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昨天离开“小白杨哨所”来裕民县城,路过“年代印象”时赶上了沙尘暴,开车进去转了一圈,不敢下车就匆匆离开了。景点离县城只有5公里,所以上午离开裕民之前又返回来“补了一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年代印象”是裕民县的一家集红色文化、绿色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主题文化公园,以复刻年代印象、创造生活体验为宗旨,演绎20世纪60、70、80、90年代乡村经典主旋律。按照当地宣传资料的说法,“年代印象”作为裕民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点,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和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此我开始却并不以为然,因为这种类似“文革风”的景区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见过不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景区大门的对联,曾经无比熟悉的口号和标语。正对大门的红砖礼堂是“人民公社大食堂”,其实就是园区内的饭店。除了餐厅桌椅之外,环境布置很有年代感,很容易让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我们穿越到几十年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只是我也并未因此对这里就高看一眼,忙着和菜花一边游览一边自娱自乐拍照打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食堂外墙,左侧是一幅人民公社大食堂的大型海报,右侧墙面对称位置则是一幅“前言”,仅仅瞄了一眼,我居然就被“前言”中的开篇文字吸引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i>岁月如歌,时光荏苒。不管是触景生情,还是睹物思人,年代感被屡屡关注,并不仅仅因为我们在“变老”,更多时候是因为时代在“变好”。</i></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话让我醍醐灌顶,停下脚步接着往下细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i>每代人都有各自人生际遇,但并不妨碍品格与追求的一脉相承,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记忆和生活意义。</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忆往昔峥嵘岁月,巍巍中华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每一个奋斗者都是参与者、见证人。我们从回忆中汲取能量,在怀旧中积攒温暖,总结过往,为未来储蓄信心和筑梦力量。</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认认真真地把《前言》看了三遍,觉得这些文字应该是出自“高人”之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队部办公室”的外墙上,文字内容是“人民公社的演变”。介绍了人民公社提出、兴办和在全国普及直到最后又取消的历史进程,并分别在4座不同年代的民居院落里,以文字介绍和年代实物展示的形式唤醒人们60、70、80、90年代的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如此简单而直观的方式诠释不同年代的“年代印象”,不禁让我拍手叫绝!我相信决不会局限于裕民的当地人,那四个年代出生的人在这里都不仅能读懂印象中的年代,也都能从中找回自己的生活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70年代我是跟着外婆生活的。有一天小学停课,老师带着我们去公社参加“万人大会”斗地主。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台上被批斗的人当中居然就有外婆村里的“四爷”,而前一晚他还在外婆家的火塘边和我们挤在一起烤火呢。外婆不只一次对我说起“刘四爷”的好。是呀,外公去世的早,是外婆一人把6个子女拉扯大,乡里乡亲的,帮过她的人肯定不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主展区傍边是一道挡墙,墙上边是一大片的空地。“走,看电影去”,画在挡墙上的人推着的是一辆那个年代的自行车,于是菜花坐上了自行车后座。我们去露天电影场重温了儿时的快乐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行车在农村的普及,该是上世纪80年代了吧。那时的电影已经突破了“样板戏”的局限,一部《少林寺》电影曾经轰动了全国。那时我家住在电影院旁边的小院子里,《少林寺》这部电影我透过影院的窗户看了整整8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远处是一排“粮仓”。我们湖南南方种水稻,稻谷收割并晒干之后,生产队会组织主劳力挑着稻谷送到公社粮站去,那叫“交公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没有见过这种粮仓的,粮站的粮仓我们也是见不上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农机设备展示区,里面展示的是一些旧的车辆、农用机械和设备。小时候见过最多的是手扶拖拉机,一位表姐夫在村里开手持拖拉机,我们整个一大家子的人都曾引以自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东方红拖拉机只公社才有,当年看到那比我人还高的大轮子我就不敢靠近。后来上了初中学习英语,课文中有一句“东方红确科特啊没得英洛阳”,时至今日还记忆犹新,是因为当时非常好奇,“东方红”、“洛阳”的英文居然和汉语拼音是一样的,而且读音也几乎相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在“年代印象”的每一处场景当中,目睹着一件件老物件,情不自禁就会想起许许多多的往事,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代入感”吧。只是我们回忆这些历史是为了什么呢?我边走边思考,来到了写着“结束语”的墙下,发现答案居然就在上面写着呢:</span><b style="font-size:20px;"><i>“我们回忆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总觉得裕民县的这个“年代印象”,墙上的文字实在精彩。正是这些精彩的文字,承前启后把各个场景串联了起来,让一堆老物件重新有了生命,整个园区因而也就有了灵魂,并让它从众多类似景区中脱颖而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谢谢浏览、顺祝吉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