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纪行(六十六)——共和先驱——黄花岗烈士墓

辛子建

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之前,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和后来的同盟会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但由此也积累了经验,为最后一举推翻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br> 第一次起义是1895年10月26日兴中会组织的广州起义,因起义消息泄露而夭折。 第二次是1900年10月8日的惠州三合会起义,因日本的介入,坚持半个月后失败。 第三次是1907年5月22日由同盟会组织的广东潮州黄冈起义,坚持数日因不抵清军镇压而失败。 第四次是1907年6月2日的广东惠州七女湖起义,坚持十余日,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告失败。 第五次是1907年9月1日广西钦廉防城起义,终因腹背受敌而失败。 第六次是1907年12月1日的广西镇南关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第七次是1908年3月27日广西钦廉上思起义,转战四十余日,因弹药不继而告失败。 第八次是1908年4月30日云南河口起义,也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第九次是1910年2月12日的广州起义,这次主要是策动新军起义,因准备不周并遭突袭而失败。 第十次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部在广州的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因起事仓促兵力不足而失败。<br> 黄花岗起义经过3个月的筹划准备,黄兴于4月8日在香港召开统筹部发难会议,将在广州举事的时间定在13日,并拟分10路进攻。由于温生才行刺广州将军孚琦,广东当局加强了戒备。加之部分款项、枪械未到,原定计划被迫延期。23日,黄兴潜入广州,成立起义指挥部。广东当局已风闻起义,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变得越来越不利。26日晚,黄兴召集会议仓促间决定起事。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的大队亲随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东奔西突,终因兵力严重不足而溃败。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逃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100多人殉难,死难的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86人,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黄花即菊花,比喻节烈),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因起义日4月27日是农历三月二十九日,所以又称“三 •二九起义”。<br> 孙中山领导的起义基本都是在两广地区。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同盟会的外围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br><br> 第一次广东之行的10月24日我们凭吊了黄花岗烈士墓,向共和先驱们致敬。<br> 辛亥革命胜利后的民国元年(1912年),广东军政府拨款在黄花岗原墓地的基础上修建烈士陵园。民国十年(1921年),烈士墓和纪功坊先后落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建筑初具规模。<br>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建筑规模宏大,园内主要建筑有正门牌坊、墓亭、陵墓、纪功坊、记功碑等,还有黄花井、黄花亭、默池、四方池、八角亭、黄花园等,以及若干附葬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br>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 黄花岗公园介绍 巍峨的正门是高13米的牌坊,竣工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上面镌刻着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词“浩气长存” 四个大字。 正门牌坊 进入正门是300多米长的墓道,墓道两旁排列着苍松翠柏。左侧有个黄花井。黄花井建于1926年,经百年风雨,历人间沧桑。井口设置围栏和简易石坊,石坊两侧刻有文字:“民国十五年”、“黄花岗黄花开”,石坊横梁正中为国民党徽图案,图案两侧为中国结。 黄花井 沿着墓道往前走是默池,为默哀之意,建于1921年(民国十年)。默池正面就是主墓道,是瞻仰、拜祭先烈必经之道。池面中间设一石砌单孔拱桥,桥面为细密的阶梯,行走在上面让人不自禁地低头缓行,宛如为革命而献身的烈士默哀,让人肃穆起来。 默池上的拱桥 默池介绍 默池 默池 前行拾级而上就进入了墓区。墓前平台上东西各放置石香炉一尊。香炉青石雕造,置于麻石的基座上,香炉上部圆雕龙游云海纹饰,上面分别刻有“旅暹中国国民党同心敬”和“七十二烈士坟”字样。表达了旅居泰国的国民党员对烈士的敬意。 墓前平台 左侧石香炉,上刻“旅暹中国国民党同心敬” 右侧石香炉,上刻“七十二烈士坟” 烈士墓构筑在岗上,居于墓台正中。烈士墓为花岗岩砌成,四周环绕铸铁栏杆,墓呈锥形,中心建有石砌钟形顶方亭,亭上雕国民党青天白日党徽。亭内立石质方尖碑,上刻有方声涛题写的“七十二烈士之墓”七个楷体大字。方声涛为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方声洞之兄长,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卫戍总司令、福建省代理省主席。墓前建有花坛和石制供桌。 烈士墓 烈士墓墓碑和石亭 烈士墓后是纪功坊,建成于民国十年(1921年)。纪功坊平面呈“凸”字形,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石砌三座方门,门间刻孙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四个雄浑大字,落款为“民国十年 孙文敬题”。