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澳门大街小巷漫游,到处都是赏心悦目的风景,不但保留了充满欧陆风情的老建筑,还进驻了美伦美奂的文艺蒲点,展示其独特的一面。3月1日下午去望德堂区转转,天气不太好,已刮起了大风,气温下降,时不时的下着小雨,这一切仍挡不住坚持探索的心情,继续用脚步丈量这块土地,下午的第一站:东望洋炮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途中遇到一处具有建筑艺术价值的澳门文化遗产,“原文第士大宅旧址”,也叫“知春邨”。这座古堡式大宅建于1905年,是昔日东望洋山上三大私人豪宅之一。屋主原为澳门知名作家和收藏艺术家“文弟士”,他曾把自己的收藏捐献给“贾梅士博物馆”;建筑物出售作为其他用途。外观是一所新古典式的豪华住宅,主体两层、地面层为一宽敞柱廊,一楼则有一个长阳台。向海一侧筑有两座高三层的矩形角塔,塔上部有雉堞装饰,令大宅外观带有中世纪城堡的感觉,整座建筑在松山一带具有景观和地标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东望洋炮台位于东望洋山上,海拔仅有93米,却是半岛上最高的山岗。因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就成了最好的瞭望台。这座小山因其松树茂密所以又名“松山”。按照导航指引的方向,沿着东望洋斜巷一直向上攀登。园中草木葱茏、花团锦簇。依山而建的跑道,是本地居民最喜欢的休闲胜地。上山的路步步高,爬起来费点脚力,到半山腰就已经看到了山顶的灯塔和澳门特区旗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东望洋山上有炮台、隧道、灯塔、圣母雪地殿教堂四大古迹。因此,东望洋炮台又称松山炮台,为澳门八景之一,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之一。在中国银行发行的100元面值的澳门币正面,就是东望洋炮台及灯塔的图案,它与圣母雪地殿教堂、松山隧道一起在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登到山顶,首先看到的是“松山军用隧道”。隧道建成于1931年,由葡萄牙军人库尼亚少尉设计指挥建造,共有3条,最长为456米,最短仅47米。防空洞内层存放发电机、海岸炮和各种武器弹药。虽然隧道之间互不连通,却与贯通的炮台和兵房等设施组成军事防御网,是澳门城市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622年,葡萄牙人在山顶修建起一座炮台——东望洋炮台。在荷兰试图从葡萄牙手中夺取殖民时期的澳门时,这座堡垒已经部分建成,为防御海上攻击提供了有利的射击位置。1637年炮台扩大整修,翌年完工,形成了占地约800平米的防御工事,包括哨房、火药库、楼塔等。从那时起,炮台作为防御外来入侵的观察站,一直被列为“军事禁区”。1976年葡萄牙军队撤离澳门,炮台才被开辟为旅游景点,保持原貌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整个炮台为不规则的多边形,城墙由花岗石筑建而成,最高处达6米。女儿墙不作雉堞式设计,在架设大炮的地方,子墙稍为降低。在过去,东望洋炮台与大炮台和妈阁炮台组成一道坚固的外围军事防线。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已成为历史。没有隆隆的炮声,鸟儿也就飞了回来。要塞变成了博物馆,在向游人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往,而那些过往也在一代又一代澳门人的讲述中传递下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64年土生葡萄牙人加路士·维森特·罗扎在山顶设计建造起一座灯塔—东望洋塔,1865年9月24日起正式运作,是远东、东南亚和中国沿海地区最古老的现代(西式)灯塔。最初只靠一盏铜质火水灯发光,1874年9月灯塔因风暴受损,重修后于1910年6月29日重新启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修成的黄白色灯塔呈圆柱形,高15米,底部直径7米,收成“小蛮腰”状,中部直径5米,内部共分三层,有一座回旋楼梯连接起垂直空间。灯塔内部转为电气化运作,塔顶设置巨型射灯,其射程可达16海里之远。在雷达还未普及前,这座灯塔是进入珠江的地标。如今灯塔已经改为现代化照明系统,仍然为往来进出中国海的船只服务。东望洋灯塔平时不对外开放,目前作为历史保护建筑只在每年固定的“港务局日(5月2日)”和“世界遗产保护日(6月第二个周末)”当天才对外开放供游客参观登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海岛上的灯塔白天可以预报风讯,夜里可以指明航向,但今天以卫星导航的船只不需遥望灯塔就能回港,准确的天气预报也随手可查。可是,东望洋灯塔的守塔人依旧会在强风来临前固执地挂起风球,发布台风讯号,提醒渔民戒备。如今,当他们登岸、收网、离船的那一刻,还是会习惯性地转身,望向祖祖辈辈都注视过的这座灯塔。他们知道,守塔人也会一遍一遍重复着那些操作,只是做得多了就变得庄重和浪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中国内地现存的国保级基督教堂中,没有一座是建于19世纪的。由于澳门是中国第一个深入接触西方宗教文化的城市,澳门现存许多教堂的建造年代都远远早于内地教堂,而圣母雪地殿教堂又是澳门年代最早的一座,因而是整个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基督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圣母雪地殿教堂建于1626年,内部建筑保留了十七世纪葡国修院的特色,所祭祀的是葡国人奉为护卫航海之神。教堂内较为简朴,安放圣约翰洗者的圣像和画像。1998年起专家们开始修复教堂内的壁画,在修复中发现了墙壁上的彩色壁画遗迹。壁画上虽然是西方的圣经故事和人物,却运用了中国绘画的技法。壁画包括:圣母玛利亚、圣安东尼、狮子、双头鹰与牡丹等图案,线条秀丽活泼,中西方文化艺术和谐地融汇在一起。这批艺术品不仅是澳门本地教堂中绝无仅有的,也是目前华南地区教堂里独一无二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除了炮台、灯塔、教堂外,还有澳门“原点”。所谓的“原点”就是城市的坐标中心点,如果在地图上定位“澳门”,参照的点就是东望洋山上的白色圆柱,这个圆柱位于教堂对面的平台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才是俯瞰澳门魅力的最佳位置,澳门半岛、大桥和珠江口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站在东望洋山上,将视线移到老城区方向,新葡京、澳门旅游塔清晰可见,一边是带奢华气质的娱乐度假酒店,一边是充满烟火气的居民区,不同的建筑仿佛在进行世纪对话,澳门真是一个充满故事和韵味的地方,让人流连忘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央视天气预报节目中,每提到一座城市,便会用当地最有特色的建筑或地标来表示。很多人以为澳门的代表景观会是大三巴,事实上却是东望洋炮台。它是澳门出镜率最高的景点,频频出现在媒体上,令人印象深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许大家会认为东望洋炮台目前只是象征意义上的景点,但现状是它仍然在发挥作用,只要天气晴好,在海面上远远就能看到灯塔的身影和发出的光亮。东望洋灯塔是中国乃至整个远东地区第一座现代意义的灯塔,而圣母雪地殿教堂则是澳门地区以及整个中国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基督教堂。由此可见,东望洋炮台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时今日,它们被修整、翻新,仿佛将百年岁月轻轻放下,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这种传承和创新,也正是澳门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古今交织,东西交融的文化碰撞使我们在游览这些历史遗址的时候,强烈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在每一次的探索中享受到极致的乐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