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陵旁必有庙,所以在刘备下葬于惠陵后,当时的蜀汉就在陵旁修建了祭祀刘备的原庙。(原庙是帝王陵旁祭祀此帝王的庙宇,唐宋时期,人们一般称刘备的原庙为先主庙。)(因为现成都武侯祠共有三大主体建筑,刘备死后就已出现其中两组,故以刘备下葬惠陵作为成都武侯祠之始。)到南北朝时,在惠陵和先主庙不远的地方人们又修建了武侯祠,唐宋时期,武侯祠就已成</p> <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我们在提到“武侯祠”的时候,第一个联想到的人一定是诸葛亮,他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追封忠武侯,因此,人们也就将供奉他的祠堂取名为武侯祠。但是很多人发现,刘备汉昭烈庙同样也叫做武侯祠,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刘备和诸葛亮的祠堂都叫做武侯祠,那么这两个祠堂是不是同一个呢?</p><p class="ql-block">1.武侯祠的来历</p><p class="ql-block">的确是同一个。“武侯祠”这个名字的来历,就是诸葛亮被封侯的名字,他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刘禅追封为忠武侯,也因此,后世人纪念他的祠堂就叫做武侯祠。武侯祠应当是很多地方都有,但是这些武侯祠中以成都武侯祠最为出名,规模也是最完善的,毕竟这里曾经是蜀汉的都城,也时诸葛亮最活跃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诸葛亮,字孔明,他的很多事迹想必也不用多说,青年时期隐居,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之后,就一直跟随刘备,出谋划策处理朝政,联合东吴孙权的势力一同抵抗曹操。勤勉谨慎,事必躬亲,而且还是个发明家。通过《三国演义》的描写,诸葛亮更是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神一级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2.汉昭烈庙</p><p class="ql-block">汉昭烈庙,一听名字也就知道,这是用来祭拜汉昭烈帝刘备的地方。三国时蜀汉的开国皇帝,早年时期颠沛流离,尝遍人世间的冷暖,也投靠过很多诸侯,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不过很多人都认为,刘备一直到诸葛亮加入自己的阵营,才终于进入事业的上升期,有了诸葛亮的助力,刘备也终于有了转变。</p><p class="ql-block">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但是在历史上却一直被称为蜀国或者蜀汉。然而没两年,刘备就因为与吴国夷陵一战,心力交瘁,战败之后没多久,就病逝于白帝城,留下诸葛亮辅佐刘禅。刘备死后,成都修建昭烈庙以纪念他。</p><p class="ql-block">3.汉昭烈庙为何也叫武侯祠</p><p class="ql-block">其实,武侯祠本是纪念诸葛亮的祠堂,但是明朝时期因为昭烈庙的香火不如武侯祠,身为帝王的尊严往哪放?于是朱椿下令拆掉武侯祠,将诸葛亮移入昭烈庙,但是仍旧耐不住民间诸葛亮的人气高,人们又把新的拥有诸葛亮的“昭烈庙”叫做“武侯祠”,而且一直都没有改。</p><p class="ql-block">尽管中途也有人提出过意见,认为刘备毕竟是君,诸葛亮是臣,怎么可以反客为主?但是不管怎么改,百姓心中始终将诸葛亮作为主角,一直到后来在讨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时候,考虑到实际情况,也就仍然叫做武侯祠,而不是汉昭烈庙了。</p> <p class="ql-block">三国文化概念</p><p class="ql-block">三国指魏、蜀、吴三国。</p><p class="ql-block">魏国,又称曹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265年司马炎代替魏建立晋。</p><p class="ql-block">蜀国以汉为国号,史称蜀汉,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263年曹魏灭蜀。</p><p class="ql-block">吴国,又名孙吴,222年孙权建国,229年称帝,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80年西晋灭吴。