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门进入南开大学,沿大中路西行800余米,路南的绿荫中巍然耸立着一座粉红色花岗岩建筑——西南联大纪念碑。 1937年,南开大学被侵华日军炸成废墟。学校紧急南迁长沙,再西迁昆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前后历经8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发扬“刚毅坚卓”之精神,为国家、民族培养了大量栋梁之才。在接受过西南联大教育的8000余人中,正式毕业生只有2522人(休学、参军者不计在内),从中走出7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两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可谓群星灿烂、硕果累累。 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分别迁返原校址,联大的历史使命宣告完成。次年,依依惜别的西南联大师生们在原校址上树立起“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纪念中国教育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页。该纪念碑坐落在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现在是国家重点文物。这是2010年我到云南师范大学讲课时拍照的西南联大旧址照片。 西南联大纪念碑高约5米,宽约2.7米,碑身嵌在圆拱形碑座中。碑文由西南联大教授冯友兰撰写、闻一多篆刻、罗庸手书,享有“三绝碑”的美誉。 碑文1178字,语言精练,字字珠玑,概述联大建校始末及历史意义,通篇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激昂的抗战斗志。碑的背面刻录了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的联大学生名单。这是位于昆明师大校园内的纪念碑。 解放以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后在各自校园里建立西南联大纪念碑。四座西南联大纪念碑共同见证了西南联大的辉煌历史,共同传承“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南开大学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依照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复制而成。 碑的正面朝北,碑体上端是闻一多篆刻的碑额。 这是冯友兰撰写、罗庸手书碑文的局部。 碑的背面,刻录了834位投笔从戎的联大学生名单,由时任西南联大数学系教授的刘晋年书写。 南开大学的西南联大纪念牌在复制原碑的基础上也增加了南开的元素。纪念碑正面台阶当中镶嵌的石牌上,镌刻着著名画家、南开大学教授范曾先生为纪念碑题写的碑记。 在纪念碑园西北角和西南角的石板地面上,镶嵌着九个大约30厘米高的方形石柱,每个石柱顶端的斜面上分别雕刻1937-1945各年份的数字,标识西南联大存续的年代。 结束于1945年的西南联大是一段历史,到现在已近80年之久。但西南联大之“刚毅坚卓”精神永不过时。 附上一张西南联大纪念碑近照。绿树葱茏中的纪念碑,庄重而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