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四大美女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她们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h1><h1> 沉鱼是指西施。西施在河边浣纱(或说范蠡送西施从水路赴越都,船过浣江碧水潭)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鱼儿看见她美丽的倒影,竟然忘记了游动,沉到了河底。</h1><h1> 西施,子姓,施氏,本名施夷光,因施氏分东西两村,夷光居西,故称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句无苎萝村(今浙江绍兴诸暨苎萝村)。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西施天生丽质、倾国倾城,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h1> <h1> 驻节观风,想当年名娃粉黛,国士风流,俯仰千秋人物;</h1><h1> 飞觞醉月,问门外山色苍茫,溪声幽咽,浮沉几代兴亡。</h1><h1> 苎萝山上,西施殿中,这个婷婷玉立的绝色佳人,不知在这里伫立了多少个世纪,永远带着忧国忧民的沉思,永远含着视死如归的神情。又不知当年谁题写的这幅柱联,在漫长的岁月中,默默地伴随着这个姑娘。姑娘面对山色苍茫,谛听溪声幽咽,目送年年季风,夜夜明月,纵然是青春无悔,浩气长存,也难以平息她的满腔悲愤,终生遗恨。</h1> <h1> 西施出身贫苦,父亲以卖柴为生,母亲浣纱度日,西施也像母亲一样,自幼浣纱。在苎萝,在诸暨,多少浣纱女的青春年华,都是在日夜浣纱中,随同奔流不息的江水消逝得无影无踪。迄今,苎萝山下还留有西施浣纱石,这块高3.6米、宽5.7米的巨大方石,镌刻着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手书“浣纱”两个大字。<br> 浣纱的生活虽然日复一日,过得十分平淡无味,但对西施及其浣纱姐妹来说,在蓝天下嬉戏碧水,在月光下窃谈心愿,山高皇帝远,生活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苎萝,这是一个幽静的小村,又是一片恬适的乐土:<br> 清浅白沙滩,绿蒲尚堪把。<br>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br> (唐·皎然《浣纱女》)</h1> <h1> 吴越争霸,两军鏖战,金戈相击,战事连年,终于震悚了悠悠的浣江,惊扰了静静的苎萝。由于勾践一败涂地,吴军驰骋越地,两国之战以勾践手举白旗、入吴为奴而告一段落,给越人留下了难以言喻的耻辱和灾难。勾无的村夫山民,默默忍受着当亡国奴的痛苦,徒唤奈何,西施和她的女友们也怀着沉痛的心情,在浣纱中打发着苦难的日子。<br> 就在这兵荒马乱之际,越大夫范蠡正奉越王之命奔走在民间选美,选美是勾践复国战略计划的关键一步。范蠡走到浣江之滨,无意中一眼瞅见正在浣纱的西施。秋水为神玉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越大夫实在为她的倾国绝色惊呆了。山清水秀的越中,少女如云,丽人如花。但是范蠡并不在乎眼花缭乱的满天云彩,也不稀罕万紫千红的遍地鲜花,他要寻找的是云中红日,要采撷的是园中花魁。</h1> <h1> 西施被推为中国四大美女之首,但她究竟有多美,谁也说不清。后人只能凭借历代诗文和千年传说,捕捉西施的倩影,想象西施的娇娆。其实,诗文和传说本身已经是捕风捉影,因此西施的形象在历经百代流传后,逐渐浓缩成朦胧的梦幻的美。<br> 对西施最为崇奉、一颂再颂的文人,是一位潇洒、傲岸的外来旅人——诗仙李白。李白在吴越之战1200多年后四访越中,对越国君臣百姓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爱国复仇精神,写下多首赞诗,西施则是诗中的主角,而几乎在每首有关西施的诗中,他都对西施的美赞不绝口:<br> 玉面耶溪女,青娥红粉妆。<br> 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br> (《浣纱石上女》)<br>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br>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br> 浣纱再碧水,自与清波闲。<br>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br> (《西施》)</h1> <h1> 也许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大臣与村女的相遇相识,竟然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如同刚进贾府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初见时,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和感情。