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拍摄于北京市颐和园公园四大部洲景区。</p> <p class="ql-block">夏日时光颐和园四大部洲的视频剪辑。</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千米,全园占地3.009平方千米(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为2.97平方千米),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把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千米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p> <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又称四洲、四大洲、四天下,是佛教中认为的在须弥山周围咸海中的四大洲,分别为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读法为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p> <p class="ql-block">佛教四大部洲是梵文的意译,略称“四洲”。按《阿含经》所说,人间有四个天下,亦即四大部洲,分别表法四类社会阶层里的人道众生。一是东胜神洲,二是南赡部洲,三是西牛贺洲,四是北俱卢洲。在须弥山四方的咸海之中。</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内有一处景观也名为“四大部洲”。</p><p class="ql-block">在万寿山后山中部。北宫门长桥上向南眺望,从下至上排列有序、金碧辉煌的建筑群体,这就是四大部洲。</p> <p class="ql-block">这组汉藏式的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因山顺势,就地起阁。前有须弥灵境(现改为平台),两侧有3米高的经幢,后有寺庙群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在它四周有象征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还有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在阁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有人说这四座塔构成世界上的地、火、水、风四种成素。也有人说象征四大天王。塔上有十三层环状“相轮”,表示佛经“十三天”。塔型别致,造型端庄美观。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间有两个凹凸不平的台殿,一个代表月台,一个代表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p> <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这组建筑,1860年被美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只在原地上修了一层香岩宗印之阁。其他仍是瓦砾一片。1980年,国家拨款对这组建筑进行了彻底修整,基本上恢复了原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