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OpetZXh0hFWa8-4DnHJrLg"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转自【禅修前之准备】</a> 什么叫念?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照佛学的解释,人的一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烦恼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里很烦。譬如,有人坐在这里,尽管《金刚经》拿在手上,也在护念,他护一个什么念呢?一个烦恼之念,不高兴。自己也讲不出来为什么不高兴,连自己都不知道,医生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人生的境界,经常都在烦恼之中。<div><br></div><div>烦恼些什么呢?就是“无故寻愁觅恨”,这是《红楼梦》中的词,描写一个人的心情。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啊!“无故”,没有原因的,“寻愁觅恨”,心里讲不出来,烦得很。“有时似傻如狂”,这本来是描写贾宝玉的昏头昏脑境界,饭吃饱了,看看花,郊游一番,坐在那里,没有事啊!烦,为什么烦呢?“无故”,没有理由的,又傻里瓜叽的……这就是描写人生,描写得也非常恰当。所以《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被推崇得那么高,是很有道理的。</div><div><br></div><div>《西厢记》也有对人心理情绪描写的词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没得可怨的了,把东风都要怨一下。嗳!东风很讨厌,把花都吹下来了,你这风太可恨了。然后写一篇文章骂风,自己不晓得自己在发疯。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是什么愁呢?闲来无事在愁。闲愁究竟有多少?有一万种,讲不出来的闲愁有万种。结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没得可怨的时侯,无语怨东风,连东风都要怨,人情世故的描写妙到极点。</div><div><br></div><div>这是我们讲到人的心念,一念之间,包含了八万四千的烦恼,这也就是我们的人生。解脱了这样的烦恼,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么简单。但是在行为上要护念,要随时照顾这个念头,我们研究完了《金刚经》,看到佛说法高明,须菩提问话高明,不像我们有些同学:老师,我打扰你两分钟。我说:一定要好几分钟,你何必客气呢?多几分钟就多几分钟。不老实,说要问问题就好了嘛!然后,他讲了老半天,他讲的话,我都听了,主题在哪里,我不知道,说了半天不晓得问什么,结果弄得我无语怨东风。 </div><div><br></div><div>摘录自《金刚经说什么》 </div><div><br></div><div>“<font color="#167efb">寻谓寻求。令心悤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font>”什么叫“寻”呢?我们心里东一个思想、西一个思想,我们真的用唯识法相研究自己的心态,我们这个生命生来,大家自己没有检讨啊,没有修行的人不会发现。我们生来这个生命,从婴儿开始,每一个人好像觉得自己找一个东西,好像自己觉得掉了一样东西,好像自己要寻找一个东西,结果每个人都一样。就是有一些人,沉迷得重一点,自己不大容易发现;有些人沉迷得轻一点,就发现。</div><div><br></div><div>尤其你看,你要研究儿童心理,有些婴儿、小孩,他平常生来多忧郁型,什么都不喜欢。当然两种情况,一种这个婴儿或者这个儿童身体不健康,有病;另一种呢,他身体也很健康,他呆呆的,坐在那里,欢喜的时间少,总是觉得,因为他自己也找不出来,这个婴儿就不能够,如果这个儿童找得出来自己这个心理,这个儿童可以童真入道了。童真入道是千古万古一人啊。</div><div><br></div><div>其实每一个人,我们大家回想自己看,生来就有一种,好像觉得不对,多思型,忧郁型,总觉得茫茫然,所以他们有许多,跑来搞搞修道了,出家了,他自己也不晓得这种心理,“寻找”的心理。所以普通人,我们常常说这个宋朝这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句,有名的“叠字”,她的环境那是很难受的,“寻寻觅觅,凄凄切切,冷冷清清”,当然这个味道不好过了,可是人生的境界啊,随时都有,你不管哪一个人。所以,我常常给同学们讲,地位越高,权利越大,或者财富越多的人,只好找那个环境越热闹,当他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感觉到心里最空虚、最悲凉的。