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愤怒时,观照这个念头

大侃说

<p class="ql-block">记得咏给.明就仁波切在《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写到:佛法修持的要诀在于,当念头,感受和感知分别升起时,我们只是单纯地安住在当时纯然的觉性中。这种温和的觉性被称为“正念”。</p><p class="ql-block">如何安住在纯然的觉性中,就是说,当愤怒时时,你能感受到念头。儒家是“格物致知”;道家“与自然合一”,释家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观照自己的心”。</p><p class="ql-block">印度的灵修大师萨古鲁说:负全部责任,就意味着拥有完全的觉知,当有了“我要负责”的决定时,意味着你有做出回应的能力。如果你决定“我不负责”,那么对愤怒只是反应,会陷入循环之中。</p><p class="ql-block">不管那种方法,最终的目的就是让自己觉醒,或者说在愤怒,嫉妒,羡慕的情绪升起时,你看见了它,那么就不会主导你,每次这样的练习,过去的习性会慢慢减弱。那些根深蒂固的记忆就会松动。逐渐被“正念”替代。</p><p class="ql-block">写了上千篇文章,发现也能感受到佛家的“正念”,儒家的“格物致知”,道家的“道”,灵修的从反应到回应。</p><p class="ql-block">昨天在球场,我观照念头。当一直落后的情况下,最终输了,情绪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因为比分落后已经为输球埋下了伏笔,心理有了准备;当一直领先,将要赢的时候,却输了。意识和现实之间有了分歧,如果没有安住在纯然的觉性中,那么情绪的波动就会很大。</p><p class="ql-block">没有进入这样的场景的时候,觉得情绪控制容易,那是因为埋藏在潜意识中愤怒的诱因没有被激发,只是用意识在考虑问题。当环境把诱因激发出来,剩下的就是愤怒的反应,意识处在关闭的状态。路怒,甚至别车产生的交通事故都是这些原因造成的。</p><p class="ql-block">写作是“格物”,简单易行,三年级的小学生都会写。曾国藩通过写札记,改变了自己性格。比如在争论中得理不饶人,认为赢了,但得罪了很多人;回家后写反思,向当时争论的官员道歉,扭头就随口大骂“如果我不是要成为圣人,才不会道歉,你算什么东西”。当意识到之后,又去反思。就这样不断重复磨炼性格。</p><p class="ql-block">可以从流水账开始练习,但要在流水账中加入感悟,比如被批评的感受,在寻找认同时而没有得到时得感受。通过读书探寻这些感受如何而来。为什么同样一件事,你是这个角度,别人是另一个角度。</p><p class="ql-block">从为什么开始,认识习性中的源头。当不断的写下去。就慢慢认识自己。对意识和潜意识有了认识。对念头有了观照。就是说,情绪失控的念头升起时你看到了它,在表现出行为之前,有了缓冲。看到它,念头就会消失。那么情绪也就消失。</p><p class="ql-block">情绪管理的能力会随着写作的深入提升,很多时候情绪的波动里包含着迁怒,当下的发生并不是唯一让你失控的部分,只是迁怒累计的结果,当把每次的情绪看到,就不会积累。也就是在正念中。</p><p class="ql-block"><b>​​每天日更,写了七年,大约 200 万字,从文章中见证自己的成长。 那么你也可以。写作,读书,情绪管理,家庭教育,婚姻关系都能从中得到启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公众号“大侃说”。7 年的改变浓缩在文章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