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千多年前,北宋皇帝宋仁宗做了一个梦,梦游“雪窦山”,山因“梦游”而出名,宋元祐年间,诗人苏轼在杭州做知州时游览过雪窦山,赋诗“高怀却有云门关,好句争传雪窦风”,现代地理学家张其昀称雪窦山“兼有天台山雄伟,雁荡山奇秀,天目山苍润”,蒋介石8岁时第一次上雪窦山“始上雪窦山见妙岑岭爱之”,到1949年4月,败退台湾岛前最后一次回溪口,又上雪窦山,不一论足,从中可窥雪窦山之神奇,2024年4月10日,我们追“梦”、随“诗”来到雪窦山。</p> <p class="ql-block"> 雪窦山位于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西北,为四明山支脉最高峰,海拔800米,有“海上蓬莱,陆上天台”之美誉,风景区面积54.8平方千米,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后的第五大佛教名山,弥勒佛道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雪窦山景区分为五大区域,分别为妙高台-千丈岩区域,雪窦寺区域,张学良第一囚禁地,三隐潭区域,徐凫岩区域;每个区域相对独立,景点距离有近有远,风光各领风骚,有著名佛教圣地,有人文历史故事,有自然地质景观,有天然瀑布美景。</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溪口镇乘坐266路公交车,到达滕头-雪窦山游客中心,换乘景区中转车到达雪窦寺中转站,可天不随人愿,雪窦寺正在维修,露天弥勒大佛也正在维修,均不对游客开放,真的是怨天天不应,怨地地不灵,只能怨自己没有游览的福分;怨归怨,福分归福分,既然来到这里,还是要想方设法在远处观看,雪窦寺辉煌的气势,让我们感到震撼,弥勒大佛慈祥的微笑,让我们感到欣慰,双手合十,心中有佛自然诚。</p> <p class="ql-block"> 雪窦寺,全称雪窦资圣禅寺,坐落于雪窦山山心,始创于晋朝,兴起于唐朝,鼎盛于宋朝,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南宋被敕封为“五山十刹”之一,明代列入“天下禅宗十刹五院”之一,民国跻身“五大佛教名山”之一,1927年8月,蒋介石第一次下野,来雪窦寺拜佛求签,在雪窦寺住了十一天,期间方丈朗清邀他题写山门匾额,蒋介石欣然应允,题写了“四明第一山”五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进入雪窦寺山门有两株银杏树,高大挺拔,又叫白果树、公孙树,这两株银杏有雌雄之分,左边为雌,右边为雄,更珍贵的是它们系汉代所栽,人称“汉代白果”,郭沫若游雪窦寺时曾说:“汉代大树,诚不虚也!”</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天王殿内,迎面是正身弥勒佛像,名叫弥苗,他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弥苗先于释迦牟尼圆寂,上升到兜率宫,经过4千岁后又回到了人间,成为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弥勒在佛教中的地位极高;相传弥勒菩萨曾化身布袋和尚,现身奉化长汀村,被村民收养,后到奉化岳林寺出家,经常到雪窦寺讲经弘法,因而雪窦寺被人们称为“弥勒应迹圣地”,表明弥勒佛与雪窦寺的渊源深厚,所以雪窦寺和其他寺庙不同,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建有一座“弥勒佛”宝殿。</p> <p class="ql-block"> 雪窦寺中弥勒宝殿为佛门独创,弥勒宝殿建筑面积1218平方米,重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殿前有三层宝塔形香炉,殿正中供布袋和尚像,高五米,端坐于青田石雕九龙图案之须弥座上,坦腹屈膝,笑容可掬,两侧是彩色塑像,以佛教名山为背景,千尊弥勒小像姿态各异,令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是雪窦寺的的核心建筑,位于中轴线上,庙宇辉煌,古树参天,殿内供奉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娑婆世界佛祖释迦牟尼佛、东方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三尊大佛被佛教界称为“横三世佛”,三尊大佛金身法相,神情庄严,华光四射,彰显佛教建筑的精湛技艺,整座建筑风格和装饰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庄严,它见证了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信徒朝拜和信众学习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充分体现了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后是法堂,即藏经楼,法堂前有两株楠木,1937年张学良将军被软禁在雪窦山,一天他来到雪窦寺祈祷,看到寺里的和尚正在栽种楠木,就亲自参与挖土栽树,当时共种了四株,1956年西边两株被台风刮倒,仅存东边两株,因此人们称它为“将军楠”,法堂后就是露天弥勒大佛。