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月26日上午我们四人游览了忻州古城之后,上网查阅得知阎锡山故居距离古城只有40分钟车程,一致同意过去看看,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大家的过去的印象中,阎锡山是一个军阀,是统治了山西近四十年的土皇帝,也算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名人,现在都到了他的家乡还是应该过去看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阎锡山故居当地人习惯叫它阎家大院,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河边镇河边村,大院背靠文山,面对滹沱河水,是古人认为的绝佳风水宝地。 </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属于五台县,后来划归到了定襄县,为什么说这里是一个风水宝地,因为就在据此不远处还诞生了另一个影响山西命运的人,那就是徐向前元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穿过路两边农妇买土特产的长长的摊点,来到阎家大院雕梁画栋的门楼前面,上方匾额是“文沱草庐”4个遒劲的颜体大字,下方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阎家大院”石碑, </p> <p class="ql-block">阎家大院东院一进三院,整个院子的建筑全是中国传统宫殿式,较为讲究。 </p> <p class="ql-block">各个建筑物上,都装饰着各种木石雕刻,栏杆柱底石上雕刻着狮子、毛猴,立栏、卧栏上彩画着各种传说故事,诸如“桃园三结义”、“吕洞宾出世”等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阎家大院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大院刚刚建成时,共计30座院落,八百余间房屋,后来日本人侵华攻占这里以及后来的破坏,如今现存18座院落575间房层,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总体设计分为上下两层,前后为东西花园,依旧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院照壁背面孙中山先生亲手书写,赠送给阎锡山的“博爱”二字格外显眼。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东花园一院是阎家大院里最大的一个院子,建筑采用“五脊六兽排山瓦,排檐插飞挂铁马,立栏卧栏露明柱,鼓墩岩石接出厦”的中国传统宫殿式装饰手法,飞檐走兽,雕梁画栋,院内四周是厅堂,中间是花坛和影壁,周围则是用条石、鹅卵石和青砖铺成的带有装饰图案的车马环行便道。 </p> <p class="ql-block">值得观赏的是东花园一院东北角建有一座3米的喷水池,全部用青石雕刻而成,周围由八屏八柱连接成一圈圆形围栏,柱上雕以花卉,屏上雕刻有戏剧场面。栏杆每根石柱上面都蹲着一个小石狮,共计8个小石狮。地下经过喷水池中里的一根高达4米的石柱,由上面一只坐在荷花座上的顽皮的小石猴“尿”出,这根4米长的石柱是由一块整石雕刻而成,工匠从中间打通让水从下到上喷出来。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东花园2院是整个阎府建筑群中最豪华端庄的院落,二院里最壮观的建筑是东大厅,门楣高悬“笃礼崇义”牌匾,其木、砖、石三雕均为上乘之作,典型的晚清宫殿式的建筑风格显得华贵和庄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里原为阎氏家族议事待客之处,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17日,阎锡山父亲去世后,设灵堂于此大厅,出殡之日何应钦曾代表蒋介石在此祭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东花园2院正厅是东花园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右边建筑墙上镶嵌着6幅阎锡山的家训,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计算一年不如计算一月,计算一月不如计算一日,计算一日不如计算一时,盖以一时所损益者为数虽小,而累以年月则为数甚大”,足见阎锡山的心机,难怪他能统治山西38年而不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东花园三院比前两院要小巧得多,但建筑更为精雕细刻,富丽堂皇。三院的正厅是阎锡山会客办公的场所,取名“当仁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18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到阎府,在“当仁堂”会见时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国共双方共商山西抗日大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当仁堂”背后有个偏劈小院是阎锡山的居室,只有他的副官知道,门前对联“业宏根于识足,国健凭于计周”出自增补贤文;居室正对门的墙上挂着孙中山先生的“博爱”横幅,两旁的对联“雅量风清兼月白,高情涧碧与山红”是海南南山寺的佛学对联,下面是香案,一张八仙桌,两把靠背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个小院僻静、幽深,常人一般不能进入,因紧靠“当仁堂”, 在这个小院里进,可通三院;退,可抵车道;上,可达二楼;下,可入地道直通村外,其诡秘的建筑设计很符合时局的变化和主人的心理。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东花园南窑外壁,即三院大楼的外壁,依然完好地保存着十八幅阎府家训石刻,其内容或谈论交友持家,或言说善德治学,均为阎锡山言论。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人们奇怪这些遗迹为何能躲过十年浩劫而保留至今天?原来这些石刻在文革前就有人用泥灰抹平了,“文革”中上面写满了领袖语录,自然无人敢造次了,就这样,这些石刻就奇迹般地留存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阎锡山早年在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认识了孙中山,武昌起义山西首先响应,因此参加辛亥革命成为阎锡山人生最光彩一页,被选为山西都督时才28岁,孙中山1912年来山西考察时 ,高度评价阎锡山对辛亥革命的作用,这是孙中山一生中唯一一次莅临山西,这段史实成为阎锡山日后的政治资本以及不断向人炫耀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故居转悠,我们对阎锡山的生平慢慢清晰起来,其清光绪九年(1883年)10月10日 出生于五台县河边村的经商世家,我在忻州丁字街口路西稍微往南的的老字号成育敦药店(现为礼服馆)的介绍中,还看到阎锡山少年时曾因父亲生意破产,在这家店铺当过一年多学徒,后来阎父在太原谋得生计,即将阎锡山接走,阎锡山留学日本成了气候,其在忻州学徒之事才逐渐传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阎锡山故居越转悠,越觉得他的故居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诡奇,“门”“路”极多,如入迷宫,稍不留神就可能走错路进错门;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更有趣的是,阎府的建筑是随着阎锡山的升迁而变成这样的规模的,每升迁一次,他便修建一处。