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我们四人自驾早上7点多钟从临汾市出发,路程195公里,10点多钟到了平遥古城,先办住宿在7天酒店,我们就去平遥古城南门离酒店150米左右,建议住宿在古城的北门,需要做观光车(150元)古城太大,又节省时间。</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i>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康宁路,地处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扩修城池,是现今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i></b></p> <p class="ql-block"><b><i>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 民居等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i></b></p> <p class="ql-block"><b><i>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经济、社会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设计布局体现了明清时期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展示了五个世纪以来中国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演变,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在建筑、宗教、商业、民俗、民间艺术上具有丰富且独特的价值。</i></b></p> <p class="ql-block"><b><i>1986年12月8日,平遥古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与周边的双林寺、镇国寺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5年7月20日,平遥古城获批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i></b></p> <p class="ql-block"><b><i>上古时期,平遥古城境域属古陶地。</i></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平遥古城文物遗存集中丰富,城内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不可移动文物1075处;城内遗存有大小街巷199条,主要街道两侧完好地保存了220多家古店铺;古城共有3798处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其中保存完整的有448处;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城内外有碑刻1000余通及年代不一、形式多样、色彩续纷的各种琉璃实物若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虞舜时期,平遥古城境域属并州。大禹治水后,属冀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西周时期,境域内封有“蓐”诸侯国,为并州属地。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尹吉甫北伐猃狁,驻兵于境域东北,因隘不能容,展筑西北二面,始建古平遥城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春秋时期,境域置中都邑,属晋。战国时期,境域属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清初,平遥古城仍属汾州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地震使城垣塌毁,民房圮坏,人畜伤亡;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八月间,因霪雨损坏,知县奉天黄汝钰捐俸补修,屹然完固,共计城墙二十五丈,城垛一百二十三堞;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平遥知县黄汝钰重修古城市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七月,知县王杰补修南门瓮城二丈;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西巡路经平遥,知县王绶修四方大城楼迎驾;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六月,补修下东门北外城小楼一座;本年六月二十八日,补修上东门外南城六丈余;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补修北城四丈余;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四月,知县王绶补修西城二丈余;康熙四十年(1701年)七月,补修上东门瓮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五月,补修北面城二丈余、小城楼一座;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四月,补修南外城二十余丈;皇上西巡大驾经过,建修四面大城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月,补修南外城三十五丈;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补修上东门大门楼并门洞。</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秦汉时期,置平陶县,属太原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国曹魏时期,属西河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西晋时期,属太原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北魏始光元年(424年),因避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名讳,将平陶县改为平遥县。作为县治所在地的平陶城随之改为平遥城。后因西羌内侵,将平遥县从文水县西南徙置汾河以东京陵县境,废京陵县入平遥县,平遥城亦迁至此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唐武德二年(619年),属介州,后平遥县城被刘武周引突厥兵攻陷。