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人物之111-120(No.2651)

xusz-wangjy

上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人物之101-110<div><br></div><div><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53sb47hi"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网页链接</a><br></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目录(按拼音排序)(续)</font></b></div><br><b><font color="#167efb">111张翼翔(1914-1990年)、侯 征(缺)<br>112张宗逊(1908-1998年)、杜 芳(缺)<br>113郑律成(1914-1976年)、丁雪松(1918-2011年)<br>114郑振铎(1898-1958年)、蔡树藩(1905-1958年)等十六位遇难同志<br>115周冠五(1918-2007年)<br>116周培源(1902-1993年)、王蒂澂(1910-2009年)<br>117周学义(1912-1964年)<br>118朱 德(1886-1976年)、康克清(1911-1992年)<br>119朱光亚(1924-2011年)<br>120征服贡嘎山遇难烈士(师 秀、国德成、彭仲穆,丁行友)</font></b><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11张翼翔(1914-1990年)、侯 征(缺)</font></b></div><br><div> <font color="#b06fbb"> </font><b><font color="#b06fbb">张翼翔</font><font color="#167efb">(1914-1990年),湖南浏阳人</font></b>,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div> 1929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4月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0年12月后任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1934年参加长征。1935年8月起任师司令部参谋、侦察科长、团参谋长。1942年1月起任新四军第二师六旅副旅长兼任淮南苏皖边军区路西分区副司令员。曾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b><font color="#167efb">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font></b>,并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br> 1952年5月至11月任<b><font color="#167efb">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军长</font></b>。<br> 1968年6月至1969年5月任<b><font color="#167efb">铁道兵司令员</font></b>、铁道兵党委书记(第二书记)(1968年7月起)。<br> 1969年5月至1975年4月任<b><font color="#167efb">第二炮兵司令员</font></b>。<br><br> <b><font color="#b06fbb">侯 征</font><font color="#167efb">(缺),</font><font color="#b06fbb">张翼翔妻子</font></b>,1938年参加新四军。<div><br></div> <b><font color="#167efb">张翼翔、侯 征01</font></b><div><br></div> 张翼翔、侯 征<b><font color="#167efb">02</font></b><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12张宗逊(1908-1998年)、杜 芳(缺)</font></b></div><br><div> <b><font color="#b06fbb">张宗逊</font><font color="#167efb">(1908-1998年),陕西省渭南县(今渭南市)人</font></b>。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军军长、红军大学校长、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兼富甘警备司令、八路军旅长、第一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北伐战争、秋收起义、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冀中抗日、百团大战、解放西安、解放兰州、解放青海等战斗。</div> 新中国成立后,<b><font color="#167efb">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font></b>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军校部部长、<b><font color="#167efb">总后勤部部长等职</font></b>。<b><font color="#167efb">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font></b>。1998年9月14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br><br> <b><font color="#b06fbb">杜 芳</font><font color="#167efb">(缺),原名张柱芳,四川达县人</font></b>。因为家里穷,三岁时被父亲送给别人做养女。<br> 在延安学习期间,杜 芳经柯庆施介绍认识了时任晋西北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的张宗逊,当时张宗逊正在延安参加整风学习。交往了一段时间后,二人对彼此都有好感,<b><font color="#b06fbb">1942年12月12日张宗逊和杜 芳在延安结婚</font></b>。<br> <b><font color="#167efb">杜 芳和张宗逊结婚后生有二子一女,小儿子</font><font color="#b06fbb">张又侠</font><font color="#167efb">曾两次参加越战</font></b>(即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1984年中越边境冲突时曾率团开赴老山作战),<b><font color="#167efb">并在十九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军委副主席</font></b>。<div><br></div> <b><font color="#167efb">张宗逊、杜 芳01</font></b><div><br></div> 张宗逊、杜 芳<b><font color="#167efb">02</font></b><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13郑律成(1914-1976年)、丁雪松(1918-2011年)</font></b></div><br><div> <b><font color="#b06fbb">郑律成</font><font color="#167efb">【1914(一说1918)-1976年】,原名郑富恩,出生于朝鲜全罗南道光州。