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梦回母校 再现风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喜迎呼兰一中110岁华诞【58】</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从拖拉机手走向科学的殿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记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耿德校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4年底,《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从一个拖拉机手到大学生》的长篇通讯。这 位大学生,就是来自北大荒黑土地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耿德。 1958年,耿德捧着“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的毕业证书回到了老家黑龙江。省政府把他 当作农业机械化的一枚种子,让他去组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试验站。这个站很快成为全国 十大样板站之一。试验站建成后,耿德调任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动力室主任、工程师。1965 年又奉调去牡丹江筹建水田机械化研究所。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为实现水田机械化施展宏 图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狂风骤起,他被“打倒”了……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他重新被任命为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高级工程师。并被聘任为中国农业 工程学会理事,农业机械化学会理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耿德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偏僻的乡村。1945年8月15 日,耿德照例提着书包到中心村,走进国高六年级低矮的草舍课堂。见有几位同学在窃窃议论,他也凑了过去。原来校 长跟随日本警备队逃跑了,村北的日本“集点”(开拓团)也乱了,男的大都跑了,留下一些妇女、小孩在哭哭啼啼。耿德和村民们哪里知道,暴戾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已宣布无条件投降 。被侵略者的铁蹄蹂躏达14年之久的东北大地光复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喜讯接踵而来,一队队威武的苏联红军过后,东北民主联军的队伍来了,延安老解放区 的工作队来了。人们才一点点从“亡国奴”的禁锢中解脱出来,睁开眼睛,看到了自己的队伍,看到了自己的亲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耿德和乡亲们刚在欢欣中过罢春节,便接到工作队的通知,让他去松江省第一中学(呼兰一中的前身)报到入学。一个生长在乡间的穷孩子,能免费去县城上中学,耿德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是,这是实实在在的人民给予的权利,不几天,他就兴致勃勃地进城上了学。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校长是呼兰县县长兼任的,第一堂课就由校长亲自主讲。他质朴无华,要不是站在讲台上,都以为他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侃侃而谈,深入浅出,把革命道理说活了。耿德觉得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像神奇的灵丹,令人爽心悦目。 耿德信服了,他像一团海棉,一下投进了琼浆玉液,尽情地吮吸着、吮吸着。他渐渐懂得了“革命”,懂得了“阶级”,懂得了如何在革命队伍里当好一名战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迎春花开放的时候,他加入了“青年民主联盟”(即现在的共青团)。当时解放战争正在进行,环境还很险恶,党团活动尚未公开,耿德就在“联盟”里经受严密的组织生活训练,在政治上迅速成长起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8月,根据形势的发展,领导上动员学生走出课堂,步入社会。一批同学进入军政大学, 又一批同学进入鲁迅艺术学院,耿德参加了土改工作队。他来自农村,对黑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可是,他毕竟年纪小,还体会不到黑土地赋予人们的甘苦与艰辛。 他随土改工作队回到了农村。映入眼帘的是低矮的草舍,吐着淡灰色烟雾的烟囱,蓬松的狗皮帽和那黑色宽大的服饰,这一切他都非常熟悉。