西施给范蠡留下了拨云见日、毕生难忘的震动和印象,而在西施的心目中,范蠡的形象,又是不可多见地英俊、睿智和高大。</h1><h1> 不管从哪个角度考察:容貌、仪态、气质、志向,西施都是个天造地设的绝代佳人,天助勾践,造物主专门恩赐了一个西施,来促成他的灭吴复国大业。于是,一个伟大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戏剧般地落到了西施的肩上,西施毫不犹豫地跟随范蠡踏上了通向虎穴之路,女伴郑旦也应召同行。</h1><h1> 西施和她的女友郑旦从诸暨山村来到越国都城。勾践像迎接远道贵宾一样,热烈欢迎两位山乡村姑的到来,明人袁宏道仿佛亲眼目睹当时的情景:“越王跪进衣,夫人亲蹋鼓。”袁宏道的笔杆显然走了神,至少我就不信越王夫妇能至于此,但越王勾践对此事的重视,则是毫无疑义的。</h1><h1> 勾践为了培训和教练西施,在都城东郊专门为她筑了一座豪华的宫台,此举被袁宏道喻之为“不惜金作城,贮此如花女。”又是大夫范蠡,奉命对西施“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h1> <h1> 三年之后,西施和郑旦已能歌善舞,弹唱俱佳,俨然是大家闺秀了。万事皆备,范蠡亲自将她们送到吴国,并向吴王进言:“越王勾践窃有二遗女,越国洿下困迫,不敢稽留,谨使臣蠡献之大王,大王以鄙陋寝容,愿纳以供箕帚之用。”其实吴王顾不得听范蠡肉麻的吹捧,两眼早巳目不转睛地盯在两位窈窕淑女的身上了。西施、郑旦两位巫山神女的到来,吴王夫差固然大喜过望,而大臣伍子胥却是怒不可遏。伍子胥也实在不识时务,在好色与忠言的冲突中,他苦涩的眼泪又怎能挡住神女的盈盈秋波!<br> 然而,西施为了救国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为了救民所付出的生命代价,难道能为时人和后人完全理解和了解吗?即便如此,也不见得对她经历之悲苦、心情之痛楚能真正地理解和了解。独居异国他乡,像一只笼中鹦鹉囿于吴宫,作为君王的玩物,而且还得强颜欢笑曲意逢迎,这种生活何异于囚徒?但是泪水洒向何处?怨恨又向谁泣诉?</h1> <h1> 西施入吴为妃,本身就为越国灭吴的战略准备立下了大功,她献身为国的精神,也足以名垂青史,然而西施的贡献决不至此。为了使越师能从水道进击吴都姑苏,西施焦虑苦思,巧施影响,怂恿吴王弄开凿了一条从太湖到姑苏的河道,被后人称为越来溪。在越国兴师伐吴前夕,她又画了姑苏地形图,并将图折成一朵白花,请施老医生带回越国交给范蠡,从而使越国的作战计划得到及时而无误的修改。<br> 人们纪念美人,祭奠英雄,不用祭品,也没有花圈,献上的是一束束苎萝山的鲜花,呈上的是一曲曲浣纱溪的悲歌:<br> 吴越相谋计策多,浣纱神女去相和。<br> 一双笑靥才回首,十万精兵尽倒戈。<br> 范蠡功成身隐退,伍胥谏死国消磨。<br> 只今诸暨长江畔,空有青山号苎萝。<br> (唐·鱼玄机《浣纱庙》)<br></h1> <h1> 吴越之间漫长战事,以越国灭吴、夫差自杀而告终,越王勾践也因此如愿登上了春秋霸主的宝座。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忘恩负义的勾践在功成回越之后,竟然对灭吴复国的功臣们下了毒手,西施成了第一个无辜的牺牲品。勾践以西施是“亡国之物”的罪名,残忍地将她沉于江中。可怜的西施,在馆娃宫中曾做过多少个归乡梦,然而她连回到苎萝重见家乡父老一面的机会都没有,就含恨葬身鱼腹。<br> 西施本来是美女,又成了英雄,应该是功臣,却做了冤魂。西施的屈死,时人感到忿忿,后人为之不平。人们气愤地指责越王:“越锦何须衣义士,黄金只合铸娇姿!”战国思想家墨子在《亲士》篇中,历数前朝忠臣,将西施也列于其中:“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贵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后代的诗人们,在愤怒地斥责越王的同时,也写下了一篇篇为西施正名的诗文:<br>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br>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br> (唐·崔道融《西施滩》)<br>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王何苦怨西施。<br>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br> (唐·罗隐《西施》)</h1> <h1> 或许是后人出于对西施的挚爱,想给她一个美满的结局,或者是西施真的还有一宗使她难以安息的未了情缘,不管在越中还是吴地,民间都广泛流传着一段西施和范蠡的千古佳话。据说在勾践攻破吴都姑苏后,范蠡率先冲入吴宫,急切地寻找昔日的情人西施,随后带着她逃离都城。