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对于何祚庥院士质疑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根本不是科学理论,看看三秦名医、民国中医师是如何说的。一九九九年出版的《平易伤寒论铨稿》,著者民国高级中医师田仁清先生在书中写道: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和变化发展的规律逐渐形成的,因之赋有朴素的唯物观点和自然的辩证思想。这对当时的神权哲学和巫医是一沉重打击,也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和医学上的一次大变革。当时百家学派大都引用了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研究学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而中医学也引用了这一学说,所以阴阳五行学说就逐渐形成为中医学的理论部分,滲透了中医的整个体系。惟由于中医学在几千年前就接受了这一朴素的自然哲学思想的指导,排除了神权哲学和巫医的影响,才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中医内容。</p>  <p class="ql-block">         《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就是说明阴阳为自然界普遍统一的总规律,自然界所包罗的万物,都必须尊循这一规律。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变化都是阴阳的变化。万物从始生到终死,也都是阴阳的变化。有物即具有阴阳,无阴阳即无物。阴阳主宰万物的普遍统一性,同时也具有绝对性,就好象神明主宰一样。这段经文既说明了阴阳的概念,同时又阐明了阴阳的定义。由此就理解到自然界是由包罗的万物所形成,阴阳既为自然界普遍统一的总规律,万物就必须遵循这一总规律。而人是属于万物之一,所以人也必须遵循这一总规律,由此就树立了“天人合一”、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每一物都具有阴阳,每一物的阴阳都在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但每一物的阴阳变化,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在本体里各组织部分,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协调的关系中,构成了相互平衡的动态整体。这又说明自然界的每一物,一面要遵循自然界的总规律,一面又有本体规律。这两个规律之间之关系,又是相辅相成、既适应又对抗的关系,从而达到本体的存在。在人也是如此,这就树立了“人身一小天地”,人身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p>  <p class="ql-block">         及此可以得出小结:由于中医学运用了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人体的藏象、经络由局部到全体作出了系统的论述,遂形成了中医理论上的整体学说。中医学正是在这两个整体观点的指导下,初步奠定了中医的独特理论体系。其他如经络学说,藏象学说也都以此而立论的。这也是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上的卓越贡献。但是要郑重说明一点,毕竟阴阳五行学说是属于古代原始自然哲学的范畴,到了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就难免存在若干不足和缺欠之处。所以现在就必须以更科学的思维模式为指导来研究整理中医学,使中医学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p><p class="ql-block">(作者:田海龙,祖籍山西运城,1952年出生于陕西省合阳县百良镇尹庄。1968年入伍服役西藏军区。1970年8月至1971年9月在北京大学东语系学习。1979年转业供职渭南市公安局,资深警官。曾整理出版其父遗稿《平易〈伤寒论〉铨稿》一书,在《西藏日报》《渭南日报》《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发表文章多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