</p> <p class="ql-block">公元184年</p><p class="ql-block">东汉灵帝中平元年</p><p class="ql-block">黄巾之乱</p><p class="ql-block">97年</p><p class="ql-block">公元280年</p><p class="ql-block">西晋武帝太康元年</p><p class="ql-block">西晋灭吴</p><p class="ql-block">公元189年献帝即位灵帝之死92年公元280年西晋武帝太康元年西晋灭吴</p><p class="ql-block">公元220年建立魏国曹丕代汉61年公元280年西晋武帝太康元年西晋灭吴</p> <p class="ql-block">成都武侯祠</p><p class="ql-block">成都武侯祠是纪念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人物的祠庙所在。它是以刘备陵寝所在地(惠陵)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南齐高帝萧道成(479-482年在位)诏令刺史傅琰修立先主祠,位置在惠陵东,应是今汉昭烈庙的前身。惠陵旁纪念诸葛亮的专祠——武侯祠大约建于南北朝时期。武侯祠位于惠陵东偏南、汉昭烈庙西偏南,三者呈倒品字形,各自分立,自成一体。</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蜀献王朱椿主张“君臣宜一体”,废弃惠陵旁的武侯祠,重修汉昭烈庙,将诸葛亮的塑像塑入汉昭烈庙内,实现“一祠同祀君臣”的格局。此后,武侯祠这一名称不再专指纪念诸葛亮的祠堂,而是将惠陵、汉昭烈庙等区域囊括进来,统称“武侯祠”。清康熙十至十一年(1671~1672年),四川按察使宋可发主持重建武侯祠,形成了前(刘备殿)后(诸葛亮殿)两殿并立,前殿如朝廷礼、后殿如家庭礼的君臣合祀格局,直到今日。</p><p class="ql-block">成都武侯祠由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组成的三国历史遗迹区,川军抗战将领刘湘陵园为主体的西区和体现川西民风民俗的锦里民俗区三大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全国唯一一座纪念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蜀汉英雄的君臣合祀祠庙,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授牌“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p><p class="ql-block">武侯祠传承</p><p class="ql-block">三国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和不容忽视的文化遗产,虽然三国历史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那刀光剑影,群雄割据的时代,以及叱咤风云,个性突出的英雄,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忠义、智慧、勇武精神,成都武侯祠正是体现这些传统文化精髓的三国遗迹所在。成都武侯祠历史悠久,如果从刘备下葬惠陵算起,这处三国文化遗迹经过1790多年的历史沉淀,庄严肃穆的庙宇早已成为人们敬仰的三国文化圣地。</p> <p class="ql-block">惠陵与武侯祠的关系返回</p><p class="ql-block">武侯祠乃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等,在全国不止一座,是民众对这位蜀汉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肯定和赞誉的载体。位于成都市区西南方的武侯祠其格局不同于外地,经过千年时代变迁之后,它实际包括了刘备的惠陵、汉昭烈庙、三义庙和川军抗战将领刘湘的墓园。之所以出现如此复杂的三国遗迹区域,是与刘备陵园——惠陵在此不无关系。史书记载:章武三年(223)“先主殂于永安宫……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按汉制宗庙之外有原庙,即汉昭烈庙[]。诸葛亮去世后二十九年,后主在群臣建议下,于“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沔阳即勉县,说明在三国时,祭祀刘备陵庙与诸葛亮的庙宇分别在成都和陕西。</p><p class="ql-block">成都何时有武侯祠?不见正史。宋祝穆《方舆胜览》载:武侯庙“在府西北二里今为乘烟观……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夷少城,独存孔明庙。”李雄公元304年在成都称王,则所建孔明庙的时间应在西晋末东晋初,位置在当时的少城内,(图一)并不在今天城市西南。杜甫《蜀相》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公元759年冬到成都,《蜀相》诗写作于次年春。