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先楚时期,指的是楚国兴起并其势力尚未进入湖南之前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湖南地区的历史发展与中原地区产生了明显的差异。从时间上来看,先楚时期大致涵盖了夏、商、西周三代,即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0年左右。在这个时期,楚国尚未兴起,湖南地区虽然属于《禹贡》所划“九州”的荆州之域,但中原王朝和华夏族势力虽然不断进入,但这一地区大体仍处于“蛮夷”聚居的“荒服”之列。从社会形态来看,湖南各族先民在先楚时代,从石器时代开始过渡到金属器时代,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铜文化,为中华古老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在楚国兴起及其势力进入湖南之前,湖南地区仍处于原始时代末期和氏族部落制度缓慢解体的阶段,基本上还未真正跨入有阶级的社会和“文明”时代的门槛。从文化交流来看,先楚时期的湖南地区与中原地区和华夏族的联系、交往和交流虽然得到了加强,但由于地理、历史等因素的限制,这种交流仍然有限。然而,正是这种有限的交流,为后来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先楚时期,湖南地区并非完全孤立于中原文明之外。例如,夏、商、西周三代时期,中原王朝曾多次对湖南地区进行征伐或影响,如商汤征“荆蛮”、周昭王南征“荆楚”等。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反映了中原王朝对湖南地区的关注和影响,也揭示了湖南地区在先秦时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先楚时期的湖南地区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湖南各族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独特的青铜文化,为中华古老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们也与中原地区和华夏族进行了有限的交流和互动,为后来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石门县皂市遗址是位于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皂市镇石家坪村(也有说法是十坪村)的一处重要历史遗址,面积约7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址。皂市遗址位于石门县皂市镇,地处山地与丘陵的交接地带,为一级台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皂市遗址于1959年或1960年被发现,随后在1977年、1981年和2001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达到2600平方米。遗址的文化层厚1~2米不等,包含有新石器时代、商代、东周三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其中,商文化层堆积较厚,遗物较丰富。出土有大量的石器、陶器、动物骨骼以及小型铜器等。皂市遗址的发掘是湖南省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个重要成果,把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推溯到约7000年以前。遗址中的“皂市下层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013年3月5日,皂市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皂市遗址不仅展示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湖南地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面貌,还揭示了先民们在此地的发展和变迁。它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文明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石门县皂市商代遗址约7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址,其中商代文化层堆积较厚,遗物丰富。遗址的文化层厚1~2米不等,包含有新石器时代、商代、东周三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其中,商代文化层堆积较厚,遗物丰富,包括大量的石器、陶器、动物骨骼以及小型铜器等。这些遗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形态和文化特征。皂市遗址还发现了平民墓,填补了湖南考古上的一段空白,使湖南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各个时期的墓葬齐备。遗址的发掘对了解洞庭湖西北岸和湖北江汉平原西南部的商周时期古文化有重要价值。综上所述,石门县皂市商代遗址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考古遗址,它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文明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宁乡县老粮仓地区在考古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其青铜器窖藏地。在宁乡县老粮仓镇及其周边地区,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多处青铜器窖藏地点。这些窖藏地点中出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为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文化和青铜冶炼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959年和1993年,在宁乡县老粮仓镇的师古寨,考古学家们先后共出土了19件商代大铜铙。其中,商代象纹铜铙尤为著名,它是湖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高70厘米、重67.25公斤,是目前国内所有出土铜铙中重量、大小排名第二的青铜器。这件青铜器不仅体型巨大、质量沉重,而且装饰繁复精美,显示了当时高超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除了师古寨和炭河里古城遗址外,宁乡县老粮仓地区还有其他青铜器窖藏地点。例如,向家洲战国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也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包括箭镞、刮刀、带钩等。