</p> <p class="ql-block"> 露天弥勒大佛景区位于海拔369米的山坡上,景区规划面积52公顷,中轴线为大佛主景区,弥勒大佛稳坐中心;弥勒大佛造像总高度为56.74米,其中铜制佛身33米,莲花座9米,基座14.74米,整座大佛用500多吨锡青铜制造,内部有1000余吨钢架支撑,与整个岩体连成一体,稳固坚实,宏伟壮观,气势非凡,是全球最高的坐姿铜制弥勒大佛造像;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造像是根据布袋和尚的模样塑造的,于2006年12月正式奠基开工,2008年11月隆重开光,经中国佛教协会批准,定名为“人间弥勒”。 </p> <p class="ql-block"> 因雪窦寺维修,无法进入,故上述标明图片来自网络,在此向作者表示感谢,我们雪窦山景区游览行程正式开启;从千丈岩景区入口进入,这是一座小巧玲珑的仿宋风格建筑,灰砖砌墙,褐色梁柱,黛色瓦顶,单檐翘脚,门楣中间悬挂“浙东第一瀑”金字匾额;据说北宋皇帝宋仁宗“应梦名山”后,曾亲自来到雪窦山,观赏这一美景后,欣然题写了“浙东第一瀑”五个大字,从此,使得千丈岩瀑布因其美丽和壮观而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 步入景区,一条栈道修在悬崖峭壁上,深不可测的峡谷,让人看后冷汗涔涔,我们沿着栈道行走几百步,看见在峡谷中有一座人造水坝,水坝截断水流形成人造瀑布,瀑布上方就是青锁桥,伫立青锁桥上,空中水气弥漫,余沫扑人;我们经过飞雪亭,稍作休息,亭中立有一块石碑,碑上镌刻“千丈飞雪”为西泠印社吕国璋所题,亭柱悬挂一幅对联“身依老松天上立,眼前飞瀑雪中来”,广而告之,这里就是观瀑最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沿栈道继续下行,我们</span>到达千丈岩底,只见由于瀑水终年冲击,水击成潭,潭水碧透,平如镜面,远远看去,寒气袭人,这就是锦镜池;据说在另外一条登山路上,有一座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潭旁修筑的仰止桥和午雷亭,抗战时期遭到破坏,1986年在原址重建,我们未走那条路也未看到。</p> <p class="ql-block"> 千丈岩是雪窦山自古驰名的胜地,瀑布落差186米,以雄奇壮观而闻名天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站在飞雪亭上,可以看到“拔地万重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而来到锦镜池边,可以看到前面的悬崖峭壁上“飞流直下三千尺”;</span>对面岩壁中“千丈岩”三个大字,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绮先生所写,1992年凿成,千丈岩的奇妙景观,引来了不少文人墨客的吟诗赞颂,引来无数游客前来游览观光。</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经过归云亭、乳泉亭向妙高台走去,归云亭是一座单层六柱四角亭阁,红褐色立柱支撑亭眉,灰色瓦顶,一幅大篆体对联悬挂两侧立柱上,令很多游客驻足猜想,百思不解,我们也久看仍无解;乳泉亭是一座双层六角柱式亭阁,一层通透,有美人靠座椅,二层用白色墙壁包裹,黒柱黛瓦,飞檐翘角,造型精致;附近不远处是宋代王安石石雕塑像和石刻王安石诗《观瀑》。</p> <p class="ql-block"> 过了乳泉亭就到了“妙高台”,妙高台又名妙高峰、天柱峰,是雪窦山的主要景观,其背靠大山,中间凸起,三面峭壁,下临深渊;妙高台因1927年蒋介石在此建造了私人别墅而闻名,所以,狭义上的“妙高台”指的就是就是蒋介石在雪窦山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 妙高台别墅为中式建筑,四周芳草绿树环回萦绕,远处青山碧水拥进眼帘,前有天井,红漆大门,进门两边各有一间平房,上面是阳台,由水泥走廊相连,后有三开两层楼,楼后是三间平房,建筑面积436平方米,由围墙连成一个整体,二楼檐下有蒋介石手迹“妙高台”的门额,天井中有一座石塔,这个石塔是清末雪窦寺方丈石奇和尚的浮屠,因蒋介石非常敬重他,故在妙高台建成后把它移了过来,并每次到此叩拜。</p> <p class="ql-block"> 在妙高台西侧崖顶,构筑了两座赏景亭阁,一座为“晏坐亭”,采用中西合璧结构,只有左右两堵墙,前后没有遮栏,但却采用中式亭顶,四角飞翘,黛色瓦顶,亭中摆放西式长凳,该亭供宋美龄与她的女宾们消闲,更是宋美龄出身、修养、喜好的象征;另一座为“栖云亭”,中式建筑,采用五柱支撑,四处通透,五个亭角向上高翘,采用传统美人靠座椅,该亭专供蒋介石与他的男宾们休憩;妙高台曾一度成为蒋介石第三次下野时的幕后指挥中心,取代南京位置。