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军未至→衡阳保卫战

打开被历史遗忘的这扇门

<p class="ql-block">本应在近期上映的一部有关衡阳保卫战的电影,没有了踪影,甚至在网上搜索这部电影的名字,连之前宣发的内容也被删得一干二净。多年前,同样反映正面战场的电影《八佰》,也是在遭遇网友质疑后取消初定的上映时间,但至少官方有回应,推迟上映。而这部电影,没有任何说法,甚至我都不敢公开说出电影的名字,令人窒息。</p> <p class="ql-block">关于这部电影,质疑者认为,方先觉的投降,让坚守47天的第十军的战绩归零,甚至让整个衡阳城蒙羞,让一位降将以英雄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不妥;还说,在今天,依然沿用民国时期授予衡阳的抗战胜利纪念城的名号,不应该。有人把质疑者的文章转发给我,我并没有太在意,这么多年,关于质疑抗日正面战场的声音很多,也很正常。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回应这样的质疑没有意义,因为你在讲真相,而对方是在讲立场,鸡同鸭讲的争论,永远都只是情绪的对抗和指责,包括现在网络上出现的一些回应的行为,把质疑者认为是汉奸,这种“互殴”,只能是激发对抗和躁动,并不能为还原历史的真相、推动社会进步带来任何价值。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质疑竟然让一部投资数亿的电影搁浅。可见,公众及当权者对于这段历史的真相,还不是很了解。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对衡阳保卫战有了一些了解,总结如下:1、原本计划坚守10天,而第十军坚守了47天,是战略上的重大胜利;2、我军以少战多,且让敌人的战死人数远远超过我军,这在抗战中几乎没有;3、当地民众组成的后援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军民一心,是取得胜利的关键,抗战纪念城的名号当之无愧,新中国更应该发扬光大;4、军长方先觉放下武器,是被迫之举。在当时,城内仅有约1200人可以作战,有大量的伤兵。在城破之后,敌人停止攻击,以残杀伤兵的方式,逼迫守军投降,而残杀伤兵的地方,离方先觉的指挥部仅有几百米。他是为了一万多名伤兵和民众,才放下武器,如果仅仅是为了活命,他是有机会早早逃出衡阳城的,不至于成为俘虏。5、关于方先觉是否投降的争论,首先需要厘清关于投降的定义,如果说放下武器就叫投降,那他们的确是投降了,但是他们没有掉转枪头,没有为虎作伥,而是寻找机会逃出来,继续与敌人战斗。从结果来说,从当时的现状来分析,方先觉放下武器应该被世人理解,不影响他率军坚守47天的伟大战绩,更不能以此污蔑衡阳军民一起创造的这场抗战史上的奇迹。关于说他穿上伪军服装接受任命之事,那是敌人为了宣传的需要,强迫方先觉这样做,现在的质疑是借用敌人的说法,不可信。6、在衡阳保卫战时,外围的援军,从开始就进入了战斗,且付出了重大的牺牲,敌人的战略是围点打援,我们是在外围牵制敌人,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目前有人说衡阳的失守,是援军迟迟未到,这明显是对援军的否定;7、当时的国民政府,最恨的就是伪军,如果方先觉和第十军投敌,蒋先生怎么可能放过他们?反而,给了他们巨大的荣誉。以上总结,是我对衡阳保卫战真相的一些了解,对于以上观点提出的任何质疑,我不会作任何回应,我没有时间去耗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但是,大家可以讨论一个问题,在失去战斗能力的情况下,是要拼死保全名节,还是放下武器保全生命?今年是衡阳保卫战80周年,在8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为基本的历史真相而争论不休,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耻辱!因为一点点质疑,让一部电影未能如期,少了对历史的担当。关于二战史的研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在战后就开始,收集了大量的亲历者口述。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的抗战历史研究,迟了近半个世纪,而且两岸在记述这段历史时,均受到意识形态影响。大陆民间的抗战史研究,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研究衡阳保卫战的萧培老师、研究中国远征军的戈叔亚老师、研究南侨机工的林少川老师等,是真正的田野调查专家,为这段历史作了大量的补救性的收集工作。近年来,民间研究抗战史的热潮兴起,我们机构曾支持志愿者团队收集了2000多份抗战老兵的口述资料,如今这些老兵大多不在了,这些资料显得越来越宝贵。但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这项工作太迟了,能采访到的指挥这场战争的将军和曾参加一线作战的老兵,为数不多,很多历史的真相,已经消失于荒野。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在举世瞩目的习马会上,提出共写抗战史的伟大计划,遗憾的是,一直未能有效地落地。在两岸的现状下,以抗战历史来维系两岸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一个中国的共识,显得无比紧迫和重要。可是,总是有一些猪队友。一个台湾的老兵曾告诉我,你们都不承认我们打的仗,还谈什么统一呢?今年,衡阳市委市政府修复了张家山纪念公园,并且支持企业打造衡阳1944的文旅项目,无论是从统一大业还是对历史的担当,抑或是发展地方经济层面,都值得我们赞许和支持。