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常州最美一角”|走进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

十八子

<p class="ql-block">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青果巷),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青果巷,紧邻京杭大运河最古老段——南市河。青果巷原名千果巷,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因紧邻大运河,很多船只可停靠此处,成为当时是南北果品集散地,故称之为“千果巷”,或许此名太直欠雅,再加上常州人“千”“青”方言近音,遂误以“青果巷”之名流传至今。青果巷是常州文脉之地,先后孕育了百余名进士,走出了抗倭英雄唐荆川、洋务运动的先驱盛宣怀、民族工业开创者刘国钧等一大批江南名士……,遍及政治、教育、实业、科学等众多领域,被誉为“江南名士第一巷”。常州人以青果巷为荣,称它为“常州最美一角”,并把它形容为:“一条青果巷,半部常州史!”</p> <p class="ql-block">进入青果巷牌楼后,就能看到一座名曰“琢初桥”的平桥,该桥坐落于青果巷东端,横跨南市河。这是民国年间,常州武进贤达伍琢初为解决此河上的一座石拱高桥不方便行人车辆通行的实际困难而提出修建的,但他还没来得及落实就因病去世。其子谨遵父命,捐出父亲遗产并筹集其他捐款,在石拱高桥旁建造了一座平桥。1929年底,平桥竣工,于是,人们纷纷要求以伍老的名字命名该桥。尽管这座桥数经改造重建,但是仍沿用伍琢初的名字。琢初桥,是青果巷街区的一个比较有名的网红打卡点,此处人气特别旺盛。伫立于此处,望着静静流淌的古运河,默默地想着先贤的义举,心里甚是充实。</p> <p class="ql-block">青果巷还有一座比较有名的桥,名为“中新桥”,该桥也是横跨南市河,始建于民国7年(公元1918年),由此处的乡贤们募建,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因此桥建于民国初年,故以“中新”寓意“中兴”之意。此桥是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漫步于此地,品味着桥下平静如镜的运河水,察看着从不远处徐徐驶来的游船,甚感惬意!</p> <p class="ql-block">青果巷,是目前常州市区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古街巷,保留了大量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遗迹,其中,以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主,这可是原生态常州民居的缩影。漫步于此地,一边品古建筑,一边赏石板路,似乎时光在倒流,仿佛已穿越时空,已置身于古代那个繁华的江南水乡小镇中,从而切实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与厚重。</p> <p class="ql-block">来青果巷打卡,就一定要去贞和堂看看,这是明朝文学家、抗倭英雄唐荆川的宅子。贞和堂原名保合堂,现仅大厅保持原貌,但它却是常州市保存下来的最大楠木厅。毫无疑问,贞和堂是青果巷里最气派的宅子,2019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入贞和堂,随处可见粉墙黛瓦和古朴陈旧的门窗,尽管它们都呈现出斑驳、残破之景象,但是,如果好好地去品鉴它们,那么就不难想象出当年在常州地区有名的“钟鸣鼎食之家”之风貌。</p> <p class="ql-block">在贞和堂南侧,有一“会元坊残件”(详见本段落图1),无疑也是广大游客极为关注的。该残件是常州市一般不可移动文物。该残件的旁边,有关于“会元坊遗迹”的文字介绍(详见本段落图2),根据介绍,可大体明白其意:明朝常州举人唐顺之(号荆川)于嘉靖八年赴京会考,得第一名,即“会元”;然后在殿试中获得传胪(二甲或三甲,殿试一甲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地方为奖励他,故立“会元坊”。</p> <p class="ql-block">去青果巷,周有光宅也是要去看看的,该宅原是唐荆川礼和堂(后被周有光的先祖购得),我国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就在此诞生,并在此地度过了他的童年,可以说,此地对他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该宅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清式硬山砖木结构,里面陈列着周有光的生活场景、周有光的照片以及其它相关的文献资料等,还有周有光和其夫人合影的塑像,因此,该宅是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它“既是一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又是了解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历史的重要场所。”(引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青果巷,其实并不大,前后总长度不足一千米,但它既是书卷气和烟火气交织的一条街,也是常州人尝试慢生活方式的源头。这里的原住民仍然占有相当的比例。漫步于此地,在参观名人故居、品赏其它一些具有厚重历史感的东西的同时,不妨可与这里的原住民交流,以进一步了解青果巷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青果巷的茶室也比较多,因此,来此地,可以找一个位置比较幽静的茶室,静下心来,花上一两个小时,悠闲地一边赏景,一边品茗。可以说,此时此刻,大凡生活中的纷扰、都市中的喧嚣,都会被抛至于九霄云外,心灵也能得到了片刻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其实,青果巷里的名人故居很多,但不知什么原园,部分名人故居暂时不开放。尽管如此,在历时半天的旅程中,收获还是满满的,因为此行在观景的同时,更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