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法国小说家</p><p class="ql-block">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法语:François Mauriac,1885年10月11日-1970年9月1日),法国小说家,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里亚克在法国波尔多出生,1905年在波尔多大学文学系毕业。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握手》、小说《爱的荒漠》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作风格</p><p class="ql-block">莫里亚克专注描绘法国地图上明确的一角:纪尤德省波尔多与朗德省。前者为葡萄园遍布的古老之地,后者则是松林、牧场与蝉鸣交织,远方大西洋雷鸣隐约。这是他的故乡,他视描绘此地及其人民,特别是土地占有者,为内心使命。其风格严谨无情,如葡萄藤的扭曲与炽热天光。虽为享誉全球的作家,他本质上是乡下人,但这不妨碍他关注全球重大议题。深入挖掘需有坚实基地,莫里亚克小说便提供了这样的场景、对话与紧张氛围,既神秘又残酷。主题虽重复,其敏锐分析与真实描绘仍令人钦佩。其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散文能以寥寥数语阐明复杂难题。最著名作品逻辑纯正,措辞古典简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学地位</p><p class="ql-block">莫里亚克在现代文学中稳固地位,教派隔阂已无关紧要。他同代多数作家被遗忘,而他愈发显赫。他名声未以迁就为代价,因其忧郁严峻的世界观难讨同代欢心。他目标高远,坚韧不拔,在小说中继承法国道德家传统,同时展现宗教灵感倾向,这在法国尤为重要。莫里亚克亦是知名新闻作家,其对日常事件的评论不应被遗忘。他笔下常有青春焦虑、罪恶深渊、肉体诱惑、物欲自满等主题。有人指责他丑化主题,似厌世者。他回应称,以圣宠为世界观,视上帝之爱为人类庇护,创作时满怀希望与信任。我们不应怀疑其真诚,但在实践中,他更关注邪恶。他厌恶训诲,偏爱描绘罪恶与惩罚,却常在灵魂即将忏悔得救时收笔。他将见证限于进化的否定面,肯定面则留给牧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