中门前出抱厦,入口处以仿西方古典风格的双柱承托石额和山花,石额上刻12字篆书“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由著名的革命党人章炳麟(即章太炎)书写。 纪功坊 纪功坊介绍 纪功坊上部由前后各72块青石叠成崇山形,象征72烈士。这些青石分别刻上当时国民党海外各地支部名称和个人的名字,作为纪念他们捐款建设墓园有功的“献石”。 献石堆顶上屹立着高举火炬、手持法律典章的自由女神像,表达了要为建立自由平等国家而奋斗的革命思想。1946年后,国民政府将自由女神像拆毁改为“青天白日”党徽。1949年后,又去掉“党徽”,重立自由女神像。文革时又拆掉,改成火炬。现在看到的雕像是1981年重塑的,女神的样貌也从最初的洋人面孔变成了今天的中国人。 纪功坊上部“献石”和自由女神像 纪功坊前部抱厦 纪功坊后树立有一通高大的青石碑,该碑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碑的正面是国民党元老著名教育家邹鲁撰写的《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背面是烈士就义表,收录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审定的“三 •二九”起义烈士八十六人。 《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 《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介绍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位于烈士墓前西侧,立于民国八年(1919年)。刻烈士姓名、籍贯于石碑之上,并建亭保护。民国十一年(1922年)又查出烈士十六人,补刻在石碑上,合计共七十二烈士。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高2米、宽0.89米,碑座上书“中华民国八年春 林森监修 汪兆铭书石”。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碑亭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又查出起义烈士十四名,再立《补书辛亥三月二十九广州革命烈士碑》以为纪念,碑文内补录了十三位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烈士的名字。由胡汉民撰文并书,端州梁俊生刻石。 《补书辛亥三月二十九广州革命烈士碑》 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邹鲁、胡汉民先后于民国八年(1919年)、十二年(1923年)撰文刻石记录。邹鲁撰写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碑记》碑立于碑亭前。胡汉民书碑在碑亭之后。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碑记》碑,邹鲁书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碑记》碑,胡汉民书 在与碑记亭大体对称的位置上,隔甬道相望的是奏乐台。奏乐台为一座石砌平台,是举行公祭典礼时乐队演奏乐曲的地方。奏乐台上四通西式石碑上分刻“与众乐乐”四个大字。“与众乐乐”一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意为“与民同乐”,与孙中山先生“平等、博爱”的思想相类,也是“三•二九”起义的烈士们所毕生追求的。 奏乐台 墓旁孙中山先生手植树苍劲挺拔。孙中山手植树 它出自孙中山先生手泽,是黄花岗墓园繁多的树木中最有历史意义的封植。1912年陵园初建时,两粤广仁善堂恭请孙中山先生手植松树四棵,这是仅存的一棵。 孙中山手植树 孙中山手植树介绍 葬在黄花岗公园的烈士大部分经过孙中山先生特许,是为了争取民主自由而牺牲的民族英雄。除了七十二烈士之墓外,还有陆军上将邓仲元之墓,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的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家和飞行家冯如之墓,被孙中山誉为“中国革命空军之父”的杨仙逸之墓,被孙中山称“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的史坚如之墓,越南烈士范鸿泰之墓等。1951年8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将潘达微骸骨移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北侧。<div><br><div> 奏乐台北是黄花岗最重要的附葬墓——潘达微墓。潘达微(1880-1929),字铁苍,广州番禺人,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三•二九”起义爆发前主要负责武器弹药的偷运任务。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潘达微面对众多起义者暴尸街头的惨景,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他冒死发动广仁善堂收集烈士遗骸及以房契作抵押,购得东郊红花岗,将收殓的72具烈士遗体安葬于广州红花岗,并在文章《咨议局前新鬼录 黄花岗上党人碑》中第一次将红花岗改称黄花岗,历史上的“三•二九”广州起义也开始有了另一个名字——“黄花岗起义”。</div></div> 潘达微先生墓 潘达微先生墓 姚雨平撰文书写的《潘达微君墓表》。姚雨平(1882-1974年),原名士云,字宇龙,法名妙云。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人,民国陆军上将。曾参与策划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后任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出师北伐并取得胜利,为辛亥革命成功终结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作出过重大贡献。解放后曾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广东省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委员等职。 