这一对神仙眷侣,泛舟五里湖,隐居西施庄,一个打鱼制陶,一个浣纱做饭,无忧无虑,逍遥自在。这个故事源自何处?有人说是明朝吴人梁辰鱼在他的作品《浣纱记》中首先杜撰的,而绍兴民间早就有了这一传说。<br> 岂止是传说,而且还在诸暨和绍兴留下了不少作为西施和范蠡情谊佐证的遗迹:苎萝山南的范蠡岩,相传是范蠡、西施互赠信物之地;而绍兴南门外的琶山,则是范蠡在月夜弹奏琵琶、怀念远在吴宫的西施之处。据说范蠡的琵琶曲调,悲凉凄婉,弹奏到伤心处,潸然泪下,痛苦万分。他的思亲之情,感动了土地菩萨,于是这座小山就一天天升高,最后竟使范蠡可以遥望吴宫中的西施。越国灭吴以后,范蠡就将琵琶埋于此山,和西施比翼双飞,远走他乡了。</h1> <h1> 除了西施,在诸暨还留下了不少范蠡的遗址,如范蠡故居或范蠡祠,范相坛或陶朱公庙,范邻坊,蠡湖,以及范蠡岩所在的陶朱山等。这些遗迹甚至早已存在于诸暨,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知越州府时,曾寻访范蠡祠,题《翠峰院》诗,以自己为范蠡后代而自豪:<br> 翠峰高与白云闲,吾祖曾居水石间。<br> 千载家风应未坠,子孙还解爱青山。<br> 不管是真还是假,是史实还是传说,在后人的安排下,西施终于和范蠡喜结良缘,了却了越、吴两地父老的一件心事。中国人演戏,特别是绍兴人演的越剧,历来主张以喜相逢、大团圆为结局,西施享受这样的待遇,当是天公地道。</h1> <h1> 西施是越国美人,自从历史上有了西施之后,越女之秀,名扬天下,越女也成了时髦的诗画主题,连越女经常采莲、浣纱的若耶溪也与西施沾亲带故,挂上了关系。若耶溪本来就是一条越中名水,传说西施曾在若耶溪浣纱,一名浣纱溪。风光之美,至少不亚于鉴湖景色,历代文人泛舟于此,留下很多名篇佳句。<br> 诗人李绅蹀躞于若耶溪畔,从眼前的岚光花影想到久远的妖艳和铸炉,激起一片崇敬之情;凌波莫惜,莹锷当期,越国两位历史人物西施和欧冶子的追求,也应当是自己的理想。“凿山良冶”,越国铸剑名匠欧冶子在若耶山铸就越王剑,是史料有证,确有其事,但倾国美人西施在若耶溪采莲、浣纱,却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了:<br> 岚光花影绕山阴,山转花稀到碧浔。<br> 倾国美人妖艳远,凿山良冶铸炉深。<br> 凌波莫惜临妆面,莹锷当期出匣心。<br> 应是蛟龙长不去,若耶秋水尚沉沉。<br> (唐·李坤《若耶溪》)</h1> <h1> 美人远逝,神女长留。人们深刻而久远地记忆着西施。从古到今,西施似乎一直娉婷玉立在自己的故乡,婀娜多姿地游憩在罗山浣水,飘悠于越山吴水,时时引起后人的追思和怀想,也因此又引出一则则后人遇仙的有趣故事:<br> 据《虎丘山志》载,一位幸运地与西施邂逅于姑苏的后人,是梁武帝从侄孙萧思遇,时间是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年)。当时他居于虎丘东山,“尝雨中坐石酣歌,忽见一美女至,声言自浣溪来。萧思遇以礼见之:‘夫人从浣溪来,雨中道远,不知所乘何车?’答曰:‘不用车舆,乘风而至。’萧思遇又问:‘若浣溪来,得非西施乎?’美女含笑颔首,言讫乘风而去。”<br> 另一位更令人羡慕的唐朝进士王轩,不仅与西施有缘幸会,而且因互相对诗唱和而载入《全唐诗》:“太和中进士王轩,少为诗,颇有才思,尝游西江,泊舟苎萝山下,题诗于石。俄见一女子,自称西施,振琼珰,扶石笋,以诗酬谢,欢会而别。”<br> 据说这位王轩,风流倜傥,喜爱仿效范蠡,更十分推崇西施。他不远千里来游西施故里,寻访西施遗踪,在西施当年留下的浣纱石边,徘徊良久,触景生情,感慨顿生,于是题诗石上:<br> 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青。<br> 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br> 也许是西施为王轩的真诚所感动,竟不招自来,翩然而至。窈窕淑女,风韵依旧,光彩照人,西施以甜美的声音,回应王轩一诗以表感谢:<br> 妾从吴宫还越国,素衣千载无人识。<br> 当时心比金石坚,今日为君坚不得。<br> 这一首话中有话、含义深远的小诗,使王轩听后深受鼓舞,如痴如醉,于是立即又吟一诗。就这样,才子佳人你一言我一语,你一诗我一歌,热烈地唱和交谈起来。虽然人鬼相恋的短暂时刻瞬间而逝,王轩艳遇在“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气氛中终场,但这段美谈以及王轩与西施的优美浪漫和诗却已经录入在唐诗的书册上了。</h1> <h1> 瑰丽的神话,久远的传说,甚至让诗人们联想起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曹植名篇中的洛水女神,因而更加向往荷花女神西施的绚丽风姿,也更加怀念这位巾帼英雄。<br> 一曲西施美,成为千古填不完的词,唱不完的歌。过去的文人已经歌吟得很多很多,今后的文人还将更多更多地歌唱下去。</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