</p> <p class="ql-block">如果能擦亮衡阳抗战纪念城的名号,我们先辈们一定会很欣慰的,后世没有忘记他们的牺牲,他们的胜利,能为后世带来经济发展,何乐而不为呢?47天的激战,让衡阳城成为一片废墟,衡阳民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的巨大牺牲,我们永远要记得,要心怀感恩。今天,我们应该打造一座似锦的城市,向历史的废墟致敬。</p> <p class="ql-block">关于这场战役,有一位老兵曾说了这么一句话,“阵地上的尸体,就像晒萝卜干一样。”在抗战胜利后,第十军预十师师长葛先才重返战场,在荒野中找到了3000多具阵亡者的尸体,在张家山修建了陵园。葛先才说,他是边工作边流泪,锈损的枪支、惨白的骸骨到处都是,这些骸骨都是国家的好男儿、父母的好儿子,春闺的梦里人,而草长得最高大、最茂盛的地方,也必是骸骨最多的地方。这些先辈,即使死了,也依然滋养着这片用生命保护的土地。葛先才说,在战争中头骨破碎的死者为数极多,共得三千余具,据此推测,官兵死亡在六千以上。17000人的守军,牺牲了6000多,按照一般战场3倍的受伤率,还有多少人可以参与战斗呢?那些在诋毁第十军的人,还有良心吗?因为一点争论就让整个电影销声匿迹的人,担当去了哪里?今天的我们,愧对衡阳守军!80年后,当地政府启动张家山抗战纪念公园的建设,在周边发现了8具阵亡将士的遗骸,我们迅速赶到现场收殓,其中在一具遗骸的腿骨上,赫然可以看到弹孔。另外,我们在衡阳保卫战的外围战场,还找到了多具阵亡将士遗骸,其中发现一个眼镜,镜片已经破碎,圆形的金属框,应该是一位军官,看到这副眼镜的时候,我仿佛觉得,当年这个为国牺牲的将士,在看着我们,看着我们这个时代。</p> <p class="ql-block">我们,敢于直视历史的凝视和追问吗?6月23日,我们和当地多家公益机构一起,举办了衡阳保卫战80周年纪念活动,邀请了两位幸存老兵到场,其中有一位名叫吴文次,已经99岁了,他讲了一个细节,看到一个牺牲的将士趴在地上,把他翻过身,发现胸口全是蛆,讲到这里,吴老含着泪说,“方先觉没有投降,第十军也没有一个投降的。”</p> <p class="ql-block">吴老在讲这句话的时候,衡阳城刚好响起了纪念衡阳保卫战的防空警报,刺耳的警报声,更像是这个战争的亲历者,对这个时代的哀嚎。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包括台湾在内,曾经守卫衡阳城的抗战老兵,仅余8位。参加衡阳保卫战纪念活动的嘉宾里,有姚贵民的孙子姚天明,他的爷爷在衡阳阵亡,父亲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父亲,但穷尽一生,只了到父亲上过黄埔军校,是暂编54师的参谋,父亲临终前告诉姚天明,一定要找到爷爷,带他回家,父亲还专门写下一幅对联用来以后修墓地用,“衡阳雁去无消息,独留青冢在人间”,一副对联,留下了一个儿子一生的无助与悲凉。姚天明想去完成父亲的遗愿,但是他根本不知如何做起。</p> <p class="ql-block">吴老在讲这句话的时候,衡阳城刚好响起了纪念衡阳保卫战的防空警报,刺耳的警报声,更像是这个战争的亲历者,对这个时代的哀嚎。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包括台湾在内,曾经守卫衡阳城的抗战老兵,仅余8位。参加衡阳保卫战纪念活动的嘉宾里,有姚贵民的孙子姚天明,他的爷爷在衡阳阵亡,父亲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父亲,但穷尽一生,只了到父亲上过黄埔军校,是暂编54师的参谋,父亲临终前告诉姚天明,一定要找到爷爷,带他回家,父亲还专门写下一幅对联用来以后修墓地用,“衡阳雁去无消息,独留青冢在人间”,一副对联,留下了一个儿子一生的无助与悲凉。姚天明想去完成父亲的遗愿,但是他根本不知如何做起。</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衡阳寻找阵亡将士遗骸的活动,依然在继续,或许有一天,我们可以找到姚天明的爷爷。关于衡阳保卫战的历史研究,也一直没有停。83岁高龄的萧培老师,依然活跃在田野;衡阳市民革原秘书长范林,写了很多有权威性的文章;还有涤生、谢晖、罗威等年轻一代,在照顾老兵、收殓遗骸的志愿行动中,一点点地还原着历史。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我并没有太高的期待,我对中国导演拍摄战争电影没有任何信心,除了用宏大的场面、用狭隘的民族主义鼓噪情绪之外,很难站在以倡导和平为方向的人类文明的高度,站在人性的普世立场,去讲好一个小人物的故事。我没有看到电影,但如果把方先觉作为主角,本来就是一个败笔,没有逃脱以帝王将相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叙事,也就很难避开意识形态的桎梏。关于衡阳保卫战,我们收集了太多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这些历史的细节,才是还原整个历史的血肉。如果有机会,我们会在衡阳修建一个展览馆,和这座英雄之城,一起守护历史的真相。今天,质疑者胜利了,甚至让想为这部电影发声的人,噤若寒蝉。但是,在这个把在日本靖国神社前撒尿的人称之为英雄、为捅杀日籍妇幼的人喝彩的时代,这样的胜利,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失败,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绊脚石。一个文明的国度,应该是以尊重生命为底色的。对于一个士兵来说,应该是无畏牺牲,但不是无谓牺牲。不怕死,是士兵对一个国家的承诺,但国家应该考虑的是,不能让士兵成为炮灰。</p><p class="ql-block">80年后的今天,援军这部电影未能如期到达,令人无比遗憾,但是,我们都不应该气馁和猜测。在国难当头时,先辈们血洒沙场,那是他们的责任;今天的我们,应该站在全民族的立场,成为守护历史真相的援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