</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妙高台下来,回到雪窦寺游客中心,时间已近中午,山上无饭店,吃自带食品后,乘坐景区中转车前往三隐潭景区。</p> <p class="ql-block"> 三隐潭景区历史人文故事不多,但自然风光却是魅力无比,这从历代名家留下的墨宝中可见一斑,宋代诗人梅尧臣《三层潭》:“山头出飞瀑,落落鸣寒玉;再落玉山腰,三落至山足;欲引煮春山,僧房架刳竹。”;宋代文学家楼钥《隐潭》:“灵潭深入白云堆,带雨春云为我开。乳石半空浑欲堕,瀑泉千尺正中来。”;两位文人的留诗,不仅赞美了三隐潭的美丽风光,也为三隐潭增添了文化内涵,使它成为游客心中的旅游圣地。</p> <p class="ql-block"> 景区入口与千丈岩及其相似,只是门楣匾额换成了“三隐潭”三字,两侧立柱上多了一幅对联“三隐幽潭岩奇谷险冠东南,九龙雄瀑洞古泉寒甲四明”,这幅对联形象地告诉人们三隐潭“奇石险谷”是浙东之冠,三隐潭“瀑洞古泉”是四明山之甲;我们进入景区,得知“下隐潭”栈道正在封闭维修,下行数百级石阶到达中隐谭后,需原路攀登数百级石阶返回,听后不觉心生困惑,但门柱上的对联引起的好奇心驱使我们前行。</p> <p class="ql-block"> 三隐潭是雪窦山中三折瀑布组成的景观,隐潭之水,源自东岙村,在此形成三级瀑布,因隐匿山谷,名曰三隐潭;经下行216级石阶,我们到达上隐潭,栈道在潭上穿过,形成水中小桥,站在桥上,微微抬头,山涧中一座天然拱桥横跨两端,宛若洞天,瀑布从天洞循崖倾泻,高约40米,瀑水呈线条形,发出哗哗响声,空中雾气弥漫,潭上水沫飞舞,丝丝凉气,沁人肺腑。</p> <p class="ql-block"> 对面崖壁上凹刻的两个大字“隐潭”,仿佛像忠实的士兵日夜坚守在谭边,迎接远方的客人,保佑客人的平安,在上隐潭潭边,有一座龙王庙,占地约160平方米,黄色墙壁,黛色瓦顶,房脊上雕塑活灵活现,一幅门联“峰峦俊峭凝雨露,潭水清瀑乐太平”,给人们送来祝福,庙里供奉着三尊龙王,中间的是青龙,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左边是紫龙,保佑考取功名;右边的是黄龙,赐您财源广进,时有香客进香参拜。</p> <p class="ql-block"> 从上隐潭下行约500米,就是中隐潭,峡谷两侧树木浓郁,涧中块石纵横,跌宕怪异,瀑水东折西回,绕石而行,聚集岩顶,一鼓作气,冲出崖口,瀑布俯冲而下,形成飘逸飞瀑,水沫随风飞溅,雾雨交错纵横,落到崖底聚成隐潭,既有诗情画意,又有溪谷野趣,我们沉浸在这幅山水画卷中,心旷神怡,一洗满身疲惫,仿佛回到青春年华。</p> <p class="ql-block"> 潭边一座凉亭聚集众多游客,这是观看中隐潭瀑布的最佳位置,观看飞瀑,一览无余,经过一座水坝,坝顶横铺诸多条石,构成“石凳”式水中桥梁,桥头有一块路牌,上书“中隐潭形成早于上隐潭,距今约1.4亿年左右……”,我们看后不解,水往低处流,没有上隐潭,何来中隐潭,智商受到挑战。</p> <p class="ql-block"> 水坝上的“石凳”桥将潭水分成若干支流,潭水流下坝顶,像似小型水库泄洪,在奔涌而下的瀑布面前,显得小家碧玉,景色也挺壮观;走过“石凳”桥,一位保安告诫游客,前方施工,下隐潭无法前行,经允许我们到了峡谷中一块小平地边,在此拍摄几张图片,算是对未能游览下隐潭的补偿。</p> <p class="ql-block"> 从中隐潭游览结束后,带着未能欣赏到下隐潭的遗憾,原路返回,因为需要攀登数百级石阶,让我们吃尽了苦头,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其实没有任何道理,上山就是比下山难,事到如此,也只好坚持到底,不过编写美篇时心中还能感觉到后怕和累。</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乘坐景区中转车返回,在途中看到张学良第一囚禁地,有游客下车游览,真的有点累了,我们未下车,对不住了,张老将军,下一次再来雪窦山,作为老乡一定前往拜访,因时间原因,徐凫岩景区的游览计划也只能取消,也留给下一次吧;告别雪窦山,在回宁波的城郊公交车上,我们回味这个与蒋氏家族有密切关系的溪口小镇,回味雪窦山的风光和人文历史,不由感慨万千,曾经的往事都是过眼烟云,历史会留下痕迹,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终将淡去。</p><p class="ql-block">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谢谢作者。</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16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