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郑卢扶阳医学三法之理说</p><p class="ql-block">当代的中医流派:</p><p class="ql-block">医易学派;</p><p class="ql-block">中西汇通派;</p><p class="ql-block">改良中医派;</p><p class="ql-block">中医科学化派。</p><p class="ql-block">老百姓如何选择就医???</p><p class="ql-block">郑卢医学是医易学派吗?</p><p class="ql-block">为什么郑卢医学强调总是强调正、纯、精、高?</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中经典。历代各家各派都以《黄帝内经》为宗,医圣张仲景也在《伤寒论》序中写道:“撰写素问九卷。”但《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来源是什么呢?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因力《黄帝内经》中有许多为什么。</p><p class="ql-block">比如五脏六腑相配的原理是什么?</p><p class="ql-block">五脏配五脏本可以正好,为什么要加上一个三焦?三焦还有名而无形。</p><p class="ql-block">以后为了配三焦又加上一个心包,这样做到底有没有意义?有什么意义?我们知道太阳是三阳,阳气最盛,为什么要配寒水?</p><p class="ql-block">如果说阴与阳相配?</p><p class="ql-block">那么为什么太阴与湿土相配?太阴是三阴,湿土也属阴。这些都需要回答脏腑相配的原理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十二经相配的原理是什么?又如《黄帝内经》说“肝至悬绝,十八日死”,为什么?如果不明白《黄帝內经》背后的思想来源,这此问题很难解决。关于《黄帝内经》的研究太多停留在《黄帝内经》讲了什么,然后照着做就是了,而很少有探讨《黄帝内经》为什么这么写?</p><p class="ql-block">这么写的原理是什么?这么写的意义是什么?</p><p class="ql-block">那么除此之外,探讨《黄帝内经》背后的原理还有什么更深的意义呢?我们知道《黄帝内经》是其以后医学思想的重要起源,但《黄帝内经》不是它以前医学的全部,可能只是其之前医学的一小部分,而这一小部分却对后世医家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那《黄帝内经》之前的那此失传的医学思想,如扁鹊、仓工等的医学思想,会不会产生更深的更大的影响呢?如今,这此医学思想大多己经失传了,我们无从寻找。但是这些失传的医学思想和《黄帝内经》却都有共同的思想来源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代表,除了佛教文化,道和儒都是中国本土的思想和文化,道家思想的原始经典和思想源泉是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本;儒家派创始人孔子晚年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后八称之为六经,而《周易》被奉为六经之首,是儒家的思想中经典的经典。</p><p class="ql-block">道家长于无为而出世,儒家则以中庸之道而入世,两种思想都深刻地影响了《黄帝内经》及后世中医的发展。</p><p class="ql-block">从《黄帝内经》托名黄帝可以看出其与老子道家思想的渊源。中国古代将黄帝和老子的学问并称为黄老之学,黄老之学始于战国而盛于西汉。司马迁在《史记》里屡次提及黄老之学,《黄帝内经》就是黄老学派的著作之一。</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的许多思想都继承了老子《道德经》的思想。例如,我们知道“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我们看《道德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p><p class="ql-block">卢铸之说:“学医必先明理法,而后言方药也”。</p><p class="ql-block">学医必须懂得中国传统文化,懂得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以《周易》《道德经》的思想为宗,回溯《黄帝内经》时代的思想之源,深入道家的养生思想,正本清源,“开拓创新”,其所谓的“创新”,也许会更古老,因为在《黄帝内经》之前的时代,产生这种医学思想或许是水到渠成的,只是后来失传了而己。</p><p class="ql-block">郑卢扶阳医学上承太古断层的道原,下启千年失传的中医,以法演道,临证立法,以一医天下,与道合真,无为而治。</p><p class="ql-block">“无”之“用”的大道境界</p><p class="ql-block">无形为本,有形为末;不用之用,方为大用。这是老子和庄子的一贯思想。