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王秉钧</b></p> 第四章 事业篇 引言 <p class="ql-block">事业不分大小,</p><p class="ql-block">再小的事业,</p><p class="ql-block">也能成就大的业绩。</p><p class="ql-block">创业不分先后,</p><p class="ql-block">只要起步,</p><p class="ql-block">上帝总不会说你迟。</p><p class="ql-block">人生要有理想,</p><p class="ql-block">创业需要奋斗。</p><p class="ql-block">理想是托起事业的风帆,</p><p class="ql-block">奋斗是事业腾飞的翅膀。</p><p class="ql-block">没有理想的人生,</p><p class="ql-block">最终难成大业,</p><p class="ql-block">没有奋斗的理想,</p><p class="ql-block">只是空梦一场。</p><p class="ql-block">奋斗,充满着艰辛,</p><p class="ql-block">奋斗者的汗水,</p><p class="ql-block">湿透了衣裳;</p><p class="ql-block">奋斗,充满着喜乐,</p><p class="ql-block">奋斗者的脸上</p><p class="ql-block">洒满了阳光。</p><p class="ql-block">我的眼前,</p><p class="ql-block">有无数奋斗者的身影,</p><p class="ql-block">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有无数奋斗者的声浪。</p><p class="ql-block">我的笔下啊,</p><p class="ql-block">怎能没有奋斗者的篇章?</p><p class="ql-block">看啊,</p><p class="ql-block">有的是某一行业的领跑者,</p><p class="ql-block">有的是艰苦创业的榜样。</p><p class="ql-block">有的是冲锋陷阵的勇士,</p><p class="ql-block">有的是敢于拼搏的闯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他们以奋斗的精神,</p><p class="ql-block">彰显着家族的荣光。</p><p class="ql-block">他们用辉煌的业绩,</p><p class="ql-block">引领着时代的风尚。</p> 新桃花源记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阳春三月,我来到闫康邑采访。</p><p class="ql-block">在路过西大街中段时,远远望见西侧紧靠大街的一户人家,门前植有各种果树。时值桃花盛开季节,那粉红色的桃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引人注目。近前一看,这里不仅有桃树,还有梨树、枣树等。于是,我决定和主人聊聊,说不定能采撷到一些写作素材。</p><p class="ql-block">整个院落坐北朝南。主屋是五间两层半小楼,西侧一排房子是厨房和餐厅,东侧边屋外门朝着大街,是一个小杂货店。店门北侧沿墙跟是一块长条状菜园。园内种着各类蔬菜,并间植各种果树。菜园的外面才是大街。</p><p class="ql-block">正对着主屋,有一个大门,大门两侧的院墙和东西边屋相连,形成了一个精致的院落。</p><p class="ql-block">出来迎接我们的是一位男子。看上去,70多岁,说话时,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 腰杆挺拔,一副农村劳动人的身骨,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陪我一道采访的锦绣告诉我,这是她的大叔,名叫闫振兵。</p><p class="ql-block">最引起我注意的,是大门外的一排果树。主人一一作了介绍:什么鸡心果、苹果、石榴、山楂、杏树、葡萄、无花果等等。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些果树是精心修剪过的,果枝前后收敛,左右旁伸,如同是在有意给主人和造访的客人让出一条道路。我心里暗暗思忖,这样的设计,可见主人聪颖的大脑和不一样的思维。</p><p class="ql-block">在大门与果树之间是一条通往大街的通道。通道北侧的院墙上“粘”着一层“钢丝网”,下面紧靠墙跟处有几株藤类植物。主人笑着告诉我:“夏天,你再来,可以看到‘西瓜上墙’的奇观。”他转过身来,又指着大门西侧说,“你看,这里还有香瓜、黄瓜呢。”经他这样一说,我的眼前立刻幻化出一片奇妙的景象:一边是“瓜墙”,一边是硕果累累的果树。到那时,人们走在中间的通道上,一定会感受到诗情画意般的美丽!多么令人向往的田园风光啊,堪称现实版的“桃源胜境”。于是,我心想:这里可以写一篇《新桃花源记》。