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揭阳,仿佛穿越回那个繁华的古代,古城墙虽已斑驳,但仍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学宫、进贤门、双峰寺,丁日昌故居等古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在这里,你可以聆听古老的潮剧,感受那悠扬婉转的唱腔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可以参观精美的潮汕木雕、剪纸艺术,领略匠人们精湛的手艺和独特的审美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丁氏光禄公祠是清代洋务派实干家丁日昌在全国唯一的旧居,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实用大方,木雕精美且极具地方特色,在潮汕地区建筑史上极具代表意义和研究价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丁氏光禄公祠(丁日昌故居)位于揭阳市榕城区元鼎路,建于清同治至光绪初年,是一个集祭祀、起居、藏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建筑组群,为典型的潮汕地区祠堂风格,称“百鸟朝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奋起图强,一代爱国名吏丁日昌就是近代中国国运倾危之际走出的早期探索者之一,其"干济时艰",奔走救国,写下了感人的篇章。丁日昌(1823-1882),字生(又作禹生),号持静,出生于广东丰顺汤坑(原属揭阳蓝田都),后定居广东揭阳榕城。历任两淮盐运使,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总督衔会办海防、节制沿海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丁日昌在晚清变局中,能够敏锐地察觉中西方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为使命,主持开办江南制造总局,推动建立新式航运业,兴办民用企业。又值"强邻环列,虎视鹰鳞",其首倡建北洋海军,继议分设三大水师,再拟水师章程以固海防,与列强"争雄海上"。其外捍主权,内修平治。保护华侨、整顿吏治、赈济纾困。其赴海经营台湾,屯田开矿设厂,架设电报线,筹建铁路。还提出独立设省的卓识远见。他重视教育,兴办书院,主张"凡事皆以得才为第一要务",提出变科举制度以取才,上书力促派遣第一批学童留洋。其毕生珍爱中华典籍,博览穷搜,藏书计10余万卷,著录3万余卷,缕析文脉,以为后世承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政自须刈荆棘,写心何不在江湖。""局外升沉随造物,胸中忧乐视苍生。"(丁日昌诗)丁日昌一生饱含爱国主义情怀,奋起图强,藩篱海疆,梦犹复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请大家跟着春哥的镜头一起游览丁日昌的故居,首先进入丁日昌纪念馆大门,然后进入故居广场,站在广场面对维修一新的故居大门,只见门顶上石墙正中雕刻着金色丁氏光禄公祠六个大字,门的两侧是两幅标语,听管理人员讲解放后故居曾经是当地政府办公场所,此次修建故居多处这些有历史标语保留起来,也是一种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故居大厅</p> <p class="ql-block">大门旁的值班室</p> <p class="ql-block">主祠二进厅清木描金彩画中栋</p> <p class="ql-block">东瘠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丁日昌(1823-1882),丰顺县汤坑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择居揭阳榕城。官至福建巡抚加总督衔、会办南洋海防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丁日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开明的政治活动家和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者。他在致力实业、关注国防、整顿吏治、除弊兴利、重视知识、擢用人才、关心华侨、保护侨胞等方面,均有所建树,作出了较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丁日昌铜像</p> <p class="ql-block">办实业兴经济,</p><p class="ql-block">治台湾议设省。</p> <p class="ql-block">重教育,富藏书,</p><p class="ql-block">内治平,外抗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奋起图强,在近代历史上,无数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一系列抗争,他们矢志不渝、上下求索,奔走呐喊,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让我们牢牢记住象丁日昌这样的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事迹,发扬光大,续写中华文明的新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水井</p> <p class="ql-block">揭阳古城建筑风貌展示</p> <p class="ql-block">揭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p> <p class="ql-block">侧厅天井</p> <p class="ql-block">揭阳木雕,镶嵌作品展示</p> <p class="ql-block">镶嵌(嵌瓷)</p><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 </p><p class="ql-block">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嵌瓷,又称“聚饶”或“扣饶”,系运用多种色彩品莹绚丽的陶瓷片,经过剪取,镶嵌成多样的人物、花鸟、虫鱼、走兽、博古、风景等装饰艺术。嵌瓷艺术品色彩浓艳,质感坚实,久经风雨侵蚀、烈日曝晒而不褪色,是潮汕地区富于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和别具一格的建筑装饰艺术。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普宁市就已经出现嵌瓷, 并以师承和祖传的形式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的起源、发展、演变与普宁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是分不开的。几百年来,经过历代民间艺人们的精心设计和创造,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独特民间艺术风格。嵌瓷的制作,先是烧制所要镶嵌内容的配件(瓷片),然后配以特定的“粘合剂”把多种配件组合成局部构件, 再把构件组合成各种以民俗、民间的故事或喜庆场面为主要内容的整体图案或塑像。它是以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为基础,运用经剪取的瓷片镶嵌来表现形象的工艺品和建筑装饰艺术,形象逼真,色彩鲜艳、活泼生动、效果突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潮州木雕</p><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 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揭阳木雕始于唐宋,盛于明清,通常作为建筑物、家具及神器的装饰或构件,分为浮雕(在平面上浮起者)、通雕(又称透雕,即无底子、遍体通透、多层镂空)、圆雕(即立体雕)3种。表现的题材大都取自民间神话、传说、戏剧和历史故事,还有各种珍禽瑞兽、草木花卉、人物景观等。艺人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装饰,将浮雕、通雕、线刻,或单独,或相间,或综合,灵活运用,表现了不同的形式美。最具代表性的是穿透、镂空、多层的通雕,它吸收了圆雕、浮雕、阳刻及绘画的某些长处,把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集中在一个画面上,有条不紊地联系起来,做到叙事明了完整,造型单纯概括,经得起品味观赏。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建并保存至今的揭阳北门关帝庙藻井木雕,是潮汕古建木雕的经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彩画</p> <p class="ql-block">灯笼制作过程</p> <p class="ql-block">听琴,品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揭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已有人类居住的痕迹,唐宋以后,随着中原文化的南迁,揭阳逐渐成为岭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古城揭阳,曾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大家寻幽探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