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两大智者交锋-文殊和维摩诘的碰撞(读书笔记六)

春雨

<p class="ql-block">就是我们的攀缘心,想要抓取的心,我们早已经习惯于借助于两个东西的对比来确定某个概念,这是红的,那是绿的;我们也早已习惯借助两个东西来确定自我的存在感,那是你,那是你的,这是我,这是我的。</p><p class="ql-block">我们通常有哪些攀缘对比的标准呢?大致分为三类,一种感受、一种是理念,一种是能感受能生起理念的存在感。</p><p class="ql-block">怎么断掉这种与生俱来的攀缘心呢?</p><p class="ql-block">警醒自己,万物非我,也非我所有,也不可能属于我,既然不属于我的,自然而然会放下攀缘。</p><p class="ql-block">什么叫做非我所有,不属于我的呢?放下两种理念,内在和外在的理念,内在和外在的分别。如此是真正的调服自心,疗愈自己。如此可以断掉千百年来在我们身上反反复复的’轮回‘。</p><p class="ql-block">如果一个人一直执着于我,我怎么样,我有什么我没有什么,再拼搏再努力,也是一场空。超越自我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大勇猛,大气魄。</p><p class="ql-block">再向前一步,一个智者觉得自己不舒服,应该这样去想,当下这个不舒服,不是真相,也不是假象,只是因缘显现而已;众人的不舒服,也不是真相,也不是假象,只是因缘显现而已。能看到这一点,就可以放下对’悲悯心‘,对所谓’慈悲‘,对所谓的’爱‘的执着。</p><p class="ql-block">因为真正的无我,不仅仅意识到生命的圆满,而且放下‘我’的概念,而且进一步放下‘你’,放下‘他’,放下‘大家’的概念。既然没有了这些概念,悲悯谁?爱谁?谁需要爱呢?</p> <p class="ql-block">向前走一步,智者依然悲悯,悲悯的不是某个人,而是本来是的圆满清净被颠倒妄想所遮蔽,人们却没有觉察到。</p><p class="ql-block">虽然这么说,大家也不要执着悲悯,执着爱,执着于慈悲的概念,执着这些概念,就会厌倦在‘颠倒妄想’中沉浮,厌倦于‘生死’,厌倦红尘中的纷纷扰扰,高手可以能真正放下这些概念,虽然身处红尘也不会有厌倦心。这才是真正的自在。</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引导别人跳出捆绑心灵的束缚。自己还被捆绑的状态,怎么能帮别人解开束缚?自己跳出来,才有能力帮助别人。什么叫心灵的束缚?怎么解开这个无形的枷锁呢?</p><p class="ql-block">捆绑和开解就有了真假两重四种现象。</p><p class="ql-block">执着于内在清净,是捆住高手的绳子;能够不执着就是灵活运用,是解开的方法。到这里,还是会有人执着‘不执着’这个概念。所以两两综合,有四种现象。</p><p class="ql-block">假的内在清净,真的内在清净;假的不执着,成了新绳子,真的不执着,是真自在。</p><p class="ql-block">什么叫假清净?因为喜欢贪恋自己的榜样,那些大自在者、大成就者的结果、境界,在这个过程中经历无我-无相-无愿,这样拿到的结果,虽然好像也是清净,但是假清净,还会被榜样所困。如喜欢偶像很开心,偶像塌房了,自己崩溃迷茫了;如喜欢某导师,当听到别人诋毁导师时,自己心里就会起烦恼。</p> <p class="ql-block">什么叫真清净?不是因为羡慕别人,而是自己庄严自己,自动自发的去支持别人,在这个过程中经历无我-无相-无愿,这样成长就不会被榜样所困。</p><p class="ql-block">什么叫假不执着?在生活中,打着大爱的名义,慈悲的旗号,实际上贪嗔痴慢疑从未间断,还告诉别人这是不执着,不着相,实际上是欺骗自己。</p><p class="ql-block">什么叫真不执着?同样是在生活中,可能会犯错,可能也会显现烦恼,内心一直保持清净,不管是做事还是与人交往,常保持警醒,常反思自己,这是真的不执着。</p><p class="ql-block">文殊,自己不舒服有烦恼的智者,应该这样去疏导自己,疗愈自己。</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再向前走一步,还要看到身体每时每刻都在更新,看到执着身体的感受也不可取,身体不是我,这是智者的智慧。</p><p class="ql-block">真正的智者虽然也会也会生病,也会有烦恼,在这个过程中他会保持警醒,也会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去支持身边的人,因为发自内心,所以从不厌倦,这是自在的表现,也是不执着的表现。</p><p class="ql-block">再看我们的身体,从理念上讲,如果以病的标准,哪里完全健康的体魄?以健康的角度,只有不同的健康,哪有病的存在?</p><p class="ql-block">如果从现实的角度,是人,就会有不舒服的时候,即使不舒服,也不妨碍我们做人,这样去看病,看烦恼,这样去看身体,看内心,跳出过去和未来的框架,真实的活在当下,不抗拒不逃避,不正是人生不执着的智慧吗?</p> <p class="ql-block">文殊,一个生病的智者就是这样调伏自己的心的,不执着,又不执着‘不执着’。</p><p class="ql-block">如果执着于不执着清净自心,那就是个笨蛋;如果执着于清净自心,那就是自利。能够跳出这两种情况,发自内心想为更多人做些事,服务更多生命,才算真正的智者。</p><p class="ql-block">虽然显现生死,却不放任自流;虽然内心清净,却不彰显自我;比如智者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又有自己追求;拥有高超的智慧,却不在意名利地位;不是没有妄想,也从不执着清净;</p><p class="ql-block">虽然也会做错事,但会迅速复盘调整自己;也会学习成长,但不会造成自己内耗;虽然知道表象如梦如幻,却不抗拒表象;虽然明白因缘和合,但也能接受不正确的观点。</p><p class="ql-block">虽然帮助别人,却从未放在心上;虽然喜欢放下,却从未抛开身心;虽然生活在三维的维度里,却从未忘却本心;虽然心中没有执着,却一直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虽然洞悉如梦如幻,依然坚持成长自己;虽然明白一切无生,依然会做一切善行;</p> <p class="ql-block">虽然自己能够做到六波罗,也会感知周围人的感受和动机;虽然能力已经圆满,却没有逃避责任的念头;虽然已经深刻体悟到慈悲喜舍,并不留恋清净光明的境界;虽然能够深入安定,也能平常生活;虽然可以时时觉察,心也不会脱离当下;虽然可以做到行善断恶,也从未放下精进觉知;</p><p class="ql-block">虽然能量满满,但不会吝啬能量,能够灵活运用;虽然自己成长深入五根,也没有只在乎自己,还会用所学分别周围的人,根器如何;虽然自己已经具备人生五种力量,也不断探索更多的可能;虽然已经做到了七种觉知,也在向更优秀的人学习;虽然定慧的功力越来越深,也不会脱离红尘世间;</p><p class="ql-block">虽然已洞悉不生不灭的根本,也会庄严自己的外表;虽然自己已经成就了自身,也不舍离广大的慈悲;虽然已得真正的清净,依然愿意根据人们都需求作出回应;虽然洞悉不二真相,也愿意显现种种分别清净境界;虽然获得了大自在,心里也装着所有的生命。</p><p class="ql-block">听到这里,八千弟子对维摩诘所说境界心生欢喜,这就是我应该追求的目标,要活出来的样子呀!</p><p class="ql-block">《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