而数年之后诗人在夔州作《古柏行》回忆道:“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由此得知,诸葛亮的祠堂位于锦官城外,且与先主刘备的汉昭烈庙同在一个区域。我们不知道这座丞相祠堂何人何时所建,从杜诗所反映的“锦官城外柏森森”说明,此武侯祠早已掩映在一片森森柏树林中了,且与惠陵、汉昭烈庙同在一个区域。(图二)虽然森森柏树不能作为判断年代的依据,按柏树生长的缓慢周期推断,该祠建造年代应在唐以前,至少可推至南北朝时期。自杜甫之后,历代文人墨客多到此拜谒,留下歌咏诸葛亮、刘备以及蜀汉英雄的诗词众多。成都西南的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由此成为世人关注的重要三国遗迹源头,开启三国圣地的文化胜境。</p> <p class="ql-block">三国遗迹源头——武侯祠</p><p class="ql-block">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始建于章武元年(221年 ),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等,后合并为君臣合祀祠庙。</p><p class="ql-block">武侯祠,原指位于刘备惠陵旁供奉诸葛亮的祠堂,后历经明清两代的不断修缮和整合,最终变成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的建筑群,隶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是历史上第一次对成都三国历史文化遗迹的整合。</p> <p class="ql-block">刘备殿坐落在一进院的北面,与东、西两侧的文臣武将廊和南边的二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筑。二门上方悬匾大书“明良千古”四个大字,由康熙年间四川提督吴英所撰写。意为“明君良臣,千古垂范” 。</p><p class="ql-block">刘备殿为传统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架。前檐柱上撑弓,雕有彩绘敷金的祥兽图案,制作精巧。</p><p class="ql-block">大殿正中刘备的塑像,刘备高大坐像,整个庙宇中这尊像最为高大。坐像高3米,全身贴金,冠冕九旒,双手执圭。左右侍者,一捧传国玉玺、一捧尚方宝剑。塑像前牌位上写着刘备的谥号“汉昭烈皇帝”,充分体现君尊臣卑的等级观念。</p><p class="ql-block">正殿两侧紧邻东、西偏殿,东偏殿为关羽塑像和其子关平、关兴及其部将赵累、周仓的陪祀塑像。</p><p class="ql-block">西偏殿则是张飞及其子张苞、孙张遵的塑像,除了周仓属于演义人物,其余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p><p class="ql-block">诸葛亮殿是极为传统的庙宇建筑,由过厅、东厢房、西厢房、钟楼、鼓楼、孔明殿6组建筑围合而成。</p><p class="ql-block">殿宇宏敞开朗,殿前石砌台阶,素面石栏杆,望柱上石刻动物,上有雕花撑弓。金柱之间均置蛛网花格门,以别内外,地势略高,使殿堂增加肃穆感。诸葛亮塑像在一神龛内,悬挂 “静远堂” 匾额,表达诸葛亮一生的情操。</p><p class="ql-block">“攻心联”是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深得游人喜爱,名扬遐迩。这副对联悬在诸葛亮殿堂前正中,是公元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赵藩撰书的,联文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是纪念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人物的庙宇,位于成都市武侯祠大街231号,由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锦里民俗区(锦里)三大板块组成。</p><p class="ql-block">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形成君臣合庙的形式,明末,祠庙毁于战乱。现存的主体建筑实际上是在清康熙1672年在旧址上重建的,是全国唯一一座纪念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蜀汉英雄的君臣合祀祠庙,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蜀汉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p><p class="ql-block">- 人心向背:蜀汉政权建国之初,凭借着汉室宗亲的身份和“兴复汉室”的政治口号而崛起。