但他从来没有想到,就在这些平平淡淡的生活里,却孕育着排山倒海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耿德亲眼看到乡亲们烧毁了田契,烧毁了一本本永远还不清的阎王债;看到了往日为地主当牛做马的农民,分到了土地、马匹、房屋和粮食… …欣喜的欢呼夹着激动的泪水。耿德的心被震撼了,他更加坚定地相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二)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10月末,耿德和20多位同学登上了开赴北大荒的列车。车轮发出有节奏的铿锵声 ,在广袤的平原上荡漾,灰濛濛的远山,接着红的,黄的、绿的丛林,一幕幕向后推移。耿 德面向窗口,不免有几分远离故乡的惆怅,但更多的是美好的暇想:他将驾驭钢牛铁马,去替代祖祖辈辈沿用的老牛、瘦马、木犁、锄把。新开垦的沃野上,麦浪滚滚,稻花飘香……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在北安附近的赵光车站下车,嗖嗖的北风,使小伙子们紧缩了一下。小站上寥落荒凉,极少行人。几家零星茅屋,在呼啸的寒风里喘息。他们终于找到了“通北农场筹备处” 。这是一幢四壁透风的房框,几扇破碎的玻璃窗户,堵塞着草个子。推开门,屋里黑洞洞的 。借着门缝儿透进的亮光,见有一位穿着灰布军装的老同志迎了出来,一面大声喊着欢迎欢 迎,一面拉开左侧的边门,让大家进了里屋。屋里的地上铺好了厚厚的褥草,几根粗大的木 头挡着,中间留出一条窄小的通道。山墙下支着一张板铺,厚厚的褥草上铺着个马搭子。没 有炉子,没有暖墙,四壁挂满霜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什么鬼地方,人都要做冰棍了!”同学中有人叫起来。 “拖拉机呢?” “我不干了。”有人主张立即回头走。但耿德却很坚定,他想,一定要听党的话,跟党走没有错。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位老同志就是后来拍摄的电影“老兵新传”中主角的原型人物,通北机械农场的场长周光亚。他说:“欢迎同学们!凡事开头难。大家来了得先跟我们一起过点艰苦生活。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大家要有信心,有信心就有干劲,有干劲就能改变条件。大家要朝前看,向前走。我相信大家会跟我们同心同德办好农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夜晚,寒气袭人。老场长悄悄起来,把皮大衣轻轻地加盖在被褥单薄的同学身上。耿德睡得很实在,场长的谈话,褥草的芳香都使他陶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耿德经受了一次环境的自然筛选,很快和这里的老兵们交为至友。王福生是贺龙的警卫 员,廉亨泰是延安中央警卫团的老红军战士,他们都有讲不完的战斗故事,很快成为耿德的大叔、老师和领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久,老场长又迎来一批老兵和青年学生,地铺挤得满满腾腾。大家一 起坐在地铺上学政治,唠家常,热热乎乎,破房框里的霜花也渐渐融化了。 过不几天,耿德和其他48名同学,被送往尚志县“亚布力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学习。 从此,耿德历史上又揭开了新的一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三)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亚布力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是由松江省第一农场(宁安农场)主办的。场长李在人和张杰民兼任校长,校址就在亚布力车站附近的一座破旧仓库里,共有118名学员,教师是从哈尔滨聘任的王建阳、原云衡和一位俄籍商人彼得洛夫,他们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都不高,只是摆弄过机器,稍懂些机械原理,能把拖拉机开动起来。教师和学员都住在仓库的地铺上,门前广场上摆着两台拖拉机,是“活教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课的时候,老师把拖拉机一件件拆卸下来,然后又一件件组装上,边讲边做,学员就边看边听边记,每人一只小“蚂蚱”,腿上架一块小木板就是课桌了。耿德学得很专心,有些零部件实在不好记,他就先画个大样,按老师讲的记下名称,再在旁边加个自己估摸样子起个别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课程很快进入操作实习,学员中免不了有些毛手毛脚急于开着机车跑,结果出了事故的。耿德很沉着,虽然第一次登上高 高的驾驶台时很自豪很激动,但他总想着老师叮嘱的,要爱护机器,要按操作规程办事,千万注意安全。结果,结业考试时,评上了三级驾驶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耿德和同学们结业后回到通北时,通北已经变样了。车站跟前架起了几幢绿色帐篷,帐篷前一字儿排着拖拉机,有旧的,也有新的。据说新的是刚从苏联进口的,绿油漆闪闪发光 ,耿德也心花怒放了。原来的“筹备处”变了样,窗户都安上了玻璃,墙上挂起了“国营通北机械农场”的场牌。进了屋,暖烘烘的,新砌的炉堂里燃着熊熊的煤火。老场长还是笑眯 眯地出来迎接。