</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唐贞观元年(627年),属汾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遣将李继勋率军进攻北汉,焚毁平遥县城,后重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左副元帅率军6万进攻平遥县城,北宋援军5000余人、居民100余户长期抵抗后,城被攻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水成灾,冲垮西城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洪武三年,重建、扩修平遥古城,周围十二里八分四厘,崇三丈二尺,濠深广各一丈,门六座:东西各二、南北各一,后建敌台窝铺四十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平遥城隍庙,位于平遥古城内城隍庙街路北,坐北向南,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重修,清同治时续修。现存规模完整,前后共三进院落,总占地面积7302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牌楼、山门、戏楼、献殿、正殿、寝宫,东西配殿由六曹府、土地祠等组成。在城隍庙的左右两侧分别配置有灶君庙和财神庙。庙内保存清代壁画及清代塑像160余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城隍庙庙貌宏敞,布局奇特,是古代官署建筑与寺庙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建筑群体,是研究平遥古城建置布局、道教发展以及民俗风情的珍贵的实物遗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06年5月25日,平遥城隍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明景泰初年,重修平遥古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明正德四年(1509年),知县田登修下东门瓮城,又筑附郭关城(即东关)一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因河冲毁城角;嘉靖十九年(1540年),举人雷洁、监生任良翰督率筑完,得免寇患;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知县沈振又修西、北二面,厚七尺,高六尺,筑北门瓮城;嘉靖四十年(1561年),沁州同知吕尧卿署县,又加高南城六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知县张稽古因寇犯边,急砌砖墙,更新门楼,各竖匾题,士民颂德,立碑于县仪门外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明隆庆三年(1569年),知县岳维华增敌台楼九十四座,俱用砖砌,于六门外各修吊桥,各立砖门,皆立卧石,上刊二字,东门二:一曰械口,一曰口顺。西门二:一曰刺口,一曰威敌,南门曰焚口,北门曰洗戎。设佥夫防守各垛口,设团总官四员督之,其衣装、盔甲、火器、火药、铅子、弓弩之类,无不备具,教场内立碑纪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清代中后期,平遥古城由于长期未经修理,以致墙垣坍塌,敌楼倾圮,濠桥填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清道光三年(1823年),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在古城西大街成立,此后,票号增至20多家,平遥古城成为全国金融中心。在城内大兴土木,一座座豪宅大院在古城内落成,市楼、城墙、庙宇等公共建筑设施得到捐资修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道光三十年(1850年),邑侯刘公(刘叙)莅任,“太平天国”义军崛起,为应对农民起义,即邀董事诸绅捐赀重修,一举补筑东西北门并将南门增高数尺,四隅角楼也加大了高度与体量,并予重修,敌楼也照旧数重建,同时扩宽了护城濠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清咸丰六年(1856年)冬,平遥古城重修工程竣工,工料之费十二万缗有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清同治六年(1867年),六城上增建炮台各一座,每置大炮三尊;同治十二年(1873年),西城士民捐赀,先将西城濠疏濬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清光绪六年(1880年),再次疏通城壕;北城士民复捐赀疏瀹北面城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民国元年(1912年),平遥县衙改为县公署。古城内出现新式学校和现代工业。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平遥县公署改为县政府。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前,平遥城墙随时修补。11月9日,日寇侵占平遥古城,半月后撤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13日,日寇第二十师团包围平遥城,炮轰开太和门南一段城墙,东南角城墙被炸毁,占领全城,杀害城内外军民近千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寇投降,军阀阎锡山派军盘踞古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48年7月13日,平遥城和平解放。中共平遥县委、县民主政府迁驻城内办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77年8月5日,平遥古城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古城被淹,大批房屋倒塌,古城墙垮塌34处,共计长950米。1979年,平遥县委、县革委准备拆除城墙进行旧城改造,中国古建保护专家柴泽俊面见山西省主要领导要求留下平遥古城,省、地、县采纳其意见。同年,国家文物局开始投资修葺平遥城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90年,平遥城市布局划分为古城保护区、新城发展区。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专家分别于1990年、1992年考察平遥古城,称平遥古城是“世界珍宝”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94年,经国内专家考察后提议,国家文物局批准平遥古城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97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专家田中淡考察鉴定平遥古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98年,复建平遥古城下西门、东北和西北两座角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00年底,平遥古城基本恢复明清时期县级古城池的建筑风格、历史风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02年,修复平遥古城迎薰门城楼和南门瓮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11年,平遥古城城墙基本保存修缮完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21年10月,山西多地遭遇强降水天气侵袭,平遥古城城墙发生局部坍塌,出现15处内墙女墙大面积坍塌、46处内墙夯土大面积滑落;同年10月25日,古城城墙抢险修缮工作正式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22年11月4日,平遥古城因持续降雨受损的61处城墙修缮完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建筑格局</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民居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古城内的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仙楼</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平遥古城是明朝开国伊始,在全国大规模筑城的高潮中,在城池周长为“九里十有八步”的北魏旧城基础上扩建重筑的。