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 《哈军工》(第23集)

康乐谷

编者按:<br>  2008年,哈军工毕业学员王克曼、吴新明、陈玉平在广州策划大型文献纪录片《哈军工》。历时三年广东电视台精心制作了10集纪录片《哈军工》。该片先后荣获“红旗飘飘九十年”中国红色纪录片经典作品、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等重要奖项,并被国家档案馆收藏。<br>  2022年,广东广播电视台触电新闻将大型纪录片《哈军工》重新梳理,制作成35集微纪录片。35集微纪录片《哈军工》U盘已赠给母校国防科大图书馆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哈军工纪念馆永久收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海军某中心总工程师 柳克俊</b><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3集</b></h1> 军工奇迹:一个电子“算盘”让聂荣臻高兴得拍桌子 【画外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958年,就在恽良他们研制气垫船的同时,海军把研制中国第一艘潜艇的任务交给哈军工,牵头研制的是海军系的教员邓三瑞。邓三瑞是湖南人,曾就读上海交大,从解放军大连海校调入哈军工后,就开始研究潜艇。<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邓三瑞(哈尔滨工程大学终身教授;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副教授)</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当时能够懂(潜艇)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军事工程学院,另一家是大连海军学校,这两家是从苏联那里,把(潜艇)这套理论设计借过来的。当时全世界潜艇最先进的就是德国,美国是抄德国的,苏联也是抄他的。就是1958年大跃进,海军说要设计新型的潜艇。<div>【画外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上世纪50年代末,邓三瑞牵头研制的实验潜艇下潜成功,70年代他又担任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顾问。<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邓三瑞(哈尔滨工程大学终身教授;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副教授)</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到1972年下水,这个是中国第一条(核潜艇),这一步跨很大,常规潜艇还没做,常规潜艇是(苏联)转让制造的,自我设计的是核潜艇。<br data-filtered="filtered">【画外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邓三瑞见证了中国潜艇的成长,而且每一步跨越他都站在了前列,人们尊称他为中国的“潜艇之父”。但邓三瑞坚持说,我只是先行者之一,就像他毕生研究的潜艇一样,他喜欢深潜在他喜爱的海域默默耕耘。邓三瑞现在是哈工程大学的终身教授,他现在最关注的是由老师顾懋祥提出,他开拓并传给他的学生,院士徐玉茹的课题——水下智能机器人。<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邓三瑞(哈尔滨工程大学终身教授;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副教授)</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个机器人有魂有体,做自动控制,做自主控制,智能控制这是建立它的魂。现在的话应当说是魂已经入了体。<br data-filtered="filtered">【画外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军工一创办就有一份校报,报名《工学》是毛泽东亲笔题写的。1958年5月10日《工学》报上登出一条新闻,报道海军工程系教员柳克俊设计出舰用计算机。<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柳克俊(海军装备论证中心原总工程师;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副教授)</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大跃进的时候,不是要放卫星吗?我就跟邓政委、黄主任捣鼓,我就说放卫星的话,是不是把这个计算机搞一下?<br data-filtered="filtered">【画外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柳克俊爱捣鼓,他把研制计算机称为捣鼓电子算盘,这把算盘在他心里捣鼓两三年了。柳克俊是清华电子专业的研究生,1954年他被调入哈军工海军系当教员,负责特种兵器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当时完全是空白,而柳克俊头脑中对军事也是一片空白,就像新中国的海军事业——一张白纸。<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柳克俊(海军装备论证中心原总工程师;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副教授)</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舰艇)图纸全部来自苏联,然后我们国家的有关的船厂就按照图纸来造,苏联派专家来指导。<br data-filtered="filtered">【画外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柳克俊因为懂俄语,也被派到船厂去当军代表,在那里完全外行的柳克俊第一次接触了军舰上的指挥仪。<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柳克俊(海军装备论证中心原总工程师;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副教授)</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而那个快艇(指挥仪)就是三根杆子,精度要求很高,操作也很困难,价格也非常昂贵。所以我在那捣鼓的时候,那是不是可以用算盘?算盘珠子不是也很准确吗?我说商店里面算账的时候没有说拿计算尺。<br data-filtered="filtered">【画外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军事上的指挥仪是一个计算射击诸元的仪器,实际上是个计算弹道的仪器。柳克俊随中国军事院校代表团出访苏联,再次勾起了他试制数字指挥仪的念头。<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柳克俊(海军装备论证中心原总工程师;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副教授)</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体会到第一流的军事技术,我们是买不着的,所以就更坚定我的信心,最后说我们做“算盘”。<br data-filtered="filtered">【画外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哈军工成立研制组,由柳克俊牵头合力攻关,终于破解了一道道科技难题。1958年9月28日凌晨,电子算盘开始算题了,经过两天的试运行,电子算盘运作正常,哈军工赶在国庆前向中央军委发了电报。<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柳克俊(海军装备论证中心原总工程师;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副教授)</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聂帅聂荣臻看完了之后,他可高兴了,在桌子上拍了一下,然后画了圈,然后叫其他的军委领导看。好,这样子一来,我们国家的第一台军用计算机那就出来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画外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第二年,陈赓向军委提出了“常规分建 尖端集中”的建议,得到军委批准。1961年,哈军工建立了电子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副主任,后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慈云桂,成为军工电子工程的领军人物。1964年10月,慈云桂带领一支科技攻关队伍,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晶体管电子计算机441b一型,后来又研制了二型和三型。<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哈军工南迁长沙建立国防科技大学以后,年过花甲的慈云桂和一批计算机专家攻克了一个科学高峰。1983年11月他们研制出银河亿次机,打破了当时西方大国在超高性能计算机上对我国的封锁,中国从此跻身于世界巨型机的研制行列。<br data-filtered="filtered"><b>【采访】黄晓夏(黄景文的女儿 哈军工8期学员)</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我父亲(黄景文)去世前一年,我问过我父亲,说到军工,在学科上哪些是军工的特色?他说计算机,我们的计算机在当时军工解散以前,是超过了北大、清华的,我们抓得最早。</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美篇制作 王克曼 孟庆泉 宋纯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