</p><p class="ql-block">“不用之用”,就是其根本之用、先天之用、无形之用、本然之用,这是“用”的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道德经》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是说万事万物的有形有质的层面只是形名、财货、欲望、虚荣等方面的利益之“用”和外相意义,并不是它的本然之“用”和本然意义;而它无形层面的先天之性、本然功能,才是最宝贵、最崇高、最天然、最合乎大道的本然之“用”。</p><p class="ql-block">《南华经·齐物论》中“为是不用而寓诸庸”的“庸”也是此意。这个层面的“用”,能使人与天地万物本然统一、高度和谐——这就是道文化中“不用之用,方为大用”的意义。</p><p class="ql-block">郑卢医学从《道德经》《周易》和《黄帝内经》三部经典中汲取营养,以为《道德经》和《周易》既谈论了天地之理,则人体之道亦在其中。《黄帝内经》:“化不可代,时不可违”,这是《道德经》的思想;“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必养必和,侍其来复”,这是《周易》的思想。</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无为,治病之根本也应该是让人体之元气无为而治。现代医学是以疾病为中心,寻找疾病,然后祛除它。而郑卢医学的观点是人体从不健康到恢复健,是元气从受损到恢复的过程,健康恢复了,疾病就自然祛除了。故《孙子兵法.谋巧篇》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况且现代医学对疾病远不能百战百胜,而郑卢扶阳医学立法意在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治病而病自除。</p><p class="ql-block">《周易》和《道德经》及道家丹道养生思想中隐藏了让元气恢复无为的方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物,一为元气,二是阴阳,人体的脏腑气血可以比喻为人体的万物。要想让人体元气无为就要让人体的“万物”归于一,归于一才能使元气无为,这个过程道家称为后天返先天。《周易》认为后天返先天的关健在复卦和姤卦,宋邵雍称之为“天根”和“月窟”(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人身立命以火立极,治病理法以火消阴;无先天而后天不生,无后天而先天不立)。</p><p class="ql-block">人体脏腑气血的运动如太极,阴阳左升右降形成圆,左升为阳、为生发,右降为阴、为收藏,生发之气和收藏之气“冲气以为和”就形成了这个圆的圆心。而这里有两个“机”,即关键点,一个是气圆运动中阳的起点,即生发之气的起点,道家称为“天根”,应于天时是冬至一阳生之点;一个是气化圆运动中阴的起点,即收藏之气的起点,道家称之为“月窟”,应天时是夏至一阴生之点。天根、月窟这两点就是人体气化圆运动之机(事物变化的关键或重要环节),也是后天元之机,是关键点。</p><p class="ql-block">《道德经》云:</p><p class="ql-block">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p><p class="ql-block">郑卢扶阳医学从圆心、天根、月窟此三点立足,依阴阳归一之理,立三个法,一是桂枝法(灸甘草、生姜、桂枝尖),一是(硃茯神、炙甘草、生姜),一是附子法(制附子、生姜、灸甘草)。</p><p class="ql-block">桂枝法法脱胎于桂枝汤,以制桂枝尖为君,从一阳初动处启动生长之机,令生长之气修复;以灸甘草为臣药,以甘草的至中和之性接引生发之气归于圆心,生姜连接桂枝尖与甘草为之佐使。此方立足于天根与圆心,启动生长之机,令生长之气和收藏之气冲气相和,和于圆心。</p><p class="ql-block">硃茯神脱胎于理中汤,以硃茯神为臣,从夏至一阴生处启动收藏之机,令收藏之气修复;同样硃茯神是君药,接引收藏之气归于圆心;生姜、连接灸甘草,为佐使。此方立足于月窟处,启动收藏之机,令收藏之气和生长之气相和于圆心。《黄帝内经》云:“谨守其气,无使倾移”,这个方子谨守阴阳之机,令阴阳相和,元气自然修复,元气无为而无不为,不治病而病自除。两方的目的是令生长之气与收藏之气相和,阴阳冲和而元气复,元气复则疾病祛。</p><p class="ql-block">(三法治万病:桂枝法、非附桂法、附子法)</p><p class="ql-block">千年来,迷于象数而忘其真,陷于阴阳而失其一。这就是文化的断层!</p><p class="ql-block">解读经典,离开“一”而谈阴阳四时,五行六气,八卦九宫,是言不及义的戏论。</p><p class="ql-block">“若夫至圣,不过伏羲,始画八卦,效法天地。文王帝之宗,结体演爻辞。夫子庶圣雄,十翼以辅之。三君天所挺,迭兴更御时。优劣有步骤,功德不相殊。”</p><p class="ql-block">先天地而后象数,先象数而后理义,而后人体,此乃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医界理论之正道,不可颠倒!</p><p class="ql-block">“于羲皇心地上驰骋,不在周孔脚迹下盘旋。”</p><p class="ql-block">只不过,千年来,传统文化学者们迷于错误的象数,陷于错误的阴阳而失其天地自然之本真了。</p><p class="ql-block">发布于 2024-09-21 22:0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