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四、假借字</p><p class="ql-block">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就是说借用已有的文字表示语言中同音而不同意的字。就像我们现在写白字差不多。比如把“鸡蛋”写成“鸡旦”,把“韭菜”写成“九菜”(有人还把“菜”字写成“艹”下面一个“才”字)。</p><p class="ql-block">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里,有些人名是双关语,例如甄士隐,贾雨村,就是“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意思。采用谐音字做人名,达到了文学效果。我们的老祖宗正是采用这个十分简便的办法,借用同音字来表达新的意思,有时候原来的意思反而丢失了,借用的字只表达新意思,为大家通用。这种字就叫假借字。</p><p class="ql-block">比如,在甲骨文中“其”字是一个箕的形状,就是簸箕。后来这个“箕”字被借用为“其人其事”的“其”,原来的“箕”反而要在上面加个竹字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己的“自”字,在金文、甲骨文中小篆中(见图二)是个鼻子,就是“鼻”的古字。后来这个字借用作自己的“自”。这也不奇怪,现在有人要指自己,不是指指自己的鼻子吗?结果鼻字反而另外加上许多笔画。</p><p class="ql-block">“云”字的古字和现在一样,后来借用作“人云亦云”“子曰诗云”的“云”字,就是说的意思。原来表示天上的云字反而要在上头加个雨字来区别。简化字才恢复了原来的“云”字。</p><p class="ql-block">“易”字本来是蜥蜴的“蜴”,就是一条蜥蜴的形状。后来要借用为难易的“易”,原字反而要加个“虫”字。</p><p class="ql-block">这样造出的新字很简单。因为象形字要画画,有时候没有图形可画;指事字要凭借符号指点事物,有时难以指点;会意字要猜谜,叫人猜谜就先要出谜面,有许多意思无法出谜面,而字都是有字音的,在已有的许多字中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达一个抽象的意思,那并不难,只要约定俗成,大家通过了,这个字就通用了。</p><p class="ql-block">借同音字表达新意思的这一方法,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大量使用。</p><p class="ql-block">在与其它民族和外国的交往中,必然碰到其它民族和外国的人名、地名和我们所没有的东西的名字,人名、地名要照人家的声音翻译,东西要音译或者意译。用什么字来音译呢,就借用同音汉字。</p><p class="ql-block">比如“成吉思汗”、“忽必烈”、“多尔衮”,比如“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哈尔滨”,又比如“萨其马”、“哈达”等等,属于我们国家民族语言的音译。</p><p class="ql-block">随着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外国的人名、地名、物品名称不断被音译,而且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人名如:马克思、列宁、华盛顿、林肯、爱因斯坦、巴尔扎克、莎士比亚、安徒生、高尔基、布什、奥巴马、格林斯潘、普金......</p><p class="ql-block">地名如:纽约、伦敦、巴黎、柏林、维也纳、悉尼、曼谷......</p><p class="ql-block">物品如:巴士、的士、咖啡、三明治、沙发、蒙太奇......</p><p class="ql-block">还有我们的地方方言,也得借用相同读音的汉字来表达。</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假借字可以看到,它们只求音同而借用,与本意无关,只是一种表音符号。其结果是假借字取代了本义的字,本义的字反而另造新字,如“其”和“箕”,“莫”和“暮”;或者是假借字和本义字并存,变成一字多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