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城扬州以前没有马路,只有大街小巷,素有"巷城"之称。古巷曾经是扬州人公共生活的空间,人们将它誉为"青砖雕刻的立体名片"、"永不褪色的水墨画廊"。</p><p class="ql-block">《扬州古巷风情》把童年记忆中的老行当、老玩艺、老吃刮、老民族风情用文字记录下来,给那些具有浓厚怀旧情结的人们留个"想头"。</p> <p class="ql-block">离家不远的公园内,常年活跃着一支老年民间舞蹈队。</p> <p class="ql-block">清晨,一帮六七十岁的老人涂脂抹粉,打扮得花枝招展,敲锣打鼓在公园小广场上拉开阵势,舞狮、荡湖船、挑花担、打莲湘、跑驴、河蚌舞、打腰鼓,轮番竞演。晨练的人被喧闹的锣鼓声所吸引,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把小广场围得水泄不通。</p> <p class="ql-block">挑花担,由两名老太扮成小姑娘挑着花担,在乐器伴奏下扭动腰肢,有节奏地前进后退走四方步,舞姿婀娜动人。她们边走边唱,唱的是民间小调,歌词押七字韵,极富真情实感。</p> <p class="ql-block">跑驴,是由男女二人组合的小舞蹈,表演者把驴形道具系在腰间,上身作骑驴状,以腰为中心,左右小晃身,下身用颤抖的小步蹭动,模拟驴跑、颠、跳、踢、惊、犟等动作,神形兼备,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舞狮。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舞狮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p> <p class="ql-block">舞狮为三人或五人表演,狮子两只至数只不等,小狮子由一人扮演,大狮子由二人扮演,关键在于配合默契、动作协调,一人执绣球逗引狮子起舞,或跑或跳,或滚或蹲,腾挪扑斗,憨态活泼,博得观众阵阵掌声。</p> <p class="ql-block">我国舞狮历史久远,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p> <p class="ql-block">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将狮皮剥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皇帝也信以为真。</p> <p class="ql-block">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从此风靡流行。</p> <p class="ql-block">舞狮分文狮、武狮和南狮、北狮。文狮突出戏耍性,擅长表演风趣喜人的动作:挠痒痒、舔毛、抓耳挠腮、打滚、跳跃、戏球等等。</p> <p class="ql-block">武狮则重在耍弄技巧:踩球、过跷跷板,甚至更难的武功表演"双狮戏球""狮子上山""刀尖狮技""游梅花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狮重写实,南狮重写意。北狮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动作表演灵活,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为主。</p> <p class="ql-block">南狮表演侧重体现狮子时而威武勇猛、雄壮威风,时而嬉戏欢乐、幽默恢谐,将喜、怒、醉、乐、猛、惊、疑、动、静、醒等神态表演得出神入化。</p> <p class="ql-block">成功的舞狮往往让观众看到的不但是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让观众从中看出或悟到狮子在表演中的各种思维、各种动作的目的,把舞狮表演拟人化,赋予人的思想。让人们在观赏舞狮表演中时而紧张、时而惊奇、欢乐、陶醉,从而得到人生感悟和启迪,升华思想,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p> <p class="ql-block">文 王喜根</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王喜根,扬州人,1954年出生◇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经济报原副总编辑、主任编辑、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特写集《耐读人生》民俗文化读本《扬州古巷风情》(上下册)《农耕年华》《江南老行当》《寻访中国古村镇》。</p><p class="ql-block">线描 胡亚恒 周 年</p><p class="ql-block">图片 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