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是水,城市人群的繁衍、繁荣同样离不开水,你可知道位于大武汉汉江左岸硚口区宗关水厂的前世今生吗?</p><p class="ql-block">若你听过或还不甚了解,且听我给你慢慢道来;</p> <p class="ql-block"> 说起汉口宗关水厂的前世今生,就要先说大汉口的地理位置,虽然处两江交汇、湖泊众多、因水而生、依水而兴的百湖之市,似乎民众用水应不是问题。</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旧社会,城市居民用水却依然相当困难,汉口所掘水井“全不涌水,或涌水而量少,多不能预期使用”。所以,在汉口自来水出现以前,市民“家少凿井,多仰汲于襄河”。人们将河水或湖塘之水盛于缸中,经过投以明矾、沉淀杂质或过滤后才能使用。为了生活用水,汉口每天下河挑水者川流不息、街头还出现了一批专门的卖水者。挑水夫们穿梭于大街小巷,以致“九达街头多小巷,炎天时节不曾干”。很明显,在人口稠密的汉口,"用水慌"确成了大城市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00多年前的武汉三镇,市民吃水还只能“靠水吃水”,沿江沿河的市民,大都到江河里挑水;离江河较远的人家,也有小河汊、湖泊或水塘。各家各户厨房里都备有一口大水缸以存生活用水。武汉虽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水资源丰富,但挑水却很困难,尤其是秋冬枯水季节,江河水退到了河中心,挑水爬坡十分艰难;特别是水质的清洁卫生,仍是一个令人头痛的大问题。</p> <p class="ql-block"> 清.宣统元年(1906年),中南地区最早的民族工业企业之一、既济水电公司创始人宋炜臣等在建设电气灯厂的同时,在汉口兴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自来水厂,开创了汉口自来水之先河。从此,武汉三镇进入了文明饮水的历史时期。这座百年老厂就位于硚口宗关的上首,故称宗关水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宗关水厂占地面积184万平方米,在汉江取水,于1909年9月4日建成送水,日制水能力600万加仑,约合27 273立方米;其供水范围在歆生路即今江汉路以南、硚口以北、后城马路以东,面积约43平方千米;以人均日耗水量50加仑,合114千克,计供水人口当在10万左右。连当年汉口租界也完全依赖该厂供水,实为中国人引为自豪之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汉口宗关自来水厂的设立,在当年的中国,不仅在时间上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在规模上更堪称翘楚。因此,有《夏口县志》自豪地称:“吾国近时创办电灯之处颇亦不乏,惟自来水殊不多。观上海虽亦有此,其规模迥不汉口若也。”</p> <p class="ql-block"> 1938 年,武汉沦陷后,既济水电公司由“日伪华中水电株式社”经营。抗日战争胜利后,既济水电公司收回产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既济水厂选址宗关上首即今硚口区水厂一路汉江边。宗关的得名,与汉口的商贸兴隆有关。清乾隆年间,文人墨客引经据典将四关分取《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中的一个字来命名,汉西的上关因此又被称为宗关。宗关水厂计1.5万余平方丈,其工程浩大,“有浑水池、滤水池、清水池名目”。</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和汉口水塔一样,宗关水厂工程计划与设施均由英籍工程师穆尔设计。现在看来,棕色泵房仿佛在诉说这个地方沉淀着的历史。自来水出现后,不仅使汉口大批市民喝上了清洁、卫生的饮用水,而且还有利于城市消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中期,市民吃水依然要从公用自来水站挑水。只是这时的自来水站管理者已不再是水厂的职工,他们只需每月按水表止码(当月用水数)与自来水公司结算就行。那时,也还有一些专司挑水的挑水工,将自来水送往邻里人家,特别是缺乏壮劳力的人家赚取力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说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在自来水没有实行一户一管时,仍有挑水工的身影在巷中出没,在他们身后的石板路上,长长的滴水印痕依旧湿漉漉地随着他们的脚步在延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天,在硚口区民族工业博物馆陈列着一张宗关水厂的老照片,该照片拍摄于武汉解放初期。在宗关水厂大门的一张布告前面,一名管理人员向一位外来者解说有关规定,旁边有一位荷枪实弹的解放军岗哨。这张照片展示了水厂严格的保卫措施。直到今天,宗关水厂的门卫管理还是非常严格,特别是制水区,非厂方人员绝不能轻易靠近。一个企业的门比一个政府机关门还难进,除了宗关水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5年的改建、扩容,到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武汉市主城区供水区域已达95 %。其管道长度是1949年的10多倍,达到1407千米,自来水管网已遍布全市,管道已进人武汉市城乡的千家万户。自来水质量的检测,也从1928年的17个理化检测项目到1985年的34个、直到2012年7月1日起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的106项监测内容。现在、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宗关水厂日供水量已达150万立方米以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12年,宗关水厂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全称是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宗关水厂地处武汉市硚口区沿河大道388号。作为百年老厂,宗关水厂厂区内还保留着两处百年建筑:一处是两层办公小洋楼;一处是保存完好的宗关水厂老泵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宗关水厂厂史中就有这个老泵房的记载:“1908年,宗关水厂大机器房--送水泵房竣工,1909年9月,宗关水厂落成送水。这座时称“大机器房”的建筑物,外观酷似欧洲古堡式建筑。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宗关水厂的扩建,新送水泵房相继建成,这座大机器房被职工称为“老泵房”“一号泵房”;又因其外墙为红色,被不少人昵称为“红房子”。</p><p class="ql-block"> 在宗关水厂场外还有两道长堤,它们在1931年的武汉大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宗关水厂免于被淹。2005年11月29日,宗关水厂老泵房在最后一次运行送水后停用;2006年5月,武汉市自来水公司对老泵房进行了整修。此后,该建筑开辟为“武汉市自来水事业百年历史展示馆”。馆内保留了停止泵水后的电机和水泵原物,并陈列有市内施工时被挖出的既济水电当年敷设的自来水管道。同时,馆内还陈列了大量既济水电珍贵的企业档案。在这些馆藏档案中,有一份既济水电公司 1966年第二季度股息收据,其内容为:1966年7月19日,公司董事会发给一位名叫肖季纯的股东930股股息,折合人民币313.88元。1993年7月28日,宗关水厂老泵房被确定为“武汉市保留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处二级保护建筑物保留的原因是:早期重要的工业建筑和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建筑;同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宗关水厂老水泵房为“武汉市历史优秀建筑”;2005年改称为“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这最后一个称谓,是武汉市文化管理部门在对重要历史建筑研究保护过程中逐步转换确定下来的,“优秀历史建筑”会受到地方法规的保护。 </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宗关水厂已经建设成为日供水能力为105万吨的现代化大型自来水厂,其供水范围以长江、汉江为界,东至黄浦路,南至沿河大道,西抵建一路,北达姑嫂树、张公堤一带。服务人口200多万,成为自来水水质标准行业领先者。</p> <p class="ql-block"> 如今,在宗关泵站堤外,水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有关条款已设立水源地保护设施和标识,实行了水源保护河长制,醒目的"水滴"标识雕塑时刻提醒我们: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水源环境不被污染,要励行节约用水,要注意水循环的再利用,我们的生活才会永远兴旺发达。</p> <p class="ql-block">撰文:李仁惠 玉成 </p><p class="ql-block">编辑/影像:玉成</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630605</p><p class="ql-block">时 间:甲辰年五月</p><p class="ql-block">地 点:硚口宗关水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