</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本来,“桃花源”只是晋人陶渊明笔下的一个理想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一理想境界的追求。几十年来,闫振兵一直在为实现心中的梦想而不断地努力着。当年,他毅然抛却村南的老宅,在这里盖起了五间主屋和三间边房。在主屋和边房之间是一个面向大街的大门,大门上方建有高大的门楼,在当时,很是气派。他们在三间边房里开了一个杂货店,店面朝着大街。这个小杂货店是在老宅时就开的,搬迁到这里以后,等于旧业新操,轻车熟路,地理位置更加合适。人来人往,甚是热闹。店里除了经营各种日杂生活用品,还经营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资。店面不大,影响不小,夫妻俩待人随和,村里村外,落得个好人缘。生意做得不错。</p><p class="ql-block">1996年夏天的一天下午,闫振兵家的杂货店里来了一位客人——长年给山东临沂送货的大货车司机苏师傅。他来一是送货,二是代收货款。这次,他给这里送来了几箱洗衣粉,并代结了以前的账务。因为天热,一切办妥之后,便坐在门楼下乘会凉,喝了杯水,歇了一会才开车离去。</p><p class="ql-block">这天,就闫振兵的妻子尹继利一个人在家看店。苏师傅走了以后,她通过店铺通往门楼的北门,突然发现门楼底下的凉菜柜台上有一个提包,鼓鼓囊囊的。这不是苏师傅装钱的提包么?怎么丢这儿了?她有心联系失主,却没有联系方式。正在为难之际,丈夫闫振兵回来了,他是去塔山坝拿鱼的。那时,他正做着鱼的生意,经常去那儿拿点鱼回来卖。他听说这一情况以后,对妻子说:“你别着急,先放着,等会儿,如果人家不来找,我们再想别的办法。”说着,便顺手拎过提包挂在墙上的橛子上。</p><p class="ql-block">过了好一会,苏师傅也没有回来,倒是来了几个工商所的人。彼此都很熟悉,其中一个叫陈迪宝,一个叫李胜红。他们是来收工商管理费的。那时个体开店要缴工商管理费,每月20元。尹继利望着门外,自言自语地说:“怎么还没来呢?”工商员陈迪宝问道:“什么事?”闫振兵说:“你看把她急的,这不,”他指了指墙上挂着的提包,“有人把一大提包钱丢这儿了。失主没急,倒把她急得不行。”</p><p class="ql-block">陈迪宝取下提包,打开一看,满满一提包的钱。那个时候,谁见过这么多钱啊?把当场的几个人都惊呆了。于是,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p><p class="ql-block">“这年头,人们都钻钱眼里了,哪有白捡到的金元宝不要的?”</p><p class="ql-block">“现在,这种拾金不昧的人太少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正在这时,货车司机终于找回来了。只见他急得满头大汗,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问道:“看到我的提包了没有?”话没说完,就发现他的提包正原封没动地放在那儿,他马上转忧为喜,抱拳作揖:“太感谢你们了!”</p><p class="ql-block">“要感谢,你得感谢闫振兵夫妻俩,是他们把你的钱包完好无损地放着,等待失主来找。我们都被他们的这种精神感动了。”陈迪宝接着又说,“我要给他们写文章登报,宣扬这种精神!”</p><p class="ql-block">“那是那是,你们一定要好好宣传宣传这种好人好事。你们不知道,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是一大车洗衣粉的钱,两万多呢!”苏师傅说着,忙从提包里抓出一把钱来塞给闫振兵作为酬谢。闫振兵怎么也没有接受,他说:“我要是图钱,我就不给你了。”</p><p class="ql-block">既然这样,苏师傅又拿出9个汗衫送给闫振兵——这是厂家搞业务促销的赠品。闫振兵说:“这个行,我可以接受。”后来,闫振兵把这些汗衫也作为赠品送给了到他这里来购物的客户。</p><p class="ql-block">没想到,几天以后,闫振兵拾金不昧的先进事迹真的登在了《工商报》上。文章出来了,他自己一点也不知道,还是别人告诉他的。他找来报纸一看,果然是真的,自己做的事情,竟然上了报纸,夫妻俩都感到特别高兴。后来,这件事越传越广,周边村庄很多人都知道了。当地搞粮食收购的王康余逢人就讲:“这年头,有的人偷还来不及哩,你看人家闫振兵,送上门的钱都不要。”后来,过了好长时间,闫振兵到张赤涧收猪——那时,他收猪卖给金山屠宰场。那里的人一听说他叫闫振兵,一脸的惊讶:“你就是闫康邑的闫振兵?拾到几万块钱,原原本本交还给了失主,连一分钱酬谢都没要?真了不得。”</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四口之家。夫妻俩一个在家看店,一个外出做点小生意。有时贩鱼,有时收猪,一心赚钱养家,供两个孩子读书。闫振兵一直认为,农村的孩子,只有读书才有出息。那时,闫振兵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可喜的是两个孩子学习成绩都很好,从来没让他费过心。特别是二儿子闫德才,一直是班级里的尖子生。在黑林中学读初中时,班主任、数学老师为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专门出试题让他们考。