并说:“通北机械农场有机械了,就等着你们来开。等春暖冻化,我们就要 大战荒原,就靠小伙子们施展才华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耿德和同学们开始只顾咧着嘴笑。后来才省悟到自己责任重大,都说:我们学习时间短,技术还差得很远。今后要靠领导多指教,才能在实践中提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通北农场拖拉机大队正式成立了。机车多数是接收日伪残留的杂牌子,有哈利斯、万国 、法尔毛、福特等。后来又从苏联进口一批斯大林—80和斯特兹。耿德被分到斯特兹—3号车 当车长,不久又任第三拖拉机队队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领导的车组和队员们,都把车当成自己的亲骨肉, 爱车跟爱自己的眼睛一样。听说电瓶怕冻每天收车时,就把电瓶箱卸下来,扛回窝棚跟人一 起暖着,第二天发动车时再搬出去安装上;加油时,为了不让一滴油花飘洒,就脱下棉衣档住风。至于擦洗保养,那更是一丝不苟。所以,这个队的车一直到1952年耿德调离时,从未发生过人身事故和损车事故,是全场安全行车的典范,曾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场先进集体。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通北农场1948年开始大面积开荒,当年播种一万余亩。可是,秋后收的粮食并不多,主要是技术落后,又没有组织生产的经验。犁耙、播种机都是从苏联进的,并不适宜粘重的黑 土地耕作。比如犁上没有犁刀,不但增加阻力,而且垡片扣不严实,影响整地质量,播种机 覆土不严,影响出苗。结果是草苗齐长,甚至草比苗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失败会使人聪明起来。老场长周光亚组织大家总结经验教训。耿德不强调客观原因。他说:“机器是人操纵的,人是活的,是主要因素。技术要人去掌握,困难也要靠人去克服。”于是,他领导队员们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大搞技术革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利用冬训期间,他们集思 广益,解决了几项难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是解决联接器。起初,一台机车只拉一盘耙或一台播种机满地跑,往往土块耙碎了,地也压实了,而且消耗大量油料。他们先用木杆 、绳索搞牵引试验,认定一台机车至少可拉3—5盘耙,或3台播种机。用斯大林—80号,还可 增加台数,然后测定部位间距,再焊接成钢架。有了联接器,工效就成倍地提高了,而油耗 却大幅度下降。当时各种油料都是进口的,大家把油看得比金子都贵重。接着,他们结合实 践,设法在播种机的开沟器后面加一个梯形铁片,使种子入地时自动均匀地撒在沟内,又自 动覆上土,播种质量明显提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项改革是把48行播种机改装成24行播大豆。原来用48行 机播大豆,全是双苗眼儿,铲耥时几乎要铲去一半,既浪费种子,又增加了劳动量。改装成 24行后,将双苗眼改成宽苗眼,铲耥十分方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项改革是在1949年以后实行的,那就是 实现大豆低茬收割。当时用的联合收获机C—6,全是被动的,收割台高,适宜割小麦。耿德 和队员们设法把C—6的收割台的“伏刃器”降到**低限度,离地面只11厘米左右,又在木翩 轮上加一根皮条,使脱谷清选部分的风速加大,滚筒的转速下降……。改装后的机车收获大 豆,损失率大大降低,并大大提高工效,抢了农时,是当时的一大贡献。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8年12月20日,是耿德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在中国共产党党旗下宣誓入党。由于他勤奋劳动和出色的贡献,自1947年至1949年,先后6次被评为全场劳动模范。1950年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代表大会,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51 年出席黑龙江省工农劳模大会,评为省特等劳动模范。以后又被评为省模范党员,并代表通北农场全体党员,出席中共通北县党代会。1952年耿德又出席黑龙江省团员代表大会,选为团省委候补委员,并被评为省优秀团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荣誉可能变成麻醉药,使人麻木不仁,以至躺下;荣誉更可作为兴奋剂,使人更加精神奋发。耿德就在众多的荣誉激励下,从黑土地上的拖拉机手起步,从简单的技术革新入手, 迎着年轻共和国璀璨的阳光,向科学的高峰攀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50年代初,年轻的共和国,终于战胜了国内外强敌的干扰破坏,建立了稳健的社会秩序 ,一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潮开始涌动。