这个必须要自己经过那个地位你就会懂了,你不经过那个地位,不懂。</div><div><br></div><div>李清照有名的词,都是双声这种文学的笔调,叫“双声叠字”。“寻寻觅觅,凄凄切切,冷冷清清”,当然她的环境是很难受啊。譬如说,“枕前泪共阶前雨”,躺在床上,枕头上面流眼泪,当然失眠了(枕前,“泪”,眼泪,“阶前”,阶前在下雨,)“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这个味道很难受,现在我们很不喜欢这个词。像我十几岁呀,专门找这些词来读,有味道。“无故寻愁觅恨”,自己很想哭它一场,为什么哭啊?我也不是李清照!诶,可是呢,自己心里头啊,觉得失落了什么?那么掉了银元、还是掉了玩具?也没有谈过恋爱---失恋,也没有掉了几百万亿钞票,诶,心里头就有这样。 </div><div><br></div><div>所以我很了解,有许多你们带孩子就知道,任何儿童有这个心理。那么教育啊,父亲觉得,自己父母不懂教育,老师不懂,往往领导错了,这个心理可以说人人都有,成分的多少而已,都要寻找一个东西。所以有时候你看一个儿童,尤其我记得我……当然我也是人啊,所以我很懂得人,这个逻辑应该对的,因为我是人,所以我也很懂得人。这个逻辑性,我们学逻辑的张尚德,没有错吧?这很符合逻辑啊。所以这个人,有时候我们年轻,尤其是“花前月下”,值得很欣赏的境界,我常常会站在那里还流起眼泪来,那真是“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现在想想真无聊。会觉得人生那么悲哀,这个花那么好看,为什么落了?其实那个时候……,后来才想到,并没有悲痛、同情这个花落,(是)自己就觉得自己就掉了一样东西。</div><div><br></div><div>所以,你晓得这个“无故寻愁觅恨”,我结果问了这些人,他们说都有、他们说大家都有。可见他们,你们诸位都是菩萨再来,菩萨掉了道了,去找道,道在哪里找不到,所以经常就愣在那里,愣了以后呢,“哎!”叹息一声!“哎,回来吃饭吧!”哦,吃饭!忘记了。就是这个“寻”的心理,这是一种。</div><div><br></div><div>其实我们修行打坐念佛,你们干什么?都在寻找一个东西,所以注意哦,想得定、想悟道、想成道,你找个什么?找个屁!你永远找不到!真找到了---“寻到无寻之地”,你成功了。</div><div><br></div><div>所以你看,一个禅宗祖师悟道了讲,他不用“寻”“伺”两个字:“二六时中不住工”,禅宗所以叫作“参”,实际上真参实究就是“寻”“伺”,就在找这个东西,找自己生命本来。“二六时中不住工”,用功夫,“穷来穷去到无穷”,“穷”就是寻找、“寻伺”,拼命找这个本心,本心在那里?(南师对在场的同学说:这是谁的作的诗啊?你这个专家,忘记了?昏沉!)“穷来穷去到无穷,只须穷到无穷底,踏倒须弥第一峰”,要寻找,禅宗所谓叫参究,就是寻找,要把它找回来啊,佛说的一切众生自心本来是佛,心就是佛,性就是佛。 </div><div><br></div><div>现在我们自己不能明自己的心,不能见自己的性,必须要寻找。这是把“寻伺”---所谓是不定法,善用、参究、修观、念佛、念法、念僧,也是寻找啊,这是把“寻、伺”这个心理把它反过来用,所以“寻、伺”不定法,它是善法的。</div><div><br></div><div>所以,这个祖师悟道偈就是让我们去寻找哦,“二六时中不住工,穷来穷去到无穷。只须穷到无穷底,踏倒须弥第一峰”,这个是“寻”。</div><div><br></div><div>那么,讲到“寻”的阶段,我们为什么来研究唯识?为什么学佛啊?找一个东西---这个“心”。“寻”与寻求,使我们这个心理“悤遽(jù)。于意言境粗转为性”,这个心态的作用,使我们这个心理,匆匆忙忙的,我们经常比方它猴子偷苞谷,就四川话,猴子在山上偷那个玉米,好匆忙啊,来去匆匆,怕人知道,赶快来,偷了一大堆,结果是一无所有。“令心悤遽”,像猴子一样地忙,我们的心,你看东想西想,东跳西跳。</div><div><br></div><div>“于意言境”,或者对世间的意识,言语就是文字,或者我们学佛的人,对于佛说的意思,修行的道理,言语,经典的道理,“粗转为性”,好听叫做研究,就是去寻找,这句话究竟什么道理啊?“心即是佛”?我的心在哪里啊?不通,不通,啊,我懂了,心啊,要找到本心,现在这个妄想心不是,都是自己下注解。所以“于意言境粗转为性”,自己那个粗粗的,自己来晃动,这个思想变那个事,这个叫寻,寻的心态。换句话来,我们心里头,永远在寻找一样东西一样,很匆忙,当然,我们如果想有两个钱的,不晓得放哪里好,或者买股票,也不晓得买哪一种,买了股票,现在坐在这里,现在虽然听着《成唯识论》,想到明天的股票市场,此念不能忘啊,也在寻找。一切都在寻找,写文章、读书的、搞翻译的,那个字不晓得怎么下定义好?怎么翻好?每一天这个心,此心不忘,在寻找。 </div><div><br></div><div>摘录自南师《唯识与中观》录音稿</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