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些事(之三十五)

老忙人

<p class="ql-block">那年那月,部队大换防时规定:汽车班、译电、军马兽医等专业官兵,留守当地,移交接防部队列编。</p><p class="ql-block">此时汽车班来了个65年老兵,四川人,叫李佑富,原兰州二团的小车司机,在团部表现不错。本该移交接防部队,说很留恋老部队,自愿要求随队到高寒草原。态度诚恳坚决,知悉情况的团长也就点头应允了。</p><p class="ql-block">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春、秋两季,部队老兵退伍就开始了,连队编制严格,新老战士进退人数要相等。老兵家在农村的较多,都各有想法。连队建设要保留骨干,多服役几年多做些贡献没问题,而几年后谁也保证不了退伍是否安置工作。有位同年入伍,新兵时同班的刘姓战友,精明能干,团结同志与人为善,没两年连里注意到他的才能,培养为副班长。那年复员开始,退伍老兵临行前两天,有位名单上的老兵,被军马踢成重伤,这就走不成了。事出意外连里临时决定,忍疼割爱,让刘姓战友补缺复员,尽管突然,也有怨言,仍无保留的服从连队安排退伍返乡。回村后一个星期,退伍军人安置办通知他到分配单位报到,后来又被推荐上了大学,学业有成,成为某单位机械工程师。刘姓战友的校友也在同连,姓周,高中毕业,是连里骨干班长。多服役了两年多后退伍复员,按当年规定:“农业户藉仍回农村,一律不安置工作”。也是时运不佳,命运坎坷,又无可奈何,壮年时因病郁闷而终。一声叹息,时也,命也。</p><p class="ql-block">来到汽车班的李佑富,人生地不熟。好在人品不错,为人谦逊,没有车开也不计较,笑呵呵的说:我是个临时工,保证搞好宿舍的卫生。时间长了大家熟悉了,相处关系挺好。熄灯号响了,昏暗的月光中,躺在床上都没睡,东一句西句的闲聊,“哎,老兵,放着大城市不待,也该回你们四川嘛,咋跑到这大草原来啦。嘿嘿地笑着:“没见过大草原,稀奇嘛,老家在大山深处,山太多了,不喜欢山。我们那里小孩都会唱:四川四川,四面都是山,飞机飞不过,大炮打不穿”。地道的川音听着还挺有趣。</p><p class="ql-block">离共和县有十多里的地方,过往了多少趟的道路旁有排平房,挂着块木牌,简单写着:乡百货商店几个大字,上下都有不认识的藏文。不大的门外,四季都挂着厚重的黑色门帘,冬天防寒保暖,天暖时防风避沙。头次进到里边,地方挺大,空旷房内一长溜玻璃柜台落滿沙尘,靠墙摆着布滿商品的货架。昏黄的灯光下没人光顾,仅有名男售货员穿件兰大褂呆坐着,像个值班守门的。见我们到了面前,站起身客气的问:“想买些啥”,滿口陕西话,答非所问地说:是陕西人?“陕西蓝钱(田)县地”,“你那地方岀蓝田玉,对么”,“对、对,俄村就在玉山跟前呢”。简单聊了一会儿,浓郁乡音让这老兄有些激动,脸都发红了,连声说:俄(我)给咱倒些匪(水)豁(喝)。聊天知道他家是农村的,入伍三年在州军分区通讯班,知道退伍回去不安置工作,家乡贫穷,家中困难,因此落户在这人烟稀少的地方,有了份正式工作,他说在这儿也很孤独,常借酒浇愁,盘算着啥时有机会能调回蓝田。陕西人自古就比较保守恋家,大多不愿在外干事,就是在外地多年的人们,依然对家乡有着难以割舍的乡情。</p><p class="ql-block">汽车班那位“编外老兵”李佑富,说出内心话:团部在兰州换防前汽车班就超编,如退伍开始他可能是第一个,听说当年农村兵复员还是不安置工作,他家乡是偏僻山区,交通极不方便,实不想回到原藉。借这次部队换防时机,请求上级同意来到这里。先是躲过春季复员,等秋季退伍到了看情况再说,也想在哪个农场找个就业机会。难,都有难言之隐,不知难,是事不关己。“你名叫佑富,就是有福,福随有命人”,大家都为他宽心劝慰。</p><p class="ql-block">那年,甘肃庆阳发现了石油,说是世界级大油田,起名叫“长庆油田”。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传来,国家急需资源,开展油田大会战。急需人材。要求各部队秋季复转军人,全部招入石油系统,为早日建成大油田,真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p><p class="ql-block">有福(佑富)之人不在忙。成千上万名复转军人,组成浩浩荡荡的石油大军,就是这些退伍军人,退伍不退色,转战多年,艰苦奋斗在石油战线上建功立业,为中国石油事业做出了贡献。如今创业者们都巳年愈古稀,但他们不辱使命的创业精神,在中国石油开发史上留有鲜红的印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