党和国家决定着手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以 迎接社会主义建设大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耿德和全国一大批工农兵先进模范人物,首先被选送到高等学府进修。 1952年春是耿德人生旅途的转折点,他被选送入北京俄语专科学校培训,原计划经过俄语专科培训后,送往苏联高等学府深造。后因苏方要费过高,一大批学员被转入国内进修。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耿德先在农业部顾问、苏联专家芦森科院士的指导下学习专业,由于文化基础课没有过关,学习中难题太多,进展不快。他决心从头学起,从中学的数、理、化等基础科目入手,向领导请求去农机学院速成中学学习,愿望实现了。耿德便在教师白富涛、程培根、徐沈清的专门辅导下,仅用8个月时间学完了初、高中的数理化全部课程。1954年主动要求参加大学招生考试,被北京农业大学国营农场管理系录取。后来农业部领导让他学习农机专业,耿德就拿着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到农机学院报到。从此开始了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秋,耿德捧着北京农机学院首届毕业生证书回到黑龙江,他多么希望回到培养哺育他的老场长身边,回到他亲手开垦过的黑土地上施展才华。可是,大跃进的战鼓已经擂响 ,黑龙江省被中央定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点省,正急需一批农机专业人材去农村社队开拓农业机械化事业,他被留任去筹建农机试验站。幸运的是,他没有离开养育他的黑土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2年,一次难得的机会,他被邀请陪同中央领导重访了培养他成长的黑龙江垦区。金秋时节,周恩来总理带领农业部部长廖鲁言、农垦部部长王震视察黑龙江省。总理听说省农 机研究所正在研究试验用联合收割机收获高梁、玉米等高杆作物,十分高兴,很想看收获试验。于是,耿德被选去当收获试验的收获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天,省农业厅厅长王操犁(原友谊农场场长)通知耿德到试验基地等候。不一会,中央领导的小车也到了地头。王操犁厅长把耿德请到总理跟前,介绍说:“耿德是全国劳动模范,我们自己培养的大学生,工程师,今天就让他做试割表演。”周总理紧紧握住耿德的手,连声说:“祝贺你,祝贺你成功。”耿德好一 阵才说出“总理好”三个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试割开始了,耿德爬上高高的驾驶台,随着一阵机器的轰响,一片红高粱齐刷刷地向一 个方向倒下,总理和部长们连连鼓掌。试割了一个来回,耿德刚从驾驶台上下来,总理就招 呼他过去,紧紧牵着他的手,走到一棵柳树下,让摄影记者拍照留念。这张合影成了耿德的毕生至宝,“文革”期间,他和他的爱人千方百计地保护了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天夜晚,王操犁厅长又通知耿德陪同他去车站附近的专列上,向总理和部长们汇报。 总理听完汇报后,因有紧急任务离去了。原农垦部副部长,此时担任合江农垦局局长兼书记 的张林池邀请耿德陪同部长们访问垦区,耿德感到万分荣幸,愉快地接受了邀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专列上 ,部长们把耿德看作是自己的学生和战士,畅怀长谈,从工作、学习到家庭,一直说到农业机械化的远大前程。专列火车在愉悦的欢声笑语中向前疾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耿德随同部长们访问了八五○、八五四、访问了八五三、八五二农场和友谊农场后,回到佳木斯合江农垦局。国营农场的兴旺发展,使耿德激动万分。八五○农场的小城镇建设, 友谊农场的机务管理标准化和郝焕文机务管理经验,以及机械化综合灭草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为他的农机研究项目开拓了眼界,启迪了新的进程。他说:我真象一只蜜蜂飞进了花的世 界,吮吸、贮存了大量香甜的蜜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耿德在农垦战线上爆出了青春的火花,直到他步上中国农业工程设计院院长的科学殿堂 ,始终关注着垦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他说:“我始终为自己是一名农垦战士而自豪!中国农垦在走自己的路,必将为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革闯开大门,铺平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本文转载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本篇配乐歌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在希望的田野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演唱:黑鸭子组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编辑制作:白士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