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建筑——俄罗斯总领事馆

叶老头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站在外白渡桥东望,北桥堍东侧有一座红瓦灰墙、造型典雅的四层小洋楼,那是俄罗斯联邦驻上海的总领事馆。</p> &nbsp; &nbsp; &nbsp; &nbsp;俄罗斯总领事馆是上海外滩诸多领事馆建筑中,唯一一座目前在用的历史建筑,现在依然是俄罗斯驻上海总领事馆的办公处。 &nbsp; &nbsp; &nbsp; &nbsp;俄罗斯总领事馆坐落在苏州河北侧的黄埔路20号,位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会合处。 &nbsp; &nbsp; &nbsp; &nbsp;在上海众多的领事馆中,俄罗斯领事馆的命运最具戏剧性。虽然这座领事馆自建成起一直是俄领馆,却开开关关,历经沧桑。 &nbsp; &nbsp; &nbsp; &nbsp;俄国自1896年就在上海设立领馆,馆舍分散于城中各处,1904年其中一处办公地还发生了火灾,导致重要文件损毁。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11年上任的总领事V.F.格罗瑟福很有远见,向当时的沙皇尼古拉二世陈述了上海的重要地位,建议新建驻沪总领馆大楼,从而获得了建馆专款。1913年,俄国领事购入虹口外白渡桥桥东侧礼查饭店与苏州之间的花园,作为领事馆用地,当时的地价银十万两。</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礼查饭店(俄国领事馆建造前,1910s)</i></h5>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俄总领事馆大楼1914年6月15日开工建造。新馆南侧面临黄浦江,北面与礼查饭店相对,东面与德国领事馆相邻。1916年12月建成,称俄罗斯帝国领事馆。</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俄罗斯帝国领事馆(1910s)</i></h5>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当时,这一带所在的黄浦路曾汇聚了大量领事馆,被称为“上海的东交民巷”。除了俄罗斯领事馆外,这里还有德国、美国、日本、瑞典、挪威等国家的领事馆。</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俄国、德国、美国、日本领事馆(从左至右,1916-1925)</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瑞典领事馆、挪威领事馆、礼查饭店、德国教堂、德国领事馆(从左至右,1873-1907)</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礼查饭店、俄国领事馆、德国教堂、德国领事馆、美国领事馆(从左至右)</i></h5> &nbsp; &nbsp; &nbsp; &nbsp;俄总领馆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4平方米,建筑四层,带阁楼。下图中,右侧二幢建筑为德国领事馆,后尖塔为德国新福音堂。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俄罗斯领事馆(左,1923)</i></h5> &nbsp; &nbsp; &nbsp; &nbsp;新馆建成不久,俄国十月革命就爆发了,尼古拉二世成为了末代沙皇,新馆开馆不到一年就关闭。直到1924年,苏联政府和中国政府宣布建交,苏联驻沪总领馆在原沙俄总领馆原址重新开张。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苏联驻沪总领事馆(1927)</i></h3> &nbsp; &nbsp; &nbsp; &nbsp;1927年,国民革命军接管上海防务,因为局势不稳,苏联总领馆闭馆,俄领馆房屋托给德国总领事馆保管。 &nbsp; &nbsp; &nbsp; &nbsp;1932年,国民政府和苏联政府恢复外交关系,苏联驻沪总领馆经过数年修葺后又重新开张。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苏联总领事馆前的卫兵</i></h5>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政治的动荡不仅让俄领馆开关个不停,也深刻影响了俄人的命运,动荡期间,许多人被迫逃亡上海。根据美国学者墨菲(Rhoads Murphey)的统计,1936年在沪俄侨有15000名,数量仅次于日本侨民。这段时期,俄国人一度像潮水一样涌进上海这座无需签证的开放城市。</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i>外白渡桥与苏联驻沪总领事馆旧照</i></h5> &nbsp; &nbsp; &nbsp; &nbsp;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全境,苏联总领馆不得不再度闭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苏联驻沪总领事馆(1940s)</i></h5> &nbsp; &nbsp; &nbsp; &nbsp;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和苏联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驻沪总领馆时隔8年后重新于原址开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苏联驻沪总领事馆(1940s)</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俄公民在领事馆(1940s)</i></h5> &nbsp; &nbsp; &nbsp; &nbsp;195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开始恶化, 1962年苏联政府宣布单方面撤退全部在华苏联专家、撕毁有关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同年9月19日由苏驻华大使馆照会中国外交部,决定关闭其驻上海和哈尔滨两处的总领事馆。在公开场合,苏驻沪总领馆解释闭馆原因是“由于上海苏侨很少,无事可做”。9月28日,苏联驻沪总领事馆宣布闭馆,馆舍交予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进行代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苏联驻沪总领事馆(1980s)</i></h5> &nbsp; &nbsp; &nbsp; &nbsp;1985年6月,随着中苏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中苏双方决定在上海市和列宁格勒市互设总领事馆。1986年12月15日,苏联驻上海总领事馆在黄浦路原址第七次复馆,使得领事馆成为开闭次数最多的领事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俄罗斯驻沪总领事馆(2020)</i></h5> &nbsp; &nbsp; &nbsp; &nbsp;1991年12月,苏联宣告解体。而苏联驻上海总领事馆则于1991年12月28日起更名为俄罗斯联邦驻上海总领事馆,直至今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俄罗斯驻沪总领事馆(2020)</i></h5>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俄总领事馆建筑由德国设计师汉斯·埃米尔·里约伯负责设计,由周水记营造厂施工。整个建筑的俄罗斯风格并不显著,外观是德国文艺复兴式,是一座将古典构图、德国传统和巴洛克细部装饰糅合于一身的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p> &nbsp; &nbsp; &nbsp; &nbsp;大楼的底层一半在地下,高出地面约2米,仿石块砌墙面。大门两旁有古典多立克式立柱。 &nbsp; &nbsp; &nbsp; &nbsp;大楼第二层、第三层分别为圆拱式和平拱式窗框,窗户之间有壁柱。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俄罗斯驻沪总领事馆(2024)</i></h5> &nbsp; &nbsp; &nbsp; &nbsp;建筑屋顶为双折四坡式孟沙屋顶,折坡开德国传统式券形“老虎窗”,屋面有弧线尖顶窗户。 &nbsp; &nbsp; &nbsp; &nbsp;西侧楼顶有一座二层高的瞭望塔,绿色铁皮穹顶。 &nbsp; &nbsp; &nbsp; &nbsp;大楼南立面对着苏州河,为非对称式构图。入口一层为门廊,上为阳台。第二层阳合为封闭式,第三层为敞开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俄罗斯驻沪总领事馆(2024)</i></h5> &nbsp; &nbsp; &nbsp; &nbsp;沿江有堤岸,东侧建有六角凉厅,可观赏黄浦江、苏州河会合处的景色。 &nbsp; &nbsp; &nbsp; &nbsp;如今,位于外滩的外国领事馆基本都已易址搬迁,唯有俄领馆,在一个多世纪间,历经数次的开关,见证一个国家、几段邦交的沧桑剧变,始终驻守在这里。 &nbsp; &nbsp; &nbsp; &nbsp;一百多年过去了,这幢大楼得以完整留存,并保持着百年前初建时的模样和功能,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了。虽然,这座灰色大楼开了又关,关了还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俄罗斯驻沪总领事馆(2024)</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