郑律成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继聂 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作曲家</font></b>、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他<b><font color="#167efb">被誉为“军歌之父”</font></b>。</div> 1933年,郑律成来到中国首都南京参加朝鲜人的抗日革命组织“义烈团”,开始了一边革命,一边学习音乐的生活。1939年,郑律成创作《延安颂》一举成名,并于1939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期创作的《<font color="#333333">八路军进行曲</font>》<font color="#333333">被更名为</font><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b>。<b><font color="#167efb">1950年,郑律成正式加入中国国籍</font></b>,定居北京。1976年12月7日,郑律成因病去世。<div><br> <b><font color="#b06fbb">丁雪松</font><font color="#167efb">(1918- 2011年),四川巴县人(今重庆市巴南区)人。中国第一位驻外女大使</font></b>。</div> <b><font color="#b06fbb">著名作曲家郑律成之妻</font></b>。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br> 1979年2月,出任<b><font color="#167efb">中国驻荷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font></b>。<br> 1982年5月,出任<b><font color="#167efb">中国驻丹麦王国(兼冰岛)特命全权大使</font></b>。<div><br></div> <b><font color="#167efb">郑律成、丁雪松01</font></b><div><br></div> 郑律成、丁雪松<b><font color="#167efb">02</font></b> 郑律成、丁雪松02<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14郑振铎(1898-1958年)、蔡树藩(1905-1958年)</font></b></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等十六位遇难同志</font></b></div><br></div><div> <b><font color="#167efb">卡纳什空难,是1958年10月17日由北京飞往莫斯科的一架“图-104”客机,在飞行途中遭遇风切变,失速坠毁于卡纳什</font></b>。</div>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飞机上71名乘客及9名机组人员全部罹难,罹难者包括由</b><font color="#b06fbb"><b>郑振铎、蔡树藩</b></fon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率领前往阿富汗和联合阿拉伯共和国的文化代表团</b>。<br> 失事飞机上有中国前往阿富汗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访问的文化代表团团长郑振铎,副团长蔡树藩,团员马适安、阿不都热合满、谭丕谟、刘仲平、林立、姜燕、陈重华、锺兆榕等10人,以及对外贸易部和外交部的出国工作人员肖武、李福奎、孙瑛璞、宁开逸、陈朔、刘崇富等6人。同机遇难的还有到中国访问后回国的外国友人和离华返国的外国专家49人。<div><br></div><div> <b><font color="#167efb">郑振铎(1898-1958年),生于浙江永嘉,原籍福建长乐。原名木官,字警民,笔名西谛、郭源新。中国现代文学家、社会活动家</font></b>、文物收藏家、鉴定家、考古学家、藏书家,<b><font color="#167efb">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font></b>。</div> 郑振铎于1917年入读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1921年,任职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5月,主编的《文学旬刊》创刊;1924年,编著出版《俄国文学史略》;1931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中文系,并主编《文学》《文学季刊》;1934年,编著出版论文集《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等;1936年,任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1938年,编著出版《中国俗文学史》;1949年,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另创办文物出版社及《考古学报》《考古通讯》《文物参考资料》等期刊;1952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授;1954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1954年9月-1958年10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br> <b><font color="#167efb">1958年10月17日,在出访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享年60岁</font></b>。<div><br></div><div> <b><font color="#167efb">蔡树藩(1905-1958年),湖北省汉阳县人</font></b>,字子焕,中国共产党员,体育家,<b><font color="#167efb">新中国体育事业创建者之一</font></b>,其妻子为陈书涟。</div> 1953年5月至1957年12月任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br> 1954年11月至1958年10月任<b><font color="#167efb">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font></b>,1955年1月至1958年10月任中共党组副书记。<br> 1955年12月起任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主任。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br> <b><font color="#167efb">1958年10月17日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在苏联卡纳什遇难,终年53岁</font></b>。