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古印度,有一个国王十分溺爱他的女儿,一刻也不能离开,女儿要什么,国王就会千方百计给她。有一天下着大雨,水积在庭院当中,雨点打着积水,溅起了许多的水泡。公主看见了, 心中非常喜欢,于是向父王请求道:“我要那水上的泡,我要把它串成花冠,装饰自己的头发。”国王就说:“孩子啊,水泡这东西是拿不出来的,你怎么可以串成花冠呢,你痴啦?”公主撒娇: “你不给我串水泡,我就不想活了。”国王只能召集全国的能工巧匠,跟他们讲:“你们都是心灵手巧,有精湛艺术的,想来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情吧,快给我取水泡串成花冠,我女儿立等要戴。”所有的工匠听了面面相觑,都说没有本领取水泡做花冠。只有一位老匠人说:“皇上,我能试试看做。”</p><p class="ql-block">      国王大喜,跟女儿说:“孩子,现在有一个人会取水泡做皇冠,你快去亲自监督他做,这样可以做得格外合你的心意。”公主依言,前去见这个老匠人。这个老匠人说:“公主,我只会穿花冠,不会选择水泡的好和不好,请公主自己选取水泡,选定了拿过来,我好给你穿花冠。”公主不懂,她马上就说“好”,到水塘俯身拿手抓水泡,抓来抓去,到手就破灭了,忙了几个小时一颗也拿不到。公主弄得疲劳厌倦起来,一转身跑入皇宫,跟皇上说:“我不要水泡了,”她向父王诉说道,“水泡这东西原来是假的,拿出到手中一刻也停不了,我不要了,请父王给我做紫磨晶的花冠吧。”</p><p class="ql-block">       水上的泡泡实际上本来就是欺骗我们眼睛的,虽然有形,看上去还有质,但是刚刚生成就破灭了。就好比现在人间,我们需要的东西,当你拥有的时候,很快地又没有了。外婆外公,看着我们从小长大,等到我们长大的时候,想谢谢外公外婆,他们离我们而去,就好像空中的云烟和人间的尘埃一样,换成种种形象,有形无物,从生到灭,很快就结束。 想一想,人间有多少人二十几岁就走了,有的生下来三四岁、十几岁……人生在世也是一种幻变,我们一生当中乐少苦多。为什么不要去回忆呢?因为德国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当一个人沉浸在回忆当中,基本上 80%都是痛苦的,因为在人的深层细胞当中,20%是存有快乐,而人大部分的细胞记忆源全部都是在记忆那些曾经让自己痛苦过、伤过自己心的那些无法忘记的痛苦回忆。 所以,人要离苦得乐,就不要再去追溯过去的源泉。我们人是一生奔波劳累,辛苦到死,因为我们所得的名和利都不能在人间长久。</p><p class="ql-block">       人为了一日三餐,不知帮助别人,草草一生,非常地快,就像水上的气泡一样。 我们人的身体在经典上称为色身,我们的有色之身很快也会没有。在人世上的一切,生衰荣辱、离合悲欢都是尘境,都是有形无物的。我们人不能纠结于那些名利之中,因为这些都是梦幻泡影,如露又如电,应作如是观。			</p><p class="ql-block">       中观,就是不要把世界上的事情都弄得都是空的,曾经听到过一个笑话,说两个年轻人,男的很节约,小气得不得了,他学过一点佛法,女朋友跟他说:“结婚,我要买这个、买那个。”他说:“佛家讲一切都是空的,买什么啊?基本上家用的东西就可以了,其他都不要买了。”他用这个作为空性的理由,完全是走偏了。“无所谓,人想通了,都是空的”,那你生出来干吗?你说“生出来总归要死的”,那你生出来干吗?这个就是叫偏于空。中观就是说不要偏于空,也不能偏于有,在有和空当中,那就是不偏不倚。 	</p><p class="ql-block">       人只有懂得不执空,也不执有;中观,没有对空执著,没有执空,也没有执著今天拥有的东西,就没有两边。没有两边就是心空,心空就会没有,心中就没有执著空,心中也没有执著有。举个例子,今天拥有的家庭,百年之后这个家庭就没了,“我不执著这个家庭,但是我也不执著以后这个家庭没了,来不及把这个家庭就破坏掉”,这就是“中观”。所以不能心空相灭。有吗?有的。空吗?是空的。两个都有,两个都不能灭度,只能“惟有中性”。</p><p class="ql-block">      虽然空性了,但是空性里还包含着慈悲,因为慈悲的人才会有智慧。不肯慈悲别人的人,不能原谅别人的人,每一天活在自我当中的人,他哪来的智慧呀?智慧怎么来的呢?慈悲不是“空”:我们做一件事情,去慈悲别人,我们心里感恩别人,觉得这个人很可怜,觉得这个人我应该帮助他,觉得这个人我应该慈悲他,你心中是“有”的。你拥有了慈悲,但是这些慈悲是你本性中的,又可以视为空性,因为在你第九意识阿摩罗识中,本来就具有那种慈悲的本性。有了慈悲,怎么会没有智慧呢?你已经运用了菩萨的大慈大悲,你的大智大慧就会开始。很多人想:我不是在心中拥“有”慈悲吗,没有空性嘛。对了,因为慈悲可以跟你内心的第九意识阿摩罗识的本性融合在一起,让你找不到慈悲。其实在你的空性中,已经有慈悲的成分在里面了,你不需要再去想“我要慈悲”,放在第八意识中。“空”和“有”为什么是一样的,就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        “空寂灵知”,当你不去想它,并不代表天上的菩萨或者你的思维中没有这种想法。举个例子,你今天要去帮这个人,你帮他的时候没感觉到“我在帮他”,但是在你还没去帮他之前,你的灵魂深处是不是想去帮他,有没有?有的。那么在空寂中有灵魂知道,也就是你的本性知道,必须要去度人、度众生,必须去帮助众生。而你真正在帮助众生的时候,又没感觉到“我在帮助众生”。很喜欢用母亲照顾孩子来打比方。一个母亲完全投入在孩子身上,用心在孩子身上,她没有感觉到“我在为孩子做事,我在做把他们养大的事情”,但是实际上这个母亲做的所有事情有没有目的?在真空当中,对不对?她又不空,为什么?母亲教育孩子是天理,这是道理,所以她不空。因为她有这个道理在,虽然她没有去想,真空,实际上她还是有这个指导思想,冥冥中她的灵魂深处还是没有完全空。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