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佛寺

红太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月十五日上午,我们慕名来到塔銮寺,顺便先去旁边的卧佛寺参观。以前卧佛寺属于塔銮寺的一部分,后独立分出来,与塔銮寺一路之隔。卧佛寺位于老挝首都万象,因寺庙内有一座巨大的鎏金卧佛而得名,卧佛金碧辉煌,慈祥优雅。寺内一个主殿中有许多精妙绝伦的壁画,描述了佛教诞生前前后后的故事。卧佛寺规模不是很大,但由于和著名的塔銮寺近邻,因此人气比较旺盛。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寺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开放式殿堂,也是主要的殿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殿堂有三个门,每个门口都有两条金色的双头巨龙,龙的下方有佛像浮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殿堂可以见到许多佛像沿着墙面围坐,墙上挂满了各种色彩鲜艳的图画,天花板上也绘制了许许多多的图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讲述了许多佛教文化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以说这就是佛教文化的展示殿堂,通过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绘画,向人们展示老挝佛教的前世今生,及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在此可以让游客对老挝的历史和佛教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殿堂内有佛教用的乐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挝是一个古老的国家, 建立于公元 749年,当时名为澜沧王国。开国君主名叫法昂,1316年出生于勐骚瓦,今老挝琅勃拉邦。其父召法皎本是勐骚瓦国王帕纳占蓬之子。召法皎因得罪其父,携子流亡柬埔寨国。法昂在柬埔寨长大,并娶了柬埔寨王之女。1352年,法昂率领柬埔寨王给他的一万名士兵返回故国,并成功击败其祖父,入主勐骚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353年,法昂于勐骚瓦称王,国号南掌,并统一了老挝地区。“南掌”的老挝语原意为“百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象”。南掌,又名澜沧,源于澜沧江而名。1353年至1694年是老挝的封建王朝时期。南掌也是今天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前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墙上的壁画主要是介绍释迦牟尼的成长经历,及佛教文化的创立过程。释迦牟尼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也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他的生平事迹被编成一系列的神奇故事,充满于早期佛教史籍中。释迦牟尼的形象在后世被神化,成为法力无边、神通广大的神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种族名,意为“能”;牟尼,亦译为“文”,是尊称,意为“仁”、“儒”、“忍”、“寂”。合为“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意即释迦族的“圣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母亲摩耶夫人是邻国拘利族天臂国王之女。摩耶夫人在回父国途中,于蓝毗尼分娩后7天去世,太子因此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成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释迦牟尼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加上释迦族姓面临灭族的战争威胁,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开始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跟随“数论”先驱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后到尼连禅河附近树木中单独修苦行6年。认为苦行不是达到解脱的道路,转而到伽耶(菩提伽耶)毕波罗树下静坐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最后达到觉悟。时年30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先在波罗奈城鹿野苑向其侍从阿若憍陈如等5人说法,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进行传教,并组成传教的僧团,奠定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在王舍城先后受到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及其子阿阇世王的皈依,在舍卫城受到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皈依。弟子很多,传有500人,其中著名者有10人,被称为十大弟子。80岁时于拘尸那迦城逝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释迦牟尼在世宣讲佛法口授身传,没有文字记录的经典。释迦牟尼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了避免佛教教义日久散失,也为了防止其他“外道”异说渗入佛法,对于他的言教进行了整理,是为“结集”。释迦牟尼的学说内容,可归纳为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释迦牟尼佛的教义深受人们的欢迎,他先后得到了多位国王的皈依,并组建了一个庞大的僧团。他的弟子众多,其中著名的有十人,被称为十大弟子。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充满了智慧和慈悲,他的教义不仅影响了古代印度,也影响了全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有一座非常精美高大的雕塑,上面有一个王子一般的人物在拉弓射箭。向世人展示王子力大无穷,勇敢的英雄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卧佛是老挝佛像的代表形象,在当地十分寺庙常见,根据佛教档案记载,释迦牟尼收了最后一个叫做善贤的弟子之后,便在拘尸那揭罗国这里“入寂灭乐,于双树间北首而卧”,后来当地佛教信徒便是十分悲痛,感叹众生福尽,于是这个卧佛的形象成为了安慰大家悲痛的形象,象征着佛祖与世长存,保佑万物苍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挝卧佛是佛教中关于佛祖的一种法相,通常被认为是释迦牟尼佛圆寂的形态。在佛教中,圆寂也被称为“涅槃”,意味着“佛”已经超脱物外,修得正果,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卧佛寺是老挝最大的吴哥寺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遗产,拥有保存完好的雕刻品和有关高棉人历史以及废墟发现和修复信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佛教的涅槃是一种不生不灭的永恒宁静的境界,卧佛的设计应将宗教意义与现实意义紧密结合在一起。佛陀用生老病死四相来劝化众生,因而涅槃佛(卧佛)必须具有归于寂灭的表象特征,不能把卧佛制造成休闲游戏的状貌。卧佛的现实意义就是要让观众看到“死”,但是又不能害怕死,在生死关头要能泰然处之,得到心灵的安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些金碧辉煌的建筑供奉着佛教列祖列宗的牌位和佛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卧佛寺的大门对着塔銮寺,参观卧佛寺后直接去塔銮寺参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