这些青铜器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宁乡地区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认识,还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形态和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宁乡县老粮仓地区的青铜器窖藏地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这些窖藏地点中出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精美,为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文化和青铜冶炼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这些发现也进一步证明了宁乡地区在商周时期是青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宁乡炭河里商周城,也被称为炭河里古城遗址,是湖南省宁乡市(原宁乡县)黄材镇的一处重要考古遗址。炭河里遗址位于宁乡市黄材镇炭河里村,地处沩水与塅溪交汇的台地,今存面积约2.3万平方米。这座古城遗址是湖南唯一的一座西周古城遗址,也是目前发现的南方地区最早的西周城邑和最大的青铜文化中心。炭河里古城的始建年代被专家认定为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以后被废弃,使用时间大约有100多年。它是西周时期生存于沩水流域乃至整个湘江下游地区的一支地方青铜文化(炭河里文化)的政治中心——都邑所在地。炭河里遗址的城墙是遗址保留最完整的一个部分,城墙圆弧形,残长约225米、宽12~15米,地面残高1~2米,呈现从东北往西南走向。城墙建造时采用两边取土的方式,在城墙内外分别开挖壕沟,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遗址内发现了宫殿建筑基址6座,其中宫殿区由两座规模宏大的建筑基址构成,相距约10米,方向一致。这些宫殿建筑规模宏大,墙高壕宽,总面积达到800平方米以上,推测为木质结构并有回廊。城址西北是墓葬区,共清理了10座墓葬,包括西周墓、春秋墓和战国墓。墓葬内随葬品主要为铜器和玉器,反映了当时墓主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炭河里遗址及其周边地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陆续出土了多批商周青铜器,总数达300余件。其中包括国宝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铙王象纹大铜铙等,这些青铜器制作精美,等级高,是研究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重要资料。炭河里遗址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十四五”期间,湖南省将依托炭河里遗址等大遗址,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课题研究,并加强大遗址项目谋划和实施,促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和旅游深入融合。炭河里遗址将以博物馆、重大考古发现和本体文明遗址遗迹为载体,展现青铜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引导公众参与,凝聚社会共识。</p> <p class="ql-block"> 在宁乡市,有几处主要地点出土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这些地点主要包括炭河里遗址(也称炭河里古城遗址)及其周边地区,特别是黄材盆地和老粮仓盆地。炭河里遗址位于湖南省宁乡市黄材镇炭河里村,地处沩水与塅溪交汇的台地,今存面积约2.3万平方米。该遗址是湖南唯一的一座西周古城遗址,也是目前发现的南方地区最早的西周城邑和最大的青铜文化中心。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炭河里遗址多次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精美青铜器,包括国宝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铙王象纹大铜铙、瓿王兽面纹巨型瓿等300多件青铜重器。宁乡青铜器大部分出土于黄材盆地和老粮仓盆地及其附近地区。黄材盆地是雪峰山东麓的一个长条形的冲积盆地,四面环山,仅东面有一个很窄的出口。这里的地形特点使得青铜器得以在此地集中出土。师古寨是宁乡青铜器群的一个重要出土地点。1959年和1993年,这里先后共出土了19件商代大铜铙,其中包括著名的商代象纹铜铙。</p> <p class="ql-block"> 炭河千古情是一场在湖南省宁乡市黄材镇炭河古城内上演的大型歌舞剧,它以西周王朝灿烂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国之重器“四羊方尊”的传奇故事为主线,通过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和舞台机械,再现了三千年前宁乡炭河里的青铜文明和金戈铁马的英雄史记,以及江山美人的炭河绝恋。炭河千古情共分为五幕,分别是《在河之洲》、《炭河绝恋》、《妲己艳舞》、《牧野之战》和《爱在宁乡》。每一幕都通过精美的舞台布景、华丽的服饰和精彩的表演,将观众带入那个遥远的年代,感受西周文化的魅力。炭河古城内还有西周风情街、周公街、妲己幽魂鬼屋、姜太公呼风唤雨法术馆等多个体验馆,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身体验西周文化的魅力,并观看各种精彩的演出。</p> <p class="ql-block"> 望城区高砂脊西周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多座墓葬及相关文物。高砂脊遗址位于长沙市望城区高塘岭镇胜利村高砂脊组,地处沩水与湘江的交汇处,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该遗址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农民取土时出土一件商周时期的铜甗而被发现。1996年、1999年及2010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高砂脊遗址进行了多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这些发掘工作共清理了商周至明清时期的墓葬130余座,以及陶窑1座,出土了铜器、陶器、瓷器、玉器、墓志等一大批珍贵文物。在考古发掘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商周时期的墓葬。根据搜索结果,高砂脊遗址中至少有两座较为重要的墓葬被提及:M1和M5这两座墓葬是1996年底发掘清理的5座墓葬中的两座,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铜器。M1墓底有二层台,台面及墓底出土了铜簋、铜环、短剑等铜器,以及陶器。M5墓口呈椭圆形,墓坑下部长方形,填土中有大量木炭、卵石,墓内散布许多有意打碎的铜器残片,如铜鼎、铜圈足器、车马饰等,还可修复陶器数十件。2010年的发掘中,发现了一座西周墓M115,该墓与1996年发掘的M5形制基本一样。出土器物皆为打碎后放入的铜器碎片,可辨器形包括鼎足、罍或瓿的口沿、尊或簋的耳部等。高砂脊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与陶器具有明确的共存关系,这些青铜器既有中原文化的风格,又有湖南地方文化的特色,是研究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和湖南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目前,高砂脊遗址已经成为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的一部分。