邓仲元墓。邓仲元(1886-1922)别名邓铿。广东惠阳淡水人。1905年,入读广东将弁学堂,次年任将弁学堂步兵科助教,秘密加入同盟会。1909年,任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次年加入广州新军。他曾任广东军政府陆军司司长、粤军总参谋长兼粤军第一师师长,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光复惠州、讨伐袁世凯、驱除龙济光、统一广东等战役,功勋卓著。但他与1922年3月21日在广州遇刺身亡。与陈英士,朱执信、廖仲恺、宋教仁、黄兴等人被列为辛亥革命著名人物。为此中华民国还曾为他们发行过邮票,称为“六烈士票”。 邓仲元上将像 八角亭 奏乐台 邓仲元上将墓 邓仲元墓介绍 邓仲元上将墓表 邓仲元夫人墓 冯如墓。冯如(1883—1912),广东恩平人,中国第一个飞行家。1909年9月21日试制成功中国第一架飞机,在美国奥克兰市上空试飞。飞高15英尺,航程2640英尺,揭开了中国航空历史上的第一页。1911年2月冯如将他创办的飞机制造公司迁回祖国广州燕塘,致力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但不幸于1912年8月25日在飞行表演中失事牺牲。 冯如墓 冯如墓介绍 1994年重刻《民国第一飞行家冯君如墓志铭》 叶少毅墓紧邻冯如墓。叶少毅(1895-1919),1915年进入由中国国民党美洲总支部创办的美洲飞行学校学习,1917年毕业回国。1919年成为中华民国援闽粤军飞行队第一批飞行员。在漳州执行侦察任务时遭遇暴雨飞机失事,叶少毅不幸牺牲,成为革命空军捐躯第一人。 叶少毅墓(右前) 叶少毅墓介绍 西亭位于烈士墓西,建于1926年,是三间单檐歇山顶长亭,将常见于闽南、台湾、广东梅州等地的特色建筑融于一体,丰富了建筑的外观,极具建筑艺术之美。 陵园中有一条小路以七十二烈士之中的林觉民命名的路“觉民路”。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1907年日本留学,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后参加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回国参加广州起义,4月27日,与方声洞等领先袭击总督衙门,负伤被捕,数日后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在临刑前的《与妻书》感人肺腑,广为流传。 觉民路 觉民路说明 在默池西侧建有一方形水池,名为“四方池”,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由驻菲律宾国民党第一支部、第二支部捐资建造。水池内有一石雕西洋式喷泉,喷泉基座正面镌有“驻菲律滨埠中国国民党第一支部第二支部同敬献”字样。池周绕以中国传统样式的石雕栏杆。池壁上刻“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庐塘基 中华民国十年修筑”。 陵园中还有一座史坚如祠。史坚如(1879-1900),1900年惠州起义时在广州响应,谋挖地道炸毙清两广总督德寿,因药量不足失败,史坚如不幸被捕,备受酷刑,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年仅二十二岁,孙中山称赞其为“为共和革命牺牲的第二个健将”,墓原先葬于先烈路青菜岗。1978年因建设需要,迁葬于黄花岗公园。 史坚如先生祠 史坚如先生介绍 史坚如祠介绍 史坚如先生像 喻培伦衣冠冢位于西南门墓道南侧。喻培伦(1886-1911),清末民主革命家。1911年在黄花岗起义中牺牲。民国八年(1919年)在黄花岗建其衣冠冢。该冢坐西南向东北,有花岗石墓表4石,分别置于方柱的四面,墓表由喻培伦胞弟喻培棣立石,杨庶堪撰文,但懋辛书碑,简介烈士生平。 喻培伦衣冠冢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还建有西南门,门内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道,墓道南侧为碑廊,是后人为纪念缅怀死难烈士所立的碑。<br> 墓道尽头夹道相对设两条3米多高的青石透雕龙柱,精巧非常。龙柱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使用著名的连州青石雕刻而成,柱身为倒卷的青龙,柱底为鲤鱼跃龙门。柱底刻“安南党部同志敬献 民国十五年三月造”。这对龙柱,体现了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奋斗的磅礴气势。<br> 龙柱 龙柱介绍 龙柱 虽死犹生 民国十五年(1926年)广东各界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大会立 自由不死 民国九年(1920年)全国报界联合会第二次大会同人立 七十二烈士千古 民国元年(1912年)两粤广仁善堂立 自由之魂 民国十一年(1922年)潮州海员同人立 精神不死 民国十年(1921年)第七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立 凭吊忠魂 民国元年(1912年)广东海军协会立 三月廿九花县殉难烈士碑记 民国元年(1912年)北江同志先锋队立 碧血黄花 民国六年(1917年)刘子遗立 此心此志 民国十一年(1922年)福建罢工海员全体立 崇拜英雄 罗斌偕男立 九哭黄花岗 民国九年(1920年)刘大同立 碑廊介绍 墓园西南门为红色铸铁大门,门上嵌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道”金字。大门两侧各立一石雕门柱,具有折衷主义风格。 烈士名录:<br> 广东人:徐佩旒,徐礼明,徐日培,徐广滔,徐临端,徐茂燎,徐松根,徐满凌,徐昭良,徐培添,徐保生,徐廉辉,徐容九,徐进照,徐褶成,徐应安,李柄辉,李晚,李文楷,李文甫,李雁南,陈春,陈潮,陈文褒,罗仲霍,罗坤,庞雄,周华,游寿,江继复,郭继枚,劳培,杜凤书,余东雄,马侣,黄鹤鸣,饶辅廷,张学铨,周增,林修明 <br> 福建人:方声洞,冯超骧,罗乃琳,卓秋元,黄忠炳,王灿登,胡应升,林觉民,林西惠,林尹民,林文,林时爽,刘六符,刘元栋,魏金龙,陈可钧,陈更新,陈与焱,陈清畴,陈发炎 <br> 广西人: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韦统钤,李德山,林盛初 <br> 四川人:秦炳,喻培伦,饶国梁 <br> 安徽人:程良,宋玉琳,石德宽<br> 另外五位烈士:徐国泰、华金元、阮德三、陈甫仁、严确廷。历史上查出有姓名、籍贯、年龄可考者共八十六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