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里说的国民党,指的是1924年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其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成员的选定,可以视为孙中山及其继任者构建“以党治国”、“以党领军”体制的开端。</h3></br><h3>且先简单地梳理一下孙中山创建政党、组织革命的演进历程:</h3></br><h3>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近代中国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h3></br><h3>近十年后的1905年8月20日,在孙中山的努力下,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三个革命团体在日本合并而成立统一的全国性革命政党--“中国革命同盟会”。</h3></br><h3>辛亥革命胜利后,为增强其在国会当中的地位,进而谋求组建内阁的主导权,同盟会于1912年8月25日,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和共和实进会等4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h3></br><h3>1913年,孙中山在经历“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有感于团队之前的组织涣散、意见分歧、步骤凌乱,“党魁有似傀儡,党员类于散沙”。为强化领导,遂于1914年7月8号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h3></br><h3>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h3></br><h3>1923年,孙中山决定进一步改组党务,塑造一个全新的“中国国民党”。</h3></br><h3>当年10月,遂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主持党务改组工作。</h3></br><h3>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全国代表大会”为该党最高权力机关,以“中央执行委员会”为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之最高权力机关。同时成立“中央监察委员会”,为党务监察机关。</h3></br><h3>1月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24人、候补委员17人;同时,选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5人、候补委员5人。以上中执委、中监委,以孙中山为主席。</h3></br><h3>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h3></br> 资料来源:《中国国民党职名录》(刘维开) 孙中山手书的中执委委员、候补委员名单主 席 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孙中山委 员 中央执行委员:胡汉民 中央执行委员:张静江 中央执行委员:廖仲恺 中央执行委员:李烈钧 中央执行委员:居正 中央执行委员:戴季陶 中央执行委员:林森 中央执行委员:柏文蔚 中央执行委员:丁惟汾 中央执行委员:石瑛 中央执行委员:邹鲁 中央执行委员:谭延闿 中央执行委员:谭平山 中央执行委员:覃振 中央执行委员:石青阳 中央执行委员:熊克武 中央执行委员:李守常 中央执行委员:恩克巴图 中央执行委员:王法勤 中央执行委员:于右任 中央执行委员:杨希闵 中央执行委员:叶楚伧 中央执行委员:于树德候补委员 候补中央执行委员:邵元冲 候补中央执行委员:邓家彦 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沈定一 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林祖涵 候补中央执行委员:茅祖权 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李宗黄 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白云梯 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张知本 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彭素民 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 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傅汝霖 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于方舟 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张苇村 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瞿秋白 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张秋白 候补中央执行委员:韩麟符 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张国焘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 资料来源:《中国国民党职名录》(刘维开)委 员 中央监察委委员:邓泽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