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哈军工》(第9集)

康乐谷

编者按:<br>  2008年,哈军工毕业学员王克曼、吴新明、陈玉平在广州策划大型文献纪录片《哈军工》。历时三年广东电视台精心制作了10集纪录片《哈军工》。该片先后荣获“红旗飘飘九十年”中国红色纪录片经典作品、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等重要奖项,并被国家档案馆收藏。<br>  2022年,广东广播电视台触电新闻将大型纪录片《哈军工》重新梳理,制作成35集微纪录片。35集微纪录片《哈军工》U盘已赠给母校国防科大图书馆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哈军工纪念馆永久收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两弹元勋 任新民</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9集</b></h1> 合金熔炉:想进哈军工有多难 【画外音】<br>  这里已不是军营。它曾经是哈军工的所在地,现在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校园。尽管哈军工已经不存在了,但哈尔滨工程大学仍然按照哈军工当年的做法,每天都吹起床号,一直坚持了几十年。这号声,唤起了所有哈军工人那段毕生难忘的回忆。<br>  这是一份五十多年前的哈军工的《录取通知书》。无论是第一期还是第十三期,军工的录取通知书都写着同样的一句话:我们高兴地通知你,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你已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录取,仅向你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祝贺。<br>  从1953年哈军工招考第一批学员开始,中央军委认为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军事工程师,必须首先选好苗子,所招收的学员,其政治、军事、学业、身体4个方面的素质都应优于一般高中毕业生。按照这样的条件,哈军工第一期招生,是在全军青年中海选的。<br><b>【采访】钟山(哈军工1期学员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顾问 中国工程院院士)</b><br> 我们那个军一共录取了7名。但是,那时只知道是个军事学校,到底它是搞什么的,都不清楚,带有一种神秘感,保密,不能陡便说。<br>【画外音】<br> 哈军工创立初期,按照军兵种设了五个系,即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和工兵工程系。这五个系的设置,既反映了当时我国海陆空三军的实力陣容,也体现了我国发展国防建设的需要。<br> 哈军工向中央军委上报的培养计划是每年招收800人,这个计划由军委副主席彭德怀親自拟定,毛泽东对该计划做了亲笔批示: 彭德怀同志:同意这个计划,即每年以毕业800人为限。毛泽东 5月15日。<br> 通过预科补习学院方面很快就摸了底,预计第一批学员可能只有700人能进入本科。1953年5月21日,陈赓亲自给周总理写信,请调留苏预备班中不能赴苏的学生补充哈军工的生源。周恩来总理在陈赓的报告上批示,原则同意,请安部长办,但其政治条件必须要好。哈军工由此开了先例,招生标准紧追出国留学生,而且要在高考生源中提前挑。<br><b>【采访】李鸿志(哈军工4期学员 南京理工大学原校长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b><br> 原来我是学校保送留学苏联。但是后来在填报社会关系的时候,我有一个远房的表姐嫁给了国民党一空军,到了台湾。所以这个关系我一填了之后,留苏没希望了。<br>【画外音】<br> 哈军工招生是千挑万选,严字当头。罗培林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教授,对于当年在哈军工的学习压力,他形容为拼刺刀。<br><b>【采访】罗培林(哈军工1期学员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b><br> 考试的时候,老师就像三堂会审。单独叫进来一个,你自己抽试题,试题要自己抽,抽签,抽一个题,抽一个题以后,老师问你题目意思看懂了没有,看懂了你就准备,在黑板上准备,半个小时,半个小时你只能写个提纲。<br>【画外音】<br> 在军旗下单独照一张相,这是当年哈军工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毕业时的一种特殊奖励。应届毕业生中只有成绩最好的头30名学生可以享受这一荣誉。<br> 罗培林是这30名学生当中的一个。他的全部功课除2门4分外都是5分,他至今保留着自己的成绩单。哈军工的学习气氛,很烤人,但也有特别暖人的时候,在哈军工创办初期,学员不但能见到很多全国的名师,像钱学森、华罗庚,能见到苏联的专家顾问,甚至能见到他们崇敬的陈赓院长。<br><div><b>【采访】刘用权(哈军工2期学员 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b><br> 陈赓到我们班上去,我当时是班长。我一看,首长来了,大家都有点害怕,起立,非常的严肃。结果,他一来了之后,周围一巡视看见一个小孩,是我们班年岁最小的,长得最娃娃气的这么一个小孩,叫王连桥,现在是工程兵学院的一个教授,他就看着他,这么点孩子,你尿炕吧?这第一句话。第二句话,你想妈吗?说得他那个脸,我记得很清楚,连脖梗子都红了,整一个大红脸。<br>【画外音】<br> 这是刘用权第一次零距离接触大名鼎鼎的院长陈赓。陈赓对他们说,为什么要你们来学习呢?在朝鲜战场上美帝国主义武装到牙齿,虽然我们取得了胜利,但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装备搞上去,这个使命就落在你们身上。<br><b>【采访】刘用权(哈军工2期学员 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b><br> 完了之后就问,问一个月给你们多少钱了?多少津贴费。我说七万六千块钱,那时候是旧币(相当新币7元6角)。他说,少了点儿,你们学科学知识,比起打仗并不轻松,给你们加一点,从下个月起,7月份,53年7月份,补成十一万零七百,就变成了正班级的待遇了。连我入学(时候)之前的都补了。<br>【画外音】<br> 在陈赓院长的亲切关怀和鞭策下,哈军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创造了一个奇迹,培养出了一个学习标兵谭国玉。<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美篇制作 王克曼 孟庆泉 宋纯进</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