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府衙去看碑

郑州张世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关于南阳府衙,大凡到过南阳的人恐怕都不陌生。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想了解它,在网上搜搜即知。然而,在南阳府衙现存的众多碑刻中,又有哪几通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你未必知晓。为了满足碑刻爱好者的愿望,本文愿抛砖引玉,与大家分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阳府衙,又称南阳府署、南阳知府衙门,地处南阳市民主街,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府衙坐北向南,现古建筑有30多座共140余间,总体布局然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格局和风貌。南阳知府衙门作为中国清代唯一一座保存至今而且布局依然完整的府衙建筑,对研究中国古代官署的规划、形制、发展变迁以及地方官吏的任用及其他政务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阳府衙现存碑刻较多,有的已展出,而有的尚在库房里。就已展出的碑刻而言,如下四通碑无疑是重中之重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一,福寿碑。该碑由清代慈禧太后亲笔所书,碑正面的“福” “寿”二字庄重圆满,运笔有力。根据落款时间为同治二年,也就是1863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史传清朝道光二十六年,当时只有八岁的慈禧太后跟随父亲来到南阳府,在南阳府三宝殿东侧的西华苑住了两三年。慈禧太后入宫后,受到咸丰帝的赏识,后成为皇后及皇太后。同治年间,慈禧太后没有忘记当年在南阳的生活。她用笔写下“福寿”这个词,作为给临时南洋政府办公室的礼物,然后把它刻在西华花园的中殿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二,中原冲要碑。书丹者是前后五任南阳知府的顾嘉蘅。顾嘉蘅在南阳近代史上,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曾五任南阳知府,与南阳结下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而真正让顾嘉蘅名扬天下的则是他为南阳武侯祠撰书的名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三,任恺自警碑。此碑为清光绪年间南阳知府任恺所提书。碑文为一副对联,上书“当盛怒时忍耐须臾俟心气和平省却无边烦恼”“处极难事沉思片刻待精神贯注自然有个权衡”。细细品味,如今的我们生活中是不是也该是这样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四,刘拱宸白菜碑。清代南阳知府刘拱宸所立,上面刻着“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 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告诫自己要清廉俭朴,关心百姓疾苦,不能让百姓面带菜色。这种境界和格局,即便放到今天也是不落伍的。刘拱宸是清代同治年间的南阳知府。他非常崇仰名臣刘宽,自认是刘宽后人。做南阳知府时,他处处师法刘宽,为官清正,南阳百姓妇孺皆知,都叫他“刘青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与众不同的是,南阳府衙还有众多匾额,这些匾额不仅书艺超群,而且内涵深刻。较好的洤释了中国古文化的精髓。比如府和第,在一般人看来,这两者是没有区别的。其实大为不同。前者只有王爷或正国级的人,其宅院才配享用,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雍王府、李鸿章的李府、袁世凯的袁府等。而副国级及其以下者,其宅院只能称“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丰富自己的藏品内涵,南阳府衙还借用了其他地方的碑刻拓片来装点自己。比如这张“义勇第”拓片,就是舶来品。《义勇第匾额》作为洛阳民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是当年刘墉(刘罗锅)奉嘉庆皇帝之命为表彰罗固群“仁义忠勇家风好”而书写的。该匾额忠实的再现了刘墉的书写风格,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幅对子是顾槐写的。说到顾槐,你可能不太熟悉,说到他曾经当过道光皇帝的老师,也许你就会另眼相看了。更加让你肃然起敬的是,他的儿子就是五任南阳知府的顾嘉蘅。顾嘉衡学问不亚其父,道光二十年中进士,后五任河南南阳知府。真可谓:父子皆名士,家风有传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