有一次天气太热,还特地买来西瓜奖励他们。至今,闫振兵还清楚地记得,闫德才领着西瓜奖品回家时的高兴神情。本来,大儿子闫德强的学习成绩也很好,也想将来考大学。闫振兵说,像我们这样的家庭,两个大学生,我是供养不起的,你不要考高中了,就考个中专吧,将来出来也能有饭吃。听了这话,大儿子闫德强猛然觉得家里的经济太困难了,干脆放弃上学,连中专也不考了,让父母亲专门培养老二考高中、读大学吧。</p><p class="ql-block">闫德才很争气。中考时,他以高分被赣榆高级中学录取; 高考时,又以高分考入兰州商学院。入学以后,学校出题对全体入学新生进行测试,闫德才的答卷100%正确。老师非常惊讶!后来,在计算机比赛中,他又获得了全系第一名。由于学习成绩特别优秀,不久就被当选为校学生会主席。</p><p class="ql-block">闫德才上大学时,没有钱买电脑,闫振兵马上借钱寄过去。他认为,哪怕自己再艰苦,也不能让孩子在学习上受影响。想起那几年,为了孩子的读书,他一直在赚钱、借贷中艰难度日。儿子考上大学,本来是一件大喜事,可入学的费用,却成了他的一件难事。没有钱,他就到银行去贷款,但银行有规定:个人贷款不能超过5000元。利息一分五。儿子的学费不够,他又去找朋友借。结果,他小时候的两个玩伴帮了他的大忙。一个是闫丁伦,一个是莫西治。本来,他们的钱是用来放高利贷的,两分利息。他们把钱借给他,利息减半,只收一分的利息,比银行贷款还便宜。后来,在儿子整个大学期间,经常出现孩子那边要钱,闫振兵手里还没苦到钱的窘境。那时,他就把从供货商那里赊来的化肥卖了,把货款寄给孩子。然后再跟供货商那边商量,这弯倒那弯,一步一步向前挪。日积月累,到闫德才大学毕业时,欠下了8万多元的债务。</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后来,闫振兵终于找到了一个能赚钱的生意:打井。打井虽然能赚钱,但既是个苦活,又是个技术活——第一,必须能吃苦,不能吃苦干不了;第二,必须有技术,没有技术也干不了。这两条,闫振兵都占到了。</p><p class="ql-block">打井需要采购各种材料。闫振兵通过一番周密的市场调查之后,到山东临沂农机批发市场进货。打井需要的材料很多,他进行一一比较、挑选,什么水泵、钢管,钢网、井管、钻机及其配件、备件等等。货定好了,还得找运货单位送货啊。找谁呢?供货方说,你去傅庄大队部,那里有专门负责运输的车辆。闫振兵按图索骥,来到傅庄大队部。迎面走来一个汉子,好像有些面熟,但一时想不起来。这时,那汉子抢先开口了:</p><p class="ql-block">“你不是闫康邑的闫大哥吗?”</p><p class="ql-block">被他这一声叫的,闫振兵突然想起来了,这不是大货车司机苏师傅吗?</p><p class="ql-block">“哦,是苏师傅啊!”闫振兵马上迎上去和他握手。</p><p class="ql-block">“闫大哥,你怎么到这里来了?”</p><p class="ql-block">“在这边批发市场买了一些打井材料,想找车带过去。”</p><p class="ql-block">“这事交给我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怎么这么巧呢?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山不转水转,两山不碰头,没有两人不碰头的。好几年过去了,谁也没有想到会在这里见面,可偏偏就是在这茫茫人海中遇到了,真是缘份啊!这一巧遇,给闫振兵后来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他每次购买材料都是苏师傅包送到家,少量的,连运费都不收。特别是在遇到资金短缺时,就直接开个单子请苏师傅代办了。因为苏师傅长期跑运输,跟各个老板都很熟悉。他对老板说“这款子,我担保,他不给,我给。”货就直接拉走了。</p><p class="ql-block">西方人相信上帝,认为上帝是公平的,你如果做了好事,上帝一定会加倍的福报与你。中国人相信因果,认为行善之人必有善报。在这一点上,中西方文化是相通的。当年,闫振兵如果没有“拾金不昧”的善举,也就不会有后来丰厚的福报。</p><p class="ql-block">闫振兵是个善于动脑筋的人。同样是打井,他总会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点子”,遇到什么难题,脑筋一转就解决了。他不仅会打井的具体操作,还会画图设计,服务也很周到。所以,他打井的名声非常好,周边需要打井的,很多都来找他。别人是三人一台机子,他和妻子两个人就干起来了,而且干得特别好,客户非常满意。</p><p class="ql-block">打井的第一步,是支架子。三根6米高的支杆,在三个点上高高竖起,顶端聚拢,形成一个三足鼎立之势,甚是壮观。支架支好后,闫振兵会在顶端亲手插上一面红旗——在当地风俗中,这是“敬天”的标志。紧接着,便响起了电机的“突突”声,它好像是在告诉附近的人们,这里又有一口井“开打”了。</p><p class="ql-block">钻杆在旋转,泥浆在涌出,焊花在飞溅……</p><p class="ql-block">井口里终于涌出了清澈的泉水。又一口井打成了。</p><p class="ql-block">到收钱的时候了。闫振兵总是那么宽容而又大方,少个百儿八十的,就说“算了算了”。