<div><br></div> <b><font color="#167efb">郑振铎、蔡树藩等十六位遇难同志01 </font><font color="#b06fbb">郑振铎</font></b><div><br></div> 郑振铎、蔡树藩等十六位遇难同志01 <b><font color="#b06fbb">蔡树藩</font></b><div><br></div> 郑振铎、蔡树藩等十六位遇难同志<b><font color="#167efb">02</font></b><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15周冠五(1918-2007年)</font></b></div><br><div> <b><font color="#167efb">周冠五(1918-2007年),山东金乡县人</font></b>,1935年12月参加“一二·九”运动。</div>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苏鲁豫金乡县独立营营长、<b><font color="#167efb">江西贵溪军分区参谋长</font></b>等职。<br> 新中国成立以来,周冠五历任石景山钢铁厂人事室主任副厂长、厂长;石景山钢铁公司经理;首钢革委会副主任;首钢党委副书记、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兼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国家体改委委员;<b><font color="#167efb">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工厂委员会主任</font></b>。先后当选中共八大、十大、十二大代表和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及七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周冠五曾获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被评选为<b><font color="#167efb">全国劳动模范</font></b>,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1995年2月离职休养。<br> 因病于2007年4月20日3时39分逝世,享年89岁。<div><br></div> <b><font color="#167efb">周冠五01</font></b><div><br></div> 周冠五<b><font color="#167efb">02</font></b><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16周培源(1902-1993年)、</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王蒂澂</font></b>[chéng]<b><font color="#ed2308">(1910-2009年)</font></b></div><br><div> <b><font color="#b06fbb">周培源</font><font color="#167efb">(1902-1993年),江苏省宜兴县人。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font></b>、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共产党党员。<b><font color="#167efb">中国科学院院士</font></b>,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div> 1924年周培源毕业于清华学校,1927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是加州理工学院毕业的第一名中国博士生。1929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b><font color="#167efb">北京大学</font></b>教务长,副校长和<b><font color="#167efb">校长</font></b>,<b><font color="#167efb">中国科学院副院长</font></b>。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b><font color="#167efb">九三学社</font></b>第四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五、六届中央副主席,<b><font color="#167efb">第七、八届中央主席,第九届中央名誉主席</font></b>。<div><br></div><div> <font style="font-weight: bold;" color="#b06fbb">王蒂澂</font><font color="#167efb" style="font-weight: bold;">(1910-2009年),吉林省扶余县人</font>,毕业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b><font color="#167efb">清华附中原语文、俄文、英文教师</font></b>;<b><font color="#b06fbb">周培源夫人</font></b>。</div><div><br></div> <b><font color="#167efb">周培源、王蒂澂01</font></b><div><br></div> 周培源、王蒂澂<b><font color="#167efb">02</font></b><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17周学义(1912-1964年)</font></b></div><br><div> <b><font color="#167efb">周学义(1912-1964年),湖北省黄梅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font></b>。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b><font color="#167efb">原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font></b>。</div> 周学义少将在三十多年的革命斗争中,对党忠心耿耿,工作积极,作战勇敢,善于团结同志,生活朴素,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优秀干部。<br> <b><font color="#167efb">周学义同志因病不幸于1964年4月13日在京逝世,享年五十一岁</font></b>。<div><br></div> <b><font color="#167efb">周学义01</font></b><div><br></div> 周学义<b><font color="#167efb">02</font></b><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18朱 德(1886-1976年)、康克清(1911-1992年)</font></b></div><br><div> <b><font color="#b06fbb">朱 德</font><font color="#167efb">(1886-1976年),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font></b>,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b><font color="#167efb">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font></b>。</div> 建国初期,兼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组织纪律,克服党内各种不良倾向,保持党的优良作风,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还多次出国访问、会见外国领导人,增进了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友谊。