袁世凯任命他为“同武将军”,他就立即修建了“同武将军府”;袁称帝封他为“一等侯爵”,他就修建了一座小巧玲珑的四角小楼,取名“得一楼”。</p> <p class="ql-block">都督府属于故居内的早期建筑,为一进两院式,平面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布置方式,呈长方形,有强烈的轴线感,左右对称、规整严禁,东西向较深,东厅五间供奉有祖宗牌位,其余房间均用于住人,从规模上看,它比当地富裕人家的宅院大、有气派,特别是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西方的建筑造型。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都督府的平面设计简洁,呈“矩形平面”,一层砖木结构,上部有出挑,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院长15.7米,宽34.7米,占地面积544.80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阎锡山故居内的建筑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以东为上, </p> <p class="ql-block">每个院子的东房都高于其他方位的房屋,这主要是因为河边镇的东边有座文山,它既是镇上的风水与象征,又是乡民们祈求美好愿望的依靠,即所谓的“背靠文山,面对沱河”,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连接老宅和新院的地道“行得通”,拱形洞口是精美的石雕,穿过石洞来到一间小院,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都督府,都督府后院一角还有一处小院就是得一楼的所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此楼是因阎锡山民国四年(1915年)获得袁世凯赐封“一等侯爵”而得名,民国十八年(1929年)10月14日,时遭阎锡山软禁、曾与其共同策划中原大战的冯玉祥到阎府,在得一楼拜会阎锡山父亲阎书堂。</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1月9日,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到阎府,曾登此楼赏景,阎锡山在院内都督府东厅设午宴款待。这个院落的建筑均有地下通道与东花园贯通,“得一楼”以红色为主色调,是阎宅最亮丽的建筑,一楼和二楼的红色立柱上都挂有牌匾。</p> <p class="ql-block">阎家大院还有一座七星楼,位于东花园三院的偏东南方向,是一座三层高楼,其底层是宽敞的三眼窑洞和一条通楼上的石甬道,上面两层由青砖砌成,楼顶方砖平铺,可供游人登高眺望。 </p> <p class="ql-block">“五姑娘绣楼”是阎锡山堂妹阎慧卿的住所,阎慧卿为人聪明,是阎锡山的生活秘书,是阎生活中的重要人物,阎锡山逃往台湾后,阎慧卿在山西自杀身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阎家大院的一大特点就是门多径幽,俗语有“阎锡山家的门子一一数不清”之说,每个门都会有一个符合本院特征的一个名字,如“文山”、“叠秀”、“沱水”等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其中西花园南楼底层的中门门楣:偌大一个“理”字,上坐一老翁,两眼微笑,两旁各有一个愣头小伙正用木杠用力撬“理”,而老翁却巍然不动,颇有寓意。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阎家大院是民国时期一度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阎锡山的一座庄园,不仅是阎锡山本人在政治仕途上升降浮沉的历史遗迹,也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建筑实体,而这个建筑实体又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阎家大院最鲜明的建筑风格是土中带洋,门脸颇有西洋风味,或称中西合璧,在这些建筑上还雕饰当地传统风格的文字图案,如东屋门楣上砖雕四字的“君子养源”的牌额,门前对联较为传统“莫將烟酒视两友,多置诗书教子孙”,是一座颇有民国特色的院落,2013年5月,阎家大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阎家大院墙壁上阎锡山自己书写得处世格言,语言通俗,哲理深远,譬如:不原谅人的过错,是自己不能处人;不检点自己的过错,是使人不能处自己。另一条:自处要常常站在原谅人的地位,不可求人原谅,求人原谅是低人一头,能原谅人是高人一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以公道处事则事顺,以恕道处人则人服,以和道处家则家睦,以谦道处世则世容,以忠道自处则己无愧也。再一条:自己占偏宜,是使人吃亏;使人吃亏,以自处说是不智,以处人说是不仁。不智不仁,其结果必吃大亏,当戒之。</p> <p class="ql-block">我在阎家大院还看见一方石碑,横额是“督军兼省长阎示”,内容则是26个大字:“贪官污吏、劣绅土棍,为人群之大害。依法律的手续,非除了他不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着这些阎家建筑,读读这些阎氏语录,脑海中原有的阎锡山印象逐渐淡化了,感觉他就是个名不副实的“土皇帝”,因为他能文能武,其实并不“土”,曾先后出版过20多部著作,如果只谈功,阎锡山对山西的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到上世纪40年代时,山西成为了全国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乡村建设、教育等也名列前茅;</p> <p class="ql-block">在民国时期,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位居全国前列,这也让阎锡山有了资本去经营军队,晋绥军的装备豪华程度也能排名全国前三。抗战前期,阎锡山是地方军阀中和日本人打仗最多的一位,著名的忻口战役就是以阎锡山的晋绥军为主,有国民党的中央军和共产党的八路军参加的战役,该战役创歼敌逾万的纪录。</p> <p class="ql-block">我听门口卖土产的老乡讲,阎家大院后门有一棵千年古槐,专门跑过去看了看,当地的老百姓说,阎家为家乡人做过不少善事,包括解决住房难问题、办慈幼院、帮助光棍娶妻等等,人家阎家能发家,能当上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都是人家修行得来的,都是千年古树老天爷保佑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