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伊犁与《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

彭佑明

<p class="ql-block"><b>收复伊犁与《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对待收复新疆的问题上,当时的清朝政府统治集</p> <p class="ql-block">团内部曾发生激烈的争论。以李鸿章为首的集团力主放弃新疆,集中财力,充作“海防之饷”。而以左宗棠为首的集团则力主收复新疆,认为“关外一撤藩篱,虽欲闭关自守,势有未能”,积极主张保护西北边防。左宗棠的主张是符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在全国人民舆论压力之下,清朝政府同意了左宗棠的主张,准其借外债充军饷,率军收复新疆。</p><p class="ql-block"> 1876年,左宗棠率军出关,先攻北路,转取南路,节节胜利。1877年4月,清军击溃阿古柏匪军,不久阿古柏死去。10月,清军收复阿克苏,12月收复叶尔羌、喀什噶尔,1878年1月,收复和田。新疆只剩下伊犁还在俄军手中。 </p><p class="ql-block"> 当清军出关着手收复新疆的时候,沙俄已预感形势不妙,扩张计划即将幻灭,于是,沙俄统治集团便开始研讨对策。1876年4月23日,沙俄召开了由陆军大臣米留金担任主席的特别会议,决定俄国必须获得下述利益,才能交还伊犁,即:俄国商人有权向中国内地派送商队,中国把特克斯河流域和穆素尔山口割让给俄国。① </p><p class="ql-block"> 1878年6月,清朝政府派遣崇厚出使俄国,索还伊犁。崇厚到彼得堡之后,便遭到俄国的百般刁难。左宗棠曾致书崇厚,提出要沙俄交还“伊犁全境”,“全境以内不容其侵占留住”。②但是崇厚这个反动官僚本来就是一个投降派,在沙皇政府讹诈之下,竟然擅自同意了沙俄</p><p class="ql-block">①&lt;1860-1895年资本主义列强在远东的殖民政策》,第232页,</p><p class="ql-block">②《清季外交史料》,光绪朝第16卷,第5页。</p> <p class="ql-block">的要求,在俄国黑海之滨的利发第亚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亦即《利发第亚条约》)。</p><p class="ql-block"> 《交收伊犁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巨大权利,其中包括:割让霍尔果斯河以西及特克斯河流域的大片领土,修改塔尔巴哈台附近边界;俄商在蒙古新疆贸易免税;增辟由陆路至天津、汉口、西安通商线路;俄国在嘉峪关、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古城增设领事;赔偿“代守”伊犁兵费500万卢布(合白银280万两)等。伊犁名义上归还中国,但其西境南境都被沙俄割去,实际上“已成弹丸孤注,控守弥难”。①</p><p class="ql-block"> 崇厚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消息传来,全国舆论大谐,认为崇厚丧权辱国,出卖民族利益,应予惩处,对所订条约也应不予承认。清朝政府统治集团中就崇厚订约问题,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左宗棠主张对沙俄“先折之以议论(交涉),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②这种和战并用的主张得到了清朝政府统治集团中一部分人的赞同。李鸿章又重弹他的卖国老调,他要求履行崇厚所订条约,借口换取沙俄的“帮助”,防止日本侵犯台湾、朝鲜。他这种卖国主张,实际上是使中国完全成为沙俄卵翼之下的殖民地而已。清政府在全国舆论的压力下,没有批准这一条约,并将崇厚逮捕下狱,判处“斩监候”,用以平息民愤。</p><p class="ql-block">①《清季外交史料》,光绪朝第16卷,第26页。②同上,第18卷,第6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沙皇俄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气急败坏,决定对中国施加压力。驻华俄使凯阳德于1880年1月4日质问总署,将崇厚交部议处的“谕旨,是何用意?”中国政府回答:“此系中国内政,与俄国无涉。”俄使威胁说:“既是中国内政,俄国使臣在此无事可办,只可就走”,还说什么“俄国并非无力量,至条约准与不准,在俄国总是一样”。①同时,沙皇俄国也在我国东北、西北边境,调兵遣将,在新疆边境集中了上万军队和各种火炮,并扬言,“如中国不允俄国人在松花江行船至伯都讷(扶余),即拟三路进兵”,②沙俄海军司令勒索夫斯基在1880年7月率海军到中国海面示威,③摆出了一副武装进攻中国的架势。 </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并没有被沙俄的嚣张气焰所吓倒。为了自卫,清朝政府也做了相应的部署。左宗棠在新疆也作好了防御敌人进攻的准备。由于沙俄侵占我国伊犁并拒不交还,中俄两国间的关系,骤然紧张起来。但是,当时沙俄本身的情况并不是十分有利的。它在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虽然取胜,但在外交上受阻于英法,显得十分孤立,没有得到什么成果,国内财政却因此次战争而陷于破产。国内局势十分紧张,工农群众运动高涨,形成了革命形势。它这时无力发动一次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战争。</p><p class="ql-block">①《清季外交史料》第18卷,第10页。②同上,第22卷,第14页。</p><p class="ql-block">③参看日人矢野仁一著《近代中国外交史》东京版,846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880年2月,清朝政府任命当时的驻英公使曾纪泽兼任驻俄公使,准备与俄国再度谈判,以便改约。</p><p class="ql-block"> 1880年7月,曾纪泽到俄京彼得堡,沙俄在1880年8月25日的特别会议上,按照米留金的意见,决定不坚持要特克斯河流域,但要中国增加“报酬”,以抵补沙俄派遣军舰到太平洋的花费;尽可能避免和中国武装冲突。①中俄之间重新进行谈判。</p><p class="ql-block"> 在谈判中,俄国代表竟然问中国代表:“中国沿海地方何处可让”,真是嚣张已极。