</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几十年来,闫振兵打了上万口的井。通过打井,不但还清了当年因供养孩子读书而亏空的8万多块钱,还建起了“桃花源”的主题工程——五间二层半的楼房。他在自己的院子里也打了一口井。他把井水通过管道接到厨房、接到太阳能浴室,接过院外的菜园,并安上开关阀门,实行自动浇灌。</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现在,闫振兵已经不打井了,但还有人找他。遇到这种情况,他就介绍给同行的朋友。他开始在家里养老了,他把这个家经营得跟“桃花源”一般。他买了羽毛球和拍子,买了钓鱼杆,闲下来就打打羽毛球,钓钓鱼。晚上看看电视。满心的欢喜。</p><p class="ql-block">这天,闫振兵正坐在客厅里看电视,是连云港市的新闻节目。突然,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他儿子闫德才的身影。怎么回事?是他吗?他眨了眨眼睛,没错,是他,是他的儿子。他连忙叫他的老伴尹继利:“快来看,儿子上电视了。”看过电视,他还是不敢相信。他给儿子打了电话,问儿子,我在电视上看到的是你吗?儿子说,是的。儿子随即又叮嘱说“爸,我只是一个普通办事人员,在卫生系统做着一份平凡的工作,你只当没看见,不要对村里人说。”儿子虽这么说,还是让他高兴了好几天。</p><p class="ql-block">俗话说,有钱难买子孙贤。子孙有出息,是老人最大的骄傲。闫振兵的儿子闫德才大学毕业以后,被分配到连云港市卫健委工作,如今已经是处级干部了。儿媳妇是儿子大学的同学,现在是连云港市海州区统计局局长。孙子闫宸宇,上海师范大学毕业,今年又考上了青岛大学研究生。你说,他怎么能不高兴呢?想当年,借债让儿子读书,那是什么光景,现在又是什么光景,真是大变样了。也许,这就是他当初梦寐以求的“桃花源”吧。现在,家境好了,一家人真的如同住在了“桃花源”里一样。</p><p class="ql-block">闫振兵很庆幸能拥有这样一个幸福的晚年。儿子和儿媳都很孝顺,他们经常回来看望两位老人,给他们买吃的,买喝的,买穿的。什么体检、保健,防病、治病等等,都给他们想得周周到到。不仅如此,还经常利用节假日,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带他们到周边去看景。什么花果山、云台山、海州湾等等,连云港的景区都让他们看遍了。那种全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情景,让一对老人感到无比幸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附:《闫氏家族纪事》写作提纲</b></p><p class="ql-block">走进闫康邑——写在前面的话</p><p class="ql-block">第一章 溯源篇</p><p class="ql-block">一、阎氏起源</p><p class="ql-block">二、赣榆阎氏</p><p class="ql-block">三、阎康邑阎氏</p><p class="ql-block">四、“三让堂”的由来</p><p class="ql-block">五、阎氏家训</p><p class="ql-block">六、赣榆闫氏字辈</p><p class="ql-block">第二章 家园篇</p><p class="ql-block">一、河畔人家</p><p class="ql-block">二、水库情深</p><p class="ql-block">三、美好家园</p><p class="ql-block">四、山乡风情</p><p class="ql-block">第三章 亲情篇</p><p class="ql-block">一、养育之恩</p><p class="ql-block">二、孝亲之道</p><p class="ql-block">三、兄弟之情</p><p class="ql-block">四、夫妻之爱</p><p class="ql-block">五、姑嫂之谊</p><p class="ql-block">六、婆媳之亲</p><p class="ql-block">七、祖孙之乐</p><p class="ql-block">第四章 事业篇</p><p class="ql-block">第五章 军旅篇</p><p class="ql-block">第六章 好人篇</p><p class="ql-block">第七章 邻里篇</p><p class="ql-block">第八章 学子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王秉钧艺术简介】</b></p><p class="ql-block">王秉钧,上海启鸿艺术网签约书法家,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研究员,宿迁市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纪实文学《解放上海的故事》(合作)、《村支书日记》,报告文学集《商海弄潮人》,散文集《大美伴我行》等。散文《为父亲送行》荣获中国散文学会颁发的“中国当代散文奖”,并入编《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