道圣旨被别人讥讽为“斜封墨敕”,意思是不走正道。可见,皇帝不经过正常渠道私下下旨是绝对不行的。现代戏剧以及影视剧里表现皇帝如何武断的情节是与事实不符的。</p><p class="ql-block">再举一个宋代的例子。宋代初年,宋太祖赵匡胤想给某人授予职务,当时因为三任宰相都离职,无法得到宰相的“副署”,按照规定,如果赵匡胤独自下旨是不行的。他只好找别的大臣作为“副署”,他找了几个人都不愿意干,只好找到当时的开封府尹赵匡义,匡义是赵匡胤的弟弟,即后来的皇帝宋太宗,后者同意作为“副署”签名,这件事才算办成功。如果没有副署,赵匡胤这道圣旨是发不出去的。</p><p class="ql-block">总之,唐代和其它朝代的传统政治一样,不是现代人们想象的那样由皇帝一个人独断专行的,它也是有一定法律规定程序的,皇帝绝不能乱来。当然,任何情况下,任何制度也都有不按制度乱来的,不过在唐代世人评价中,那些不按制度乱来的毕竟不光彩,是私下偷偷摸摸的举动,会被人耻笑讥讽。如上边所说,唐中宗不经中书门下的“副署”而私下下旨授予某人官职,这样所封的官,被人讥笑为“斜封官”,此人在官场也会一直被人瞧不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代官员服饰</span></p> <p class="ql-block">下边再说说尚书省六部的运行情况。</p><p class="ql-block">吏部主管人事和任免之权,官吏必先经过考试,再由吏部分配任用。五品以上的官员由宰相决定任用,不过仍然要由吏部提名。五品以下的官员无须宰相过问,直接由吏部任命。户部掌管民政户籍及财政,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和财政部,是仅次于吏部的重要政府部门。礼部负责朝廷各种祭祀礼仪活动,还负责教育宗教事务,相当于礼宾司和教育部。兵部负责军队和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执掌司法,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和最高法院。工部负责大型建筑和水利工程,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p><p class="ql-block">尚书省的办公厅叫作“都堂”,每天上午各部长官在这里集体办公,以便商讨事务,下午他们各回各部。每个部都有四个司,分工明确,各司其职。</p><p class="ql-block">唐代有部著作,名字是《唐六典》,是唐玄宗时一部具体记叙尚书省上述六个部的组成、用人、职务分配等的著作,它反映的是当时尚书省机构的具体真实情况,后来,被后世各个朝代视为圭臬,被它们采用,无论宋、明、清,都是按照《唐六典》的规定组织自己政府六部的。由此可见,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机构十分完备,成为后世楷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