虽然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但关于该遗址及其出土文物的研究仍在继续,为我们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资料。</p> <p class="ql-block"> 石门皂市遗址出土的陶釜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石门皂市遗址出土的陶釜,作为当时炊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材质、器形和纹饰上。这些陶釜多为夹炭陶或夹砂陶,器形分大口、小口和侈口,纹饰以交错绳纹为主。这些特点反映了当时陶器制作的原始性和实用性。陶釜作为石门皂市遗址出土的重要文物之一,不仅代表了当时陶器制作的技术水平,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这些陶釜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一直延续到夏、商、周时期的巴文化遗存当中,是三峡地区原始文化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陶釜的分布不仅仅局限于三峡地区,在湘西澧水流域的澧县彭头山、石门皂市等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也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釜形器,说明釜文化在更广泛的地域内有所分布。皂市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保留了密集的原始社会遗存,还揭示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商代青铜文化时期、东周楚文化时期的灿烂历史。遗址内出土的陶釜等文物为研究湖湘古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和文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 岳阳县老鸹洲出土的陶鼎,老鸦洲遗址位于岳阳县新墙镇燎原村新墙河南岸,是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址。在1994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陶窑、灰坑、陶灶等遗迹,并出土了大量陶器制品。陶鼎作为古代重要的炊具和礼器,其形制和装饰风格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会有所差异。因此,在了解老鸦洲遗址出土的陶鼎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考古发掘报告和文物资料进行分析。</p> <p class="ql-block"> 望城高砂脊遗址出土的陶鼎是商周时期考古发掘中的重要发现之一。高砂脊遗址位于长沙市望城区高塘岭镇胜利村高砂脊组,地处沩水与湘江的交汇处,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在考古发掘中,除了青铜器外,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包括陶鼎等。高砂脊遗址出土的陶鼎在形制和纹饰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这些陶鼎可能模仿了当时的铜鼎,但在材质上更为轻便,适合日常使用。陶鼎的腹部可能饰有兽面纹、火轮纹等纹饰,这些纹饰既受到了中原地区铜器纹饰的影响,又融入了湖南地方文化的特色。高砂脊遗址出土的陶鼎是研究商周时期湖南地区青铜文化和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这些陶鼎与同时期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等文物共同构成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特征和社会结构。</p> <p class="ql-block"> 四羊方尊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杰出代表,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商四羊青铜方尊出土地点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炭河里遗址)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达34.5千克。四羊方尊器身方形,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尊的四角各塑有一只卷角羊,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则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此外,方尊肩部装饰有高浮雕的蛇身龙纹,尊四面正中的两羊比邻处各有一对角龙首探出器表,形象生动。方尊颈部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部和腹部则布满了精美的云雷纹、兽面纹等纹饰,线条刚劲光洁,整体给人以雄浑厚重之感。四羊方尊的铸造工艺极为高超,据考古学者分析,它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使用块范法进行浇铸,一气呵成,显示了青铜时代的高超铸造水平。四羊方尊是商晚期青铜酒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它不仅代表了商代晚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巅峰,更是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重要见证。四羊方尊的出土,为我们揭示了商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礼仪制度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四羊方尊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展现了古代青铜器艺术的卓越成就。它巧妙地将动物形象与青铜器造型融为一体,既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又展示了古代人民的审美观念。同时,方尊上饰以繁缛的凤鸟纹、兽面纹、蕉叶纹和云雷纹等纹饰,线条流畅,构图严谨,极具艺术美感。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杰出代表,四羊方尊在市场上的价值也是极高的。近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不断繁荣和发展,四羊方尊的市场价值也在逐渐提升。它不仅吸引了众多艺术品投资者的关注,也成为了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竞相收藏的珍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