更有甚者,沙俄公然提出要中国“补偿”其“兵备设防”费用,理由是中国不同意《利发第亚条约》,又不向俄国商议,竟然调兵制械,与俄国不睦,逼得俄国不得不花销大量费用来从事兵备设防,所以应向中国要求“补偿”。这真是地道的沙皇俄国的强盗逻辑,本来是它调兵遣将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反诬中国对俄国不睦。曾纪泽严辞拒绝了以沿海地方作“补偿”和赔偿“兵费”的无理要求。曾纪泽明确指出:中国不是战败国,为什么要向俄国赔偿“兵费”。并说:设防兵费“俄国既可向中国索取,中国亦何尝不可向俄国索取。”沙俄外交副大臣热梅尼竟然无耻的说:“无论兵费不兵费,总算是俄国要钱。”②他还说:同中国人谈判,必须把“枪口对准他们的胸膛”,“必须把手按在剑柄上,准备和决心拔出它”,“我认为最好是不拘采取何种形式,尽量从他们</p><p class="ql-block">①&lt;1860年—1895年资本主义列强在远东的殖民政策》,第235页。</p><p class="ql-block">②《金轺筹笔》,载《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三帙,第376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手里多索取几百万”。①沙俄外交大臣格尔斯也叫嚷:“我认为必须向他们露一露牙齿”,“我们不能放弃要求赔偿,如果中国人不愿意理解这点,则我们只有向他们伸出拳头”。②老沙皇的狰狞嘴脸巳暴露无遗。</p><p class="ql-block"> 1881年2月24日,曾纪泽与俄方在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以代替崇厚签订的条约、章程。</p><p class="ql-block"> 沙俄通过《中俄伊犁条约》第二条,无理干涉中国内政,它保护为沙俄侵略者效劳的汉奸卖国贼,要清政府对他们“均免究治,免追财产”。条约第三条规定伊犁居民“或愿迁居俄国入俄国籍者,均听其便”,实即胁迫中国居民迁入俄国。根据中俄双方约定,订约之后一年,沙俄驻军才撤回俄国。在这一年里,俄兵在伊犁各地,逼迫中国居民迁入俄境。沙俄在宁远城,对于不愿迁移的中国居民进行毒打,“哀号之声,彻于四野”。③就这样,沙俄胁迫我国边疆居民迁入俄境者达五万多人。④</p><p class="ql-block"> 条约还规定中国“赔款”增加到900万卢布。条约准许俄国商人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乌鲁木齐及天山南北两路各城自由贸易,“暂不纳税”;在原有的由恰克图经过张家口、通州到天津的陆路通商路线之外,中国为俄国商人另行增辟一条由新疆直到嘉峪关的陆路贸</p><p class="ql-block">①②杰拉维奇编:《俄国在东方》。</p><p class="ql-block">③《清季外交史料》,光绪朝第32卷,第15页。④&lt;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历史&gt;.第430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易通道,而其进口税一律比由海路运入中国各口岸的货物减低三分之一。沙皇俄国通过《中俄伊犁条约》对中俄贸易作了一系列规定,为沙俄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十九世纪七十一八十年代,沙俄资本主义虽然发展起来,但它低拙劣产品是经不住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商品的竞争的。因此它力图控制中国的新疆、蒙古等地的陆路贸易,利用“免税”、“减税”等一系列特权,独占中国西北部广大市场。</p><p class="ql-block"> 《中俄伊犁条约》又允许俄国在嘉峪关、吐鲁番设立领事。其后,沙俄在设领事的各城市里,派驻军队,购置土地。伊犁驻有沙俄骑兵156人,大炮2门,塔尔巴哈台60人,乌鲁木齐、喀什噶尔各30人。①这就是沙皇俄国在中国境内增加的侵略据点,严重的损害了中国的主权。</p><p class="ql-block"> 《中俄伊犁条约》第一条、第七条虽然规定把伊犁归还中国,但中国的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却被沙俄强行割去。条约第八条又规定:“自奎峒山过黑伊尔特什河至萨乌尔岭画一直线,由分界大臣就此直线与旧界之间酌定新界”,据此,1883年中俄签订《科塔界约》,沙俄又割占了我国斋桑湖以东和以南的大片领土。</p><p class="ql-block"> 此外又根据条约第九条规定:“俄国所属之费尔干省与中国喀什噶尔西边交界地方,亦由两国特派大员前往查勘,照两国现管之界勘定,安设界牌”。自1882至1884</p><p class="ql-block">①耿兆栋:《伊犁旅行记》,载《地学杂志》1910年版第21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年间,沙俄又逼迫清朝政府签订了几个新的界约,进一步从中国割占了特穆尔图淖尔(伊塞克湖)东南地区及阿克赛河源地区等大片土地。沙俄通过《中俄伊犁条约》和上述几个勘界条约,又割占了中国西部七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p><p class="ql-block"> 《中俄伊犁条约》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它加深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过程,从此沙俄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我国的新疆和内地。</p><p class="ql-block"> 我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于沙俄的侵略,给予有力的回击和坚决的抵抗。《伊犁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年,即1882年,霍尔果斯河西岸的索伦营右翼四旗人民就强烈要求“再议疆界,收回其地”,①乌梁海左翼蒙古牧民“男妇老幼,至死不肯分让”,③充分表明了新疆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反对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的坚定立场。</p><p class="ql-block">①《清季外交史料》,光绪朝第27卷,第26页。②同上,第29卷,第1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