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我看来,春秋时期发生在吴楚、吴越之间那一系列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战争,其实是一场楚国人之间的战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先看吴楚战争。自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起,两国战事频繁。这一年,吴伐楚,灭楚附庸舒、徐国。阖闾四年,复伐楚,拔楚六、潜两邑。阖闾六年,楚伐吴,大军被吴围于豫章,主力被歼;吴乘势拔楚巢地,俘守将公子繁。阖闾九年,吴王亲率大军,令伍子胥、孙武、伯噽为将,联合唐、蔡两国,大举伐楚。两军战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吴王弟夫概率勇士五千突击,楚军溃败;尔后吴军五战五捷,攻占郢都。时楚平王已死,于是伍子胥挖掘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杀兄之仇。楚昭王仓皇出逃,过沮水,渡长江,入云梦,投郧国,再奔随国。要不是申包胥在秦廷上哀号七天七夜,终于感动了“上帝”秦哀公,派战车五百乘援救楚国,楚国差点亡国。而吴楚战争吴方的主要谋划者和指挥者为伍子胥、伯噽、孙武,其中前两者竟是楚人,后者也由伍子胥所举荐。所以吴楚战争,实际上是一场楚人之间的战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看吴越战争。自吴越槜李之战、阖闾因伤去世时始,两国即成死敌,连年战事不息。勾践三年(公元前493年),夫差为报丧父之仇,与越战于夫椒,越国溃败。勾践以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被吴军团团围困。勾践准备杀死妻子,焚毁宝器,决一死战,被范蠡、文种劝止。越国采用以屈求伸策略,通过重金贿赂伯噽,终使吴王夫差赦免了勾践。于是勾践重用二人,文用文种,武用范蠡,“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力日强,人民日富。又采用文种灭吴九术,迷惑吴王心智,消耗吴国储备,离间君臣关系,煽动吴国欲望。特别是设计使夫差诛杀重臣伍子胥,拔除了越国不敢贸然出兵的眼中钉、肉中刺。在夫差北上争霸、精锐尽出之时,越国趁虚袭击吴国,大败吴军。尔后又围吴三年,终使吴国弹尽粮绝,夫差身死国灭。越国取得完胜。而吴越战争,从很大程度上说是范蠡、文种和伍子胥、伯噽之间的较量,而立此大功的范蠡、文种又均为楚人,故实际上还是一场楚人之间的战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另外,一国之内同样有楚人之间的争斗,且直接导致了国家的兴衰。最典型的莫过于吴国伍子胥与伯噽。二人同为楚人,都是智谋之士,有着相同的经历,相同的仇恨。为泄恨伐楚,两人同仇敌忾。而一旦功成名就,伯噽私欲膨胀,妒忌贤能,处处诋毁伍子胥,两人遂势同水火,同室操戈。加上夫差昏庸,导致了伍子胥被杀、国家灭亡的悲剧。这两个人的恩怨,从某种程度上说,仍可视作楚人之间的战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里,我们既感叹楚国人才济济,又感叹人才不能为楚所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楚国的环境存在问题。一是政治环境恶劣。伍子胥家族在楚国为累世忠臣,以直言进谏著称,名声显赫,至楚平王时因太子事进谏,父兄遭谗被杀;伯噽的遭遇相似,祖父为楚大夫,亦无故被诛。二人在楚无立锥之地,先后奔吴,被吴王所重用。二是创业环境不佳。范蠡是楚国宛人,文种为楚国郢人,曾做过宛令。二人胸有大志,但无用武之地,在分析了诸国形势后,一起投奔越国去施展抱负,成为越王的股肱之臣。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楚国的环境问题,归根结蒂还是第一把手楚平王的问题。他自身不正,给太子娶妻,见儿媳美貌,竟厚颜无耻地占为己有。他用人不当,专宠费无忌之类奉承拍马、阿谀谄媚之小人,排挤乃至杀害忠言直谏、刚正不阿的重臣,结果硬是把自己的忠臣变成别人的忠臣,把自己的人才变成别人的人才。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国家罹于险境差点亡国也就在所难免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内耗最伤国家、最伤人心。可以想象,如果当时楚国国君能够自身正直,虚心纳谏,用好人才,上下齐心,凭楚国的实力,何愁民不富足,国不强盛,也许先秦的历史将予以改写。可惜,楚国留给我们民族的却是一种内耗文化,而这种文化,千百年来不断发扬光大,至今还在演绎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0一二年七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