但到了后期,人心已不再思汉,蜀汉政权建国之初的政治优势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 战略失误:关羽大意丢失荆州和蜀汉在夷陵之战的惨败,造成诸葛亮著名宏伟的隆中对计划无法实现其战略意图,并且以此为转折点,蜀汉政权开始由鼎盛时期走下坡路。同时,孙刘联盟也被破坏,引发了后来的吴蜀夷陵之战,导致蜀弱吴孤的困难局面。</p><p class="ql-block">- 经济疲软和民生危机:蜀汉在建国初期,曾经实行过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军事失败,导致经济疲软和民生危机。</p><p class="ql-block">- 实力悬殊:蜀汉政权的实际统治区域只有益州的中部和北部,其南半部(主要是贵州和云南地区)还是非常荒凉蛮夷的地区。而曹魏政权则拥有中国北方的九个州,所以蜀汉政权实际上是三国之中最为弱小的。从兵力上进行比较,蜀汉灭亡前夕其全国的军队加起来只有不到10万人,仅仅是曹魏全国总兵力的五分之一。</p><p class="ql-block">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蜀汉最终灭亡。</p> <p class="ql-block">黄帝(河北张家口人)嬴政(河北邯郸人)</p><p class="ql-block">李世民(河北唐山人)李靖(河北秦皇岛人)</p><p class="ql-block">郭子仪(河北保定人)白起(河北邢台人)</p><p class="ql-block">白居易(河北沧州人)白行简(河北沧州人)</p><p class="ql-block">薛怀义(河北衡水人)常建(河北承德人)</p><p class="ql-block">韩屋(河北廊坊人)王徵(河北石家庄人)</p><p class="ql-block">杜预(河北邢台人)杜如晦(河北邯郸人)</p><p class="ql-block">杜佑(河北衡水人)杜牧(河北唐山人)</p><p class="ql-block">公孙衍(河北张家口人)樊於期(河北承德人)</p><p class="ql-block">韩世忠(河北保定人)殷契(河北邢台人)</p><p class="ql-block">窦宪(河北唐山人)王昌龄(河北秦皇岛人)</p><p class="ql-block">孙思邈(河北衡水人)杨震(河北张家口人)</p><p class="ql-block">炎帝(河北唐山人)大禹(河北邯郸人)</p><p class="ql-block">姬昌(河北邢台人)姬发(河北邢台人)</p><p class="ql-block">周公旦(河北唐山人)仓颉(河北邢台人)</p><p class="ql-block">岐伯(河北保定人)司马迁(河北邢台人)</p><p class="ql-block">李渊(河北邢台人)杨坚(河北衡水人)</p><p class="ql-block">刘彻(河北沧州人)钟馗(河北承德人)</p><p class="ql-block">关尹子(河北廊坊人)杜康(河北秦皇岛人)</p><p class="ql-block">泰伯(河北唐山人)禽父(河北唐山人)</p><p class="ql-block">叔虞(河北邢台人)赵公明(河北唐山人)</p><p class="ql-block">张三丰(河北邢台人)张骞(河北衡水人)</p><p class="ql-block">苏武(河北沧州人)范宽(河北承德人)</p><p class="ql-block">傅子(河北唐山人)宇文恺(河北承德人)</p><p class="ql-block">刘文静(河北秦皇岛人)令狐德菜(河北衡水人)</p><p class="ql-block">李淳风(河北唐山人)阎立本(河北邢台人)</p><p class="ql-block">寇準(河北张家口人)杨素(河北邢台人)</p><p class="ql-block">杨炯(河北沧州人)颜真卿(河北唐山人)</p><p class="ql-block">柳公权(河北秦皇岛人)马援(河北保定人)</p><p class="ql-block">刘康康(河北邢台人)</p><p class="ql-block">马钧(河北承德人)韦孝宽(河北唐山人)</p><p class="ql-block">韦应物(河北秦皇岛人)韦述(河北衡水人)</p><p class="ql-block">韦庄(河北唐山人)班固(河北沧州人)</p><p class="ql-block">班昭(河北唐山人)韩混(河北邢台人)</p><p class="ql-block">李泌(河北沧州人)程邈(河北唐山人)</p><p class="ql-block">刘向(河北邢台人)马融(河北唐山人)</p><p class="ql-block">张载(河北唐山人)班超(河北邢台人)</p><p class="ql-block">来源;陈丽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