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嘉峪关关城

大海

<p class="ql-block">  18日下午2点多钟,我们来到嘉峪关市,参观嘉峪关关城。办完购票手续后,我们便乘坐景区电瓶车来到嘉峪关关城景区南门开始参观。</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山西麓而得名,比山海关早建九年。这里地势险要,南依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凭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30华里,是河西走廊的最狭窄处,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关西为古战场,关东有九眼泉湖,冬夏澄清,终年不竭。</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关城景区南门</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南门迎面就看到一座很大的湖,叫九眼泉湖。</p><p class="ql-block"> 九眼泉湖简介:嘉峪关地区的海拔高度一般都在1600米以上,常年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只能保持在8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十几倍,对军民的驻屯和生存形成了极大威胁。然而,相对于西北高原的大环境,嘉峪关又是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小盆地,其水源主要来自祁连雪峰和冰川。祁连融水以地表径流和河谷潜流的形式汇聚于低处,嘉峪关就成了一个水源较为集中的地方。嘉峪关下有水,号称九眼泉。九是数目中的极限,在这里不代表数目,而是说有很多的泉眼。当冯胜的大军在这块土地上驻扎下来的时候,最先吸引他们的正是嘉峪山下的这处泉水,而嘉峪关地区几千年以来的人类文明,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也是这些长流不断的清水。《秦边纪略》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p> <p class="ql-block">  明征西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在此选址建关,经历了一百六十八年的时间,一座规模宏大的关城,矗立在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上。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适合战争防御需要。关城有三重城廓,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固若金汤,牢不可破。</p> <p class="ql-block">  景区检票口</p> <p class="ql-block">  东闸门是进出关城的主要通道,门洞高4.2米,宽3.8米,深10.6米,用石条和砖垒砌而成,墙壁上嵌有36根方木支桂,门顶搭有方木棚架。门上建有闸门楼,红漆明桂,顶盖灰瓦,为硬山顶式建筑。公元1981年对东闸门进行维修,更换了东闸门立桂。</p> <p class="ql-block">  天下雄关碑亭</p> <p class="ql-block">  碑廊</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又名文昌殿,明代建筑,重修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阁上原书"文昌殿",并悬"威宣中外"、"神威远播"匾额。楼的四周装有精雕窗花,楼外有回廊,二楼内外四周有古式山水画八十余幅。</p> <p class="ql-block">  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  朝宗门,因东瓮城门额刻"朝宗"二字而得名,含义为"效忠朝庭,忠于君主"。东瓮城劈门南向,不与光华门直通,使关城道路迂回,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p> <p class="ql-block">  光化门,因门额刻"光化门"三个字而得名,左题款"知直隶肃州涂跃龙立",右题款"乾隆岁次辛亥孟夏月吉旦"。门洞为五伏五券错层拱券式结构,基础为条石,门道长22.69米,宽4.15米,高6.46米,用大小不一的条石铺设。门扇为木质外包铁皮铁钉黑漆双扇门,站在光化门的入口处有"门中楼"的景象奇观,展现了古代建造者的劳动智慧。</p> <p class="ql-block">  城内现存建筑设施</p> <p class="ql-block">  现在城墙上远望白雪皑皑的祁连山</p> <p class="ql-block">  角楼又叫戍楼(东南西北角有各一个),建在内城四隅的角台上,是守城士卒放哨的地方。角楼为二层单间式,用砖砌成,楼高5.4米,楼顶无脊,建有平台,平台上周设有垛口,形如碉堡,其中一面有砖砌拱券小门,另三面开窗。楼内有一木梯,可登上平台。</p> <p class="ql-block">  敌楼(南北各一),是突出于城墙外侧的建筑,具有军事防御和进攻作用,也是士兵在城墙上巡逻时休息和放置兵器的设施。建于公元1506年。为一层三间,面积38.2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柔远楼又称西楼,楼下为柔远门,建筑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楼高17米,底层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建筑色彩庄重,美观大方。有雄居西陲,俯视天下之感。古人赞曰:"磨砖砌就鱼鳞瓦,五彩装成碧玉楼"</p><p class="ql-block">柔远楼为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由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p> <p class="ql-block">  柔远门,门额刻"柔远门"三个字,左题款"直隶肃州高台县知县和龄承修",右题款"乾隆五十六年季夏"。门洞为五伏五券错层拱券式结构,基础为条石,门道长27.18米,宽4.18米,高6.41米,用大小不一的条石铺设,门扇为木质外包铁皮铁钉黑漆双扇门。</p> <p class="ql-block">  会极门楼座北向南,因会极门而得名。门口为悬山顶前出廊结构,城墙通道从门楼前廊下穿过,门楼南北长2.58米,东西长3.78米,高4.67米。</p> <p class="ql-block">  会极门,因西瓮城门额刻"会极"二字而得名,意即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西瓮城劈门南向,不与柔远门直通,使关城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p> <p class="ql-block">  在修建嘉峪关时,相传有一名技术高超的工匠,名叫易开占。他经过周密的调查,仔细的估算,精心的设计,提出了一个精确的用材方案。嘉峪关全部工程完成时,所有的材料中最后只剩下一块砖。后来就把这块砖放在西瓮城"会极"门楼的后檐台上,以示对劳苦功高的工匠们的纪念。</p><p class="ql-block">一块砖</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门为关城的正门,也叫西城门。门额刻有「嘉峪关」三个字门洞为五伏五券错层拱券式结构,基础砌三层条石。门扇为木质外包铁皮钉黑漆双扇门。门道长二十五米,宽四米二,高六米三,用大小不一的条石铺设,数百年来留下了深深的车辙。</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