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左传》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是最高的境界。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大家社会影响力大,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求是》2019年第8期</p> <p class="ql-block">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p><p class="ql-block">迟志鸿书 138cmX69cm</p> <p class="ql-block">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这是中国古代哲人提出的“人生有三不朽”著名论断: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左传》中有叙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p><p class="ql-block"> “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p><p class="ql-block">立德(道德成功)——需要治心修身</p><p class="ql-block">立功(事业成功)——需要时势机遇</p><p class="ql-block">立言(学问成功)——需要禀赋才能</p><p class="ql-block">立德者或许没有机遇或者天赋,难于立功立言。立功者可以立德,却难于立言。立言者也可以立德,却难于立功。</p><p class="ql-block">这个论断的意思是指—个人在世间生存,生命有限;要让自己的人生被人们所纪念、为历史所记载,一般来说只有三种途径:最高级的是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其次是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再其次是确立独到的论说言辞。</p> <p class="ql-block">启迪思想 陶冶情操 温润心灵</p><p class="ql-block">迟志鸿书 138cmX69cm</p> <p class="ql-block"> “立言”:老子《道德经》五千言,指出“柔弱胜刚强”,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积极入世方面发展出“黄老之术”即帝王南面统治术,消极避世方面演化成道家道教养生术。孟子宣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先安民富民再教育人民的“仁政”主张,“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等等;给予了后来人们多少鼓舞、多少启发。还有范缜撰《神灭论》,反对佛教宣扬的因果报应之说;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的著名篇章等等,都在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史上熠熠闪光,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之洪流,至今仍然在影响着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p><p class="ql-block"> “立功”:神农尝百草,发明谷物种植和药物采用。大禹牵头治理“浩浩怀山襄陵”的大洪水,安定了九州大地。秦始皇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确立郡县制,建立了封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保障农业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张良韩信萧何“三杰”各展才能,辅佐刘邦争雄项羽、创立汉朝。蔡伦研究发明出“造纸术”。诸葛亮“鞠躬尽瘁”,辅佐刘备父子据蜀“三国鼎立”。郑和率领海船队远征,“三宝太监下西洋”。李时珍采药辨药,撰著成<本草纲目> 。戚继光领导抗击倭寇。郑成功挥军收复台湾……为民为国,“数风流人物”,史不绝书;其中好多至今活在中国人民的口头和心中。</p><p class="ql-block"> “立德”:远古时唐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选贤任能;任职一定年限后主动“禅让”,交班给能干的虞舜,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讨伐商纣,劝谏不果,“耻食周粟”,就隐居到首阳山去采食薇蕨度日。屈原在楚国,一腔爱国热忱不能发挥,反而遭谗被放,但他决不背离祖国,宁愿投江自沉,以死明志。还有柳下惠克己守礼,“坐怀不乱”传美名。坚持国家民族利益和个人气节,决不叛变出卖灵魂的,则有汉朝的苏武和宋末的文天祥,等等。</p><p class="ql-block">人生在世,首要的是生存、安全,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发展、进步。此所以“子贡问政”,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也就是说,建立功勋业绩,为的是保障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保持社会稳定;相对于有所论说著述,为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来说,建功立业自然要摆到前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