扩建后的平遥城,更加强烈地反映出汉民族传统礼制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主导作用。城池向西、向北扩展,仍呈方形。城墙每边增长至三里,恪守“天子城方九里,公爵城方七里,侯伯爵城方五里,子爵城方三里”的古制;唯南墙因地制宜,随城外古河道之走势蜿蜒而建。平遥古城内外建筑群布局也严格遵循着突出轴线、“左祖右社”、文武相对、上下有序的礼制程式。在建筑的选址、定位、体量、造型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们走在平遥古城吃的是哈尔滨马迭尔雪糕,25元一根好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平遥古城向来以南大街为主轴线,以街心的市楼为至高点,城隍、衙署择高处而立,一东一西,对称分布,表达了封建统治者“人神共治”的愿望。大型的宗教建筑设置在城市交通干道的两端。全城分布的大街小街巷道,经纬交织,主次分明。市井商铺林立,店面相连。古民居鳞次栉比,院落重重,宅院(包括商铺)建筑中轴强烈,对称严谨,从房舍的配置上体现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伦理观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平遥市楼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积133.4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二层三重檐楼阁过街楼建筑,高18.5米,面宽、进深各三间,三重檐歇山顶,孔雀蓝、黄、绿三色琉璃瓦覆顶,并饰琉璃脊饰、宝刹。一层明间横跨南大街,南北向贯通,次间设砖砌台基,高0.7米,四根通柱直通顶层,外包砖墙,墙外四周围廊,廊内存清代维修碑11通。檐下斗栱一斗二升交麻叶,明间设平身科斗栱一攒。二层挑出平座栏杆,平座斗栱五踩双翘,平身科两攒,角科有附角斗。上层檐施七踩单翘双昂斗栱。前后檐施隔扇门,山墙内存清代壁画18.6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平遥市楼为市井装点性建筑物,位处平遥城中心,是古城内唯一的楼阁式高层建筑,风格别具特色,是研究平遥城市发展史、建筑史的重要实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13年3月5日,平遥市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们在这里吃的小吃很好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蔚泰厚票号旧址,位于平遥古城内西大街36号,西紧邻日昇昌旧址,坐南朝北,为三进院落带东跨院布局;蔚泰厚原是介休北贾村人侯荫昌经营的绸布庄,清道光六年(1826年)正式改组为票号,是日昇昌票号之后平遥诞生的第二家票号,大掌柜即日昇昌原二掌柜毛鸿翙。后又改建增设了蔚丰厚、蔚盛长、新泰厚、天成亨票号,时称“蔚”字五联号。总号设于西大街,在全国设分号33处,主要经营银两的汇兑和存放款业务及代办款等,业务对象主要为商户、衙门及个人,1921年歇业。2003年1月15日,蔚泰厚票号旧址被公布为晋中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票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日昇昌票号旧址,位于平遥古城内西大街路南,坐南向北,包括中、东、西三院,东院是"美和居"炉食铺,西院是日新中票号,三者均为日昇昌票号财东所营。中院铺面五间,三进院,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现存"旧址",格局完整,装修如故,具有明清商业建筑特征和地方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票号,是清代专营银两汇兑、存放款业务的私人经营的金融机构,日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票号。其前身为"西裕成"颜料行,清道光三年(1823年),平遥县西达蒲村富商李大金出资与总经理雷履泰共同将"西裕成"颜料行改为专营银两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取名"日昇昌",总号设在"西裕成"颜料庄的斜对面(即今"日昇昌票号旧址"),并在全国各地设分号,其业务涉及各行各业。清光绪年间达到鼎盛,享有“京都日昇昌汇通天下”之美誉,生意走向海外,辛亥革命初走向衰亡。日昇昌票号在中国商业史和金融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旧址"为研究中国票号史、金融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06年5月25日,日升昌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日昇昌票号旧址,位于平遥古城内西大街路南,坐南向北,包括中、东、西三院,东院是"美和居"炉食铺,西院是日新中票号,三者均为日昇昌票号财东所营。中院铺面五间,三进院,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现存"旧址",格局完整,装修如故,具有明清商业建筑特征和地方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票号,是清代专营银两汇兑、存放款业务的私人经营的金融机构,日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票号。其前身为"西裕成"颜料行,清道光三年(1823年),平遥县西达蒲村富商李大金出资与总经理雷履泰共同将"西裕成"颜料行改为专营银两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取名"日昇昌",总号设在"西裕成"颜料庄的斜对面(即今"日昇昌票号旧址"),并在全国各地设分号,其业务涉及各行各业。清光绪年间达到鼎盛,享有“京都日昇昌汇通天下”之美誉,生意走向海外,辛亥革命初走向衰亡。日昇昌票号在中国商业史和金融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旧址"为研究中国票号史、金融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