<br>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曾遭到林 彪、江 青集团的侮辱和打击,但受到毛泽东的保护。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div><br></div><div> <b><font color="#b06fbb">康克清</font><font color="#167efb">(1911-1992年),江西省万安县人</font></b>,1925年开始投身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b><font color="#b06fbb">朱 德同志的夫人</font></b>。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领导人。1982年担任了<b><font color="#167efb">宋庆龄基金会主席;曾任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副主席</font></b>。</div> 康克清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兢兢业业、孜孜追求、奋进不息,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她终生为之奋斗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奉献给她深深挚爱的中国妇女与少年儿童事业,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div><br></div> <b><font color="#167efb">朱 德、康克清01</font></b><div><br></div> 朱 德、康克清<b><font color="#167efb">02</font></b><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19朱光亚(1924-2011年)</font></b></div><br><div> <b><font color="#167efb">朱光亚(1924-2011年),湖北武汉人</font></b>。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b><font color="#167efb">“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font></b>,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div> 朱光亚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b><font color="#167efb">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font></b>;1991年,任中国科协主席;1994年,被选聘为首批<b><font color="#167efb">中国工程院院士</font></b>,并任<b><font color="#167efb">中国工程院院长</font></b>、党组书记;1996年5月,被推举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1999年1月,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br> 朱光亚早期主要从事核物理、原子能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1950年代末,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工作,参与领导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组织领导了禁核试条件下中国核武器技术持续发展研究、军备控制研究及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div><br></div> <b><font color="#167efb">朱光亚01</font></b><div><br></div> 朱光亚<b><font color="#167efb">02</font></b><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20征服贡嘎山遇难烈士(师 秀、国德成、彭仲穆,丁行友)</font></b></div><div> </div> <b><font color="#167efb">1957年6月13日13时30分,中国登山队1957年6月13日,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到达贡嘎山,在队长史占春的率领下,同队员</font><font color="#b06fbb">师 秀</font><font color="#167efb">、刘连满、刘大义、</font><font color="#b06fbb">国德成、彭仲穆</font><font color="#167efb">等6名队员登上海拔7556米高的主峰。当日下午行至6800米处突遇暴风雪和雷电,在雪崩中国德存等3名(一组)队员不幸遇难。(1957年6月13日摄于贡嘎山顶峰)</font></b>。<div><br></div> <b><font color="#167efb">征服贡嘎山遇难烈士纪念碑02 </font><font color="#b06fbb">师 秀 </font></b><div><br></div><div> <b><font color="#b06fbb">师 秀</font><font color="#167efb">(1926-1957年),籍贯河南省南阳,1957年6月牺牲于征服贡嘎山归途中</font></b>,安葬于北京八宝山公墓。</div><div><br></div> <b style=""><font color="#b06fbb">国德存</font></b><div><br></div><div> <b><font color="#b06fbb">国德存</font><font color="#167efb">(1931-1957年)中国登山队队员,满洲里铁路公安分处满洲里换装所管理处保卫股副股长</font></b>。</div><div><br></div> <b><font color="#b06fbb">彭仲穆</font><font color="#167efb">(1931-1957年),三道堰街村(现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古堰社区)人。林业系统工人,后来经选拔参加中国登山队。1957年6月13日,彭仲穆和五位登山队友一道,成功地首次登上贡嘎山。他们在下山的时候,突然遇上雪崩,彭仲穆不幸坠落遇难,终年26岁</font></b>。<div><br></div> <b><font color="#b06fbb">丁行友</font></b><div><b><font color="#b06fb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6fbb"> 丁行友</font><font color="#167efb">(1933-1957年),共青团员,北京农业大学气象系助教。不幸于1957年5月28日在贡嘎山行军中遇雪崩光荣牺牲,时年才24